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其卒葬,而去其日月以见矣,故曰此陈、蔡不当复卒,故卒葬略之也。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吴何以称子?(据救陈称国。
)
[疏]注“据救陈称国”解云:十年冬“吴救陈”是也。
吴主会也。
(以言及也。
时吴而无道,败齐临�,乘胜大会中国。
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侠毂而趋,以诸夏之众,冠带之国,反背天子而事夷狄,耻甚不可忍言,故深为讳辞,使若吴大以礼义会天下诸侯,以尊事天子,故进称子。
背,音佩。
)
[疏]注“以言”至“而趋”解云:以经言及吴,即知吴主会,何者,正及者汲汲之辞,即僖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注云“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见汲汲也”然则彼云及齐侯,齐侯主会,则知此言及吴子,吴子主会明矣,故云以言及也。
云时吴强而无道,败齐临�,乘胜大会中国者,即上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
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者,是败齐师于临�之事。
正以吴为夷狄,数伐中国而败之,故谓之无道。
�字然有作“晋”字,若作“晋”字,以黄池为近晋,晋人畏而会之,故曰临晋。
云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侠毂而趋者,春秋说文也。
以下传及注云,则天下尽会,而春秋说特举此六国,时为之役,故遍举之,或言不尽意故也。
注“以诸”至“称子”解云:诸夏众强,不复如礼,反弃君父而事夷狄,耻辱之甚,不忍言,故深为讳,进吴称子矣。
而言冠带之国者,正以夷狄之人,不知冠带故也,是以�梁传云“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范氏云“不知冠有等差,唯欲好冠”是也。
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据申之会,楚子主会序上。
)
[疏]注“据申”至“序上”解云:即昭四年“夏,楚子、蔡侯”以下“会于申”是。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明其实自以夷狄之会诸侯尔,不行礼义,故序晋于上。
)其言及吴子何?(据锺离之会殊会吴,不言及。
僖五年公及齐侯,齐侯主会益明矣。
)
[疏]注“据锺”至“言及”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以下“会吴于锺离”是也。
注“僖五”至“明矣”解云:即僖五年“公及齐侯、宋公”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然则案如彼经,书公及齐侯,齐侯主会,此云及吴,则是吴子主会益明矣,何言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乎?是以据而难之。
会两伯之辞也。
(晋序上者,主会文也。
吴言及者,亦人往为主之文也。
方不与夷狄主中国,而又事实当见,不可醇夺,故张两伯辞。
先晋,言及吴子,使若晋主会为伯,吴亦主会为伯,半抑半起,以夺见其事也。
语在下。
当见,贤遍反,年内皆同。
)
[疏]注“吴言”至“文也”解云:凡言及者,汲汲之辞。
今言及吴子,则似吴子先在是,天下之人,慕而往事之然,故曰人往为主之文。
注“半抑”至“在下”解云:序晋于上,是其抑之。
言及吴子,起其为伯也,故曰半抑半起矣。
序晋于上,是其夺,言及吴子,亦见其为伯之事,故曰夺见其事。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据伯主人。
)
[疏]注“据伯主人”解云:谓为伯者,主领会上之人矣。
重吴也。
(其实重在吴,故言及。
举晋者,讳而不盈。
)
[疏]注“其实”至“不盈”解云:谓其实处权重在于吴,故言及吴子,作汲汲之文矣。
经言公会晋侯,是其讳为吴所主也。
晋侯之下,即言及吴子,是其不盈满其讳文也,何者?晋是大国而汲汲子吴,还是吴为会主之义也。
僖二十三年夏“宋公慈父卒”传云“何以不书葬?盈乎讳也”注云“盈,满也,相接足之辞也”然则此言讳而不盈者,意欲取彼传文矣。
曷为重吴?(据常殊吴。
)
[疏]注“据常殊吴”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以下“会吴于锺离”;襄十年“春,公会晋侯”以下“会吴于相”之属是也。
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以晋大国,尚犹汲汲于吴,则知诸侯莫敢不至也。
不书诸侯者,为微辞,使若天下尽会之,而鲁侯蒙俗会之者,恶愈也。
齐桓兼举远明近,此但举大者,非尊天子,故不得褒也。
主书者,恶诸侯君事夷狄。
恶诸,乌路反。
)
[疏]注“不书”至“恶愈”解云:若欲实而言之,天下诸侯宁可悉至,但欲见其重在吴偏至之辞而巳。
其历言某侯某侯,则实不至者不可空言,是以举其最大之国,作天下尽会之义矣。
注“齐桓”至“褒也”解云:僖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贯,传云“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然则齐桓之时,非独举大以明小,亦兼举远以明近。
今此但举晋者,非尊天子,不得褒为远夷皆至之辞,则传云“天下诸侯莫敢不至”者,据九州之内言之,亦得谓之天下矣。
注“主书”至“夷狄”解云:春秋见义,非唯一种,一则见吴之强暴,一则见晋之衰微,但主书之情,本恶诸侯君事夷狄,馀者兼见之矣。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有耻致者,顺讳文也。
)
[疏]注“有耻”至“文也”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然则今此冠带之国,敛手从夷,乃是可耻之次,而致之者,正欲顺其讳文,使若吴尊事天子以会诸侯,诸侯得意,以会致之然,故曰顺讳文也。
晋魏多帅师侵卫。
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据上七年言曼多。
魏多,左氏作“魏曼多”)
[疏]注“据上”至“曼多”解云:即上七年春“魏曼多帅师侵卫”是也。
讥二名。
二名非礼也。
(复就晋见者,明先自正而后正人。
正人当先正大以帅小。
)
[疏]注“复就”至“帅小”解云:定六年冬“仲孙忌帅师围运”传云“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
二名非礼也”注云“为其难讳也。
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
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然则彼已于鲁见讫,今复就晋见之者,明先自正而后正人也。
等是正人而于晋者,见当先正大国以帅于小国故也。
葬许元公。
九月,�众。
(先是用田赋,又有会吴之费。
之费,芳味反,下同。
)
[疏]注“先是用田赋”解云:在十二年春。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于东方何?(据北斗言星名。
孛,音佩。
彗星,囚岁反,又息遂反。
)
[疏]“孛者何”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
注“据北”至“星名”解云: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也。
然则彼入于北斗,言其所孛之星名,今言于东方,故难之。
见于旦也。
(旦者,日方出。
时宿不复见,故言东方,知为旦。
)
[疏]“见于旦也”解云:于字亦有作“平”字者,误也。
注“旦者”至“为旦”解云:旦者,日方出地,未相去离之辞,故曰旦者,日方出。
当尔之时,宿皆不见,故曰时宿不复见也。
星孛仍见,馀宿已没,是以不复指其孛之星,漫道其方而已,故言东方,知为旦也。
何以书?记异也。
(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
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于此旦见,与日争明者,诸侯代王治,典法灭绝之象,是后周室遂微,诸侯相兼,为秦所灭,燔书道绝。
治,直吏反。
燔,扶元反。
)
[疏]注“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解云:堪舆云“九月日体在大火”故曰日在房心也。
云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出堪舆,星经亦云也。
注“是后”至“道绝”解云:春秋说云“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正起,胡破术,书记散乱,孔子不绝也”既言周姬亡,彗东出,故知由此孛星周室遂微也。
言秦正起,亦由此孛星。
秦本纪云“始皇名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