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南,紫金山余脉环抱之中,有一片沉寂了多年的官地。
此地曾是前元朝廷的官窑所在,后因战火废弛。
如今,只剩下几座巨大的、被藤蔓缠绕的砖石窑身,如同沉默的巨兽,匍匐在荒草之间。
几排倾颓的工房和仓舍,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
这里,便是朱雄英为他未来的“格物司”选定的衙址。
“英儿,此地是否太过偏僻荒凉了些?”太子朱标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没过脚踝的杂草中,眉头微蹙。
他身着常服,少了东宫储君的威仪,多了几分父亲的关切,“城中亦有闲置的衙署,为何偏偏选在此处?”
朱雄英指着远处那几座宏伟的窑炉,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父王请看,这几座窑炉,稍加修葺,便可用于冶炼、烧瓷、制玻璃。
那些工房,清理出来便是现成的工厂。
此地背山面水,既利于排烟泄污,也便于试制火器,不会惊扰城中百姓。
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这里远离朝堂的眼睛,能让我们少去许多不必要的纷扰。
”
朱标闻言,心中一叹。
他明白儿子的深意。
那日朝会之上,文官集团虽被暂时压下,但那一张张铁青的面孔,无声地昭示着他们的抵触与不满。
将这“格物司”设在眼皮子底下,无异于将一块鲜肉放在狼群面前,每日都要提防着被撕咬。
“你的思虑,比为父更周全。
”朱标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钱粮之事,你打算如何?虽说皇爷爷准了你动用燕王府的查抄所得,但户部那边,未必会那么痛快。
”
“父王放心,儿臣已有计较。
”
次日,户部衙门。
尚书茹太素看着眼前这位皇太孙亲手拟定的“格物司开办用度清单”,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清单上所列,银两倒是其次,仅十万两,对于燕王府那泼天的家财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真正让他头疼的,是后面罗列的一长串实物。
“……查抄燕王府私设兵仗局之精炼焦炭五万斤,上等铁料三万斤,各色铜料一万斤。
”
“……所属通州、天津卫名下海船三艘,附全套航海图、牵星板。
”
“……其名下苏、杭织造坊内新式织机二十架,并所属全部图纸及熟练匠户十家。
”
“……其在景德镇私窑所藏高岭土、釉料秘方,及资深窑工五名。
”
这哪里是要钱,这分明是在挖空燕王府数十年经营攒下的技术家底!茹太素擦了擦额头的汗,正想以“国库封存,手续繁杂”为由推脱,却见朱雄英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文书。
“茹尚书,这是父王的手令。
至于皇爷爷那边,”朱雄英微微一笑,“皇爷爷说了,他只要结果。
这过程中的一应便宜行事,皆由东宫裁决。
您看,是现在就派人去仓场、港口办理交割,还是需要本宫亲自陪您走一趟?”
话音刚落,一名东宫侍卫不动声色地上前一步,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
茹太素心头一凛,再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声道:“不敢,不敢!臣即刻办理!保证三日之内,所有钱粮、物料、匠户,全部移交至城南官窑!”
---
资金、场地、物料悉数到位,格物司的骨架,便正式开始搭建。
在一间刚刚被清理出来的宽敞工房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