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自未明,故作此言也,乃后详审,方知为薪采者所获,于是焕然而寤,是以泣之亦何伤乎?
反袂拭面,涕沾袍。
(袍,衣前襟也。
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姓刘季当代周,见薪采者获麟,知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
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代周居其位,故麟为薪采者所执。
西狩获之者,从东方王于西也,东卯西金象也;言获者,兵戈文也:言汉姓卯金刀,以兵得天下。
不地者,天下异也。
又先是�众�冬踊,彗金精扫旦置新之象。
夫子知其将有六国争,从横相灭之败,秦项驱除,积骨流血之虐,然后刘氏乃帝,深闵民之离害甚久,故豫泣也。
袂,弥世反,衣袖也。
涕,他礼反。
袍,步刀反,又步报反,衣前襟也。
襟,音金。
王于,于况反。
下“火王”、“而王”、“之王”同。
从横,子容反。
驱除,并如字,又上丘具反;下直据反。
)
[疏]“反袂拭目”解云:目亦有作“面”字者。
云涕沾袍者,袍亦有作“衿”字者,以衣前襟言之,袍似得之。
注“夫子”至“代周”解云:盖见中候云: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是其案图录,从亭长之任而为天子,故谓之庶姓矣。
注“何者”至“之意”解云:春秋说云“麟生于火,游于中土,轩辕大角之兽”然则麟为土畜而言木精者,正以公羊说云“麟者,木精,一角赤目,为火候”既为火候,是木之子,谓之木精亦何伤?旧云木生火,火生土,麟为土畜,亦受气于祖,性合人仁,故为木精也。
庶人采薪,本供庖爨,意欲燃之,故曰采薪,庶人燃火之意也。
木虽生火,火复烧木,即汉以火德承周之后而能灭之,故曰此赤帝将代周居其位也。
云故麟为薪采者所执,其若不然,麟为异物,体形不小,薪采只夫,宁能轻获之乎?注“西狩”至“天下”解云:言西狩获之者,即是从东方而王于西方之象,卯在东方,金在西方,故曰东卯西金象也。
言获者,兵戈之文,是其有刀之义也,故曰言姓卯金刀,以兵得天下,言刘季起于丰沛之间,提三尺之剑而入秦宫,是其卯金刀从东王于西,以兵得天下之事也。
注“不地”至“异也”解云:所以不言西狩于某获麟者,正以讥见于鲁,乃为周王将亡之异,是以不举小地之名,亦得为王鲁之义,故曰不地者,天下异也。
云又先是螽�冬踊者,即上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十三年冬“十有一月,螽”是也。
云彗金精归旦置新之象者,即上十三年“冬,十有二月,有星孛于东方”传云“孛者何?彗星也”者是;孛从西方乡东,故曰金精;彗者,埽除之象,乡晨而见,故曰埽旦也。
然则螽�冬踊者,乃是天不能杀,地不能理,故为六国争强,天下大乱之象也。
金精埽旦,乃是秦项驱除,刘氏乃帝之义,故何氏云焉。
注“夫子”至“之败”解云:六国者,即燕、齐、楚、韩、魏、赵也。
当尔之时,齐据东蕃,燕、楚强于南北,韩、魏、赵居于晋洛之间,各自保险,迭相征伐,故曰六国争强也。
战国策云“秦横有周,故谓之横;燕、楚南北而远,故谓之从。
苏秦在东而相六国,谓之合从;张仪在西而相秦以成,谓之连横”故彼下文“从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苏公居赵,秦兵不敢东伐;张仪在秦,楚兵绝于西”是也。
苏公既死,张仪以横灭从,是从横相灭之败也。
“秦项驱除”解云:始皇据秦,藉灭周之资而殄六国,项羽因胡亥之虐而笼括天下,皆非受命之帝,但为刘氏驱其狐�,除其�狼而已,故曰秦项驱除。
注“积骨”至“泣也”解云:虐亦有作“害”者。
尔时天下土崩,英雄鹊起,秦项之君,视人如芥,ゾ函之处,积骨成山;平原之地,血流如海,故曰积骨流血之虐也。
自此以后,高祖乃兴,故曰然后刘氏乃帝。
颜渊死,子曰:“噫!(噫,咄嗟貌。
噫,于其反。
咄,丁忽反。
)
[疏]注“噫,咄嗟貌”解云:咄嗟,犹叹息,即里语曰咄嗟之间也。
弟子传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二而卒。
”以此言之,则颜渊之生,昭十九年矣;及其卒时,当哀三年,而至此乃言之者,传家追言之。
亦何伤?
天丧予!”(予,我。
丧,息浪反。
予,羊汝反,我也。
)
[疏]“天丧予”解云:圣人之道,当须辅佐而成,是以家语及殷传云“自予得回也,门人加亲也”今而遭命,故曰天丧予;而论语云“非助我者”谓非师徒弟子共相发起之义,盖欲显聪敏,非是不助也。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祝,断也。
天生颜渊、子路,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
断,丁管反。
)
[疏]“子路死”至“祝予”解云:若依左氏,则获麟之后,当哀十五年,卫大子蒯聩入国之时,子路乃死,卫人醢之。
孔子闻之,为之覆醢。
今已言死者,公羊子于后言之,未足为妨也。
“自予得由也,恶言不至于耳”是其为辅佐之义也。
注“祝,断也”者。
言天祝恶已之道德,亦是断绝之义也。
注“天生”至“之证”解云:若欲以理言之,则四科十人,游、夏之徒,皆为夫子之辅佐,故孝经说云“春秋属商,孝经属参”是也。
今特言二人者,以其先卒故也。
良辅之内,二人先死,亦非�助之义,故曰将亡夫子之证。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加姓者,重终也。
麟者,大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
)
[疏]“西狩”至“穷矣”解云:麟之来也,应于三义:一为周亡之徵,即上传云“何以书?记异也”是也;二为汉兴之瑞,即上传云“孰为来哉!孰为来哉”虽在指斥,意在于汉也;三则见孔子将没之徵,故此孔子曰“吾道穷矣”是也。
注“加姓”至“云尔”解云:正以上文再发子曰,皆不加姓故也。
云麟者,大平之符,圣人之类者,以皆有圣帝明王,然后乃见,故谓之类也。
注又云时得麟而死者,即孔丛子云“麟出而死,言道穷矣”是也。
春秋何以始乎隐?(据得麟乃作。
)
[疏]注“据得麟乃作”解云:正以演孔图云“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是也。
而揆命篇云“孔子年七十岁,知图书,作春秋”者,何氏以为年七十岁者,大判言之,不妨尔时七十二矣,犹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之类也。
祖之所逮闻也。
(�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问闻知者,犹曰我但记先人所闻,辟制作之害。
)
[疏]“祖之所逮闻也”解云:何氏以为公取十二,则天之数,故隐元年“益师卒”之下,注云“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是也。
今此传云“祖之所逮闻”者,谓兼有天数之义,亦�问闻而知,亦取制服三等之义,故隐元年注云“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斩衰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高祖父母齐衰三月”是也。
注“�记”至“之害”解云:假�云道,我记高祖以来事者,谓因已问父得闻昭、定、哀之事,因父问祖得闻文、宣、成、襄之事,因祖问高祖得闻隐、桓、庄、闵、僖之事,故曰�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问闻知者。
以此言之,则无制作之义,故曰我但记先人所闻,辟制作之害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所以复发传者,益师以臣见恩,此以君见恩,嫌义异:于所见之世,臣子恩其君父尤厚,故多微辞也;所闻之世,恩王父少杀,故立炀宫不日,武宫日是也;所传闻之世,恩高祖曾祖又杀,故子赤卒不日,子般卒日是也。
传,直专反,注“传闻”同。
复,扶又反。
臣见,贤遍反,下“欲见”同。
少杀,所戒反,下同。
般,音班。
)
[疏]注“所以复发”至“义异”解云:隐元年“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师卒”传云“何以不日?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然则彼已有传,今复发之者,正以益师之卒所以不日者,以其恩远,孔子所不见,欲道当时之君无恩于其臣,是以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与不,例皆不日以见之,是以须发三代异辞之言。
今此西狩获麟当所见之世,已与父时之事,欲道当时之臣有恩于其君,故为微辞,不忍正言其恶,是以复须发传,道其三代异辞之意。
然则言益师以臣见恩者,言益师之经,以臣之故见君恩之薄厚也。
云此以君见恩者,今此获麟之经以君之故,见臣恩之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