返回

第11章 储君新政,初试锋芒

首页
他们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经义典故,在皇太孙这番直指人心的质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时,一直沉默的武将队列中,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站了出来,他虎目圆睁,声如洪钟:“陛下,臣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

    但臣知道,太孙殿下说的火器,是好东西!要是咱们的火炮能打得再远点,再准点,咱们的儿郎们,就能少流好多血!臣以为,太孙殿下的这个院,该建!” “臣附议!”信国公汤和也随之出列。

     武将集团的表态,让朝堂上的风向,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朱元璋看着殿下争论的双方,又看了看自己那身姿挺拔、舌战群儒的孙子,眼中是藏不住的欣赏与骄傲。

     他清了清嗓子,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咱听明白了。

    ”朱元璋缓缓说道,“太孙的意思,不是要废了儒学,而是要在儒学之外,再给国家添两个翅膀。

    一个是能让百姓吃饱饭的翅膀,一个是能让军队打胜仗的翅膀。

    你们说,这翅膀,该不该要?” 无人敢答。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尚书和御史们的担忧,也不是没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下子铺开这么大的摊子,确实风险不小。

    ” 他看向朱雄英:“英儿,你可有万全之策?” 朱雄英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

    他躬身道:“皇爷爷圣明。

    孙儿以为,此事不必一蹴而就。

    我们可以先走一小步,看一看效果。

    ” “我们可以先不叫‘科学院’,就叫‘格物司’,暂挂在东宫名下,不入朝廷官制。

    在京郊拨一块闲置的官地,从内帑中拨付一笔启动的银钱——就用之前查抄燕王府所得的一部分,也算是取之于国,用之于国。

    ” “我们先招募十几个在农学、算学、军工方面确有专长的人,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让他们放手去做。

    定下三年之期,若三年内,他们能拿出让皇爷爷、让父王、让满朝文武都信服的成果,我们再议扩大之事。

    若不成,便就此作罢,所费钱粮,亦不过九牛一毛。

    ” 这个提议,将所有的风险都降到了最低。

    它既给了新政一个尝试的机会,又顾及了保守派的面子,还不用动用国库的钱。

    这是一个完美的折中方案,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要的,就是孙儿的这份沉稳和老练。

     他环视群臣,一锤定音: “好!就依太孙所奏!此事,由东宫全权处置,户部、工部协同办理。

    咱不问过程,三年之后,咱只要结果!” “退朝!” 在一众官员复杂难明的目光中,朱雄英随着朱元璋和朱标,离开了奉天殿。

     金色的阳光,透过殿门,照在他小小的身影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影子。

     储君的新政,就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艰难地撕开了一道口子。

    一颗名为“科技”的种子,被他亲手种下。

    虽然它现在还只是一株无人看好的幼苗,但朱雄英坚信,终有一日,它会成长为一棵能够庇护整个大明江山的参天大树。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