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首页
鲁,鲁犹合得之,明其不从齐来,齐人不当坐取邑,故不言来。

    此言来者,入齐巳久,绝于鲁,不应复得之,故言来,从外来常文也。

    言鲁不应复得者,止以不能保守先君世邑而失之故也。

    言与齐人来归卫宝同者,即庄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是也。

    注“夫子”至“之验”解云:知夫子虽欲不受者,正以四邑属齐,年岁淹久,巳绝于鲁,鲁不应得,颊谷之会,讨杀侏儒,威劫齐侯,方始归之,虽日获田,君子不贵,故知孔子之意不欲受也。

    若然,庄十三年曹子手剑而劫桓公,是以齐人归我汶阳之田,何氏云“劫桓公取汶阳田不书者,讳行诈劫人也”然则此亦威劫齐侯而得田邑,与彼不异,而书不讳者,正以曹子本意行劫以求汶阳之田,君子耻其所为,故不书也。

    今在颊谷之会,孔子相仪,正欲两君揖让行盟会之礼,阻齐为不道,荧惑鲁侯而欲执之,孔子诛之,手足异处,齐侯内惧,归其四邑以谢焉,于其本情,实非劫诈,书而不讳,不亦宜乎?言此违之验者,欲对上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文也。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后阝。

    (后阝,音后。

    ) 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

     宋乐世心出奔曹。

     宋公子池出奔陈。

    (池,左氏作“地”) [疏]“帅师围费”者。

    解云:左氏、�梁此费字皆为“后阝”但公羊正本作“费”字,与二家异;贾氏不云公羊曰费者,盖文不备,或所见异也。

    “宋乐世心”者,世字亦作“泄”字者,故贾氏言焉,左氏、�梁作“大”字。

     冬,齐侯、卫侯、郑游�会于鞍。

    (于鞍,左氏作“安甫”)。

    “会于鞍”者。

    解云:左氏、�梁作“安甫”;贾氏不云公羊曰鞍者,亦是文不备。

    �梁经甫亦有作“浦”字者。

     叔孙州仇如齐。

     齐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区出奔陈。

    (复出宋者,恶仲佗悉欲帅国人去,故举国言之,公子池、乐世心、石�区从之皆是也。

    辰言暨者,明仲佗强与俱出也。

    三大夫出不月者,举国,危亦见矣。

    暨,其器反。

    佗,大多反。

    �区,古侯反。

    恶,乌路反。

    强,其丈反。

    见,贤遍反。

    ) [疏]注“复出宋”至“出也”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不重言宋向甯也。

    云公子池、乐世心、石�区从之皆是也者,下十一年经文也。

    云辰言暨者,明仲佗强与俱出也者,正以隐元年传云“暨,犹暨暨也。

    及,我欲之。

    暨,不得巳也”然则弟辰是时事不获已而从去,故曰明仲佗强与俱出也。

    知非辰强之者,正以庄三十二年公子牙,昭元年招之属,以其有罪,皆去弟以贬之,今不去弟,故知仲佗强之矣。

    注“三大”至“见矣”解云:春秋之例,外大夫出奔悉书时,即襄三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之属是也。

    其众出奔者,于国尢危,故书月,即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何氏云“月者,危三大大同时出奔,将为国家患,明当防之”是也。

    然则彼以三大夫同出奔,是以书月以见危;此亦三大夫同出,不月者,正以举国,见其欲率国人去,其危亦见矣,是以不劳书月以见危也。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区、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

    (不复言宋仲佗者,本举国巳明矣。

    辰言及者,后汲汲,当坐重。

    复,扶又反。

    ) [疏]注“本举”至“坐重”解云:谓奔时举言宋仲佗,是其欲率国人去巳明矣,是以此经不复言宋也。

    云辰言及者,后汲汲,当坐重者,正以隐元年传云“及,犹汲汲,及我欲之”故知辰言及者,是其汲汲也。

    而言后汲汲者,欲言初出之时,事不获巳,未及汲也。

    言当重者,恶其母弟之亲而汲汲于叛,故当合坐,重于疏者。

     夏,四月。

     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

    (不言叛者,从叛臣,叛可知。

    ) [疏]注“不言”至“可知”解云:决上经“自陈入于萧,以叛”文也。

     冬,及郑平。

     叔还如郑莅盟。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不日月者,子无道,当废之而以为后,未至三年,失众见弑,危社稷宗庙,祸端在定,故略之。

    见杀,音弑。

    ) [疏]注“不日”至“略之”解云:今责日月者,正以所见之世,小国之卒例书日月,即昭三十一年“夏,四月,丁巳,薛伯�卒”之属是也。

    今不具日月,故解之。

    言子未三年失众见弑者,即下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是也。

    春秋之例,称国以弑者,失众见弑之辞”故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传云“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何氏云“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

    例皆时者,略之也”故此作注云“未至三年,失众见弑”也。

    云祸端在定,定字亦有作“在是”字者,今解从定也。

     夏,葬薛襄公。

     叔孙州仇帅师堕后阝。

    (堕,许规反,下同。

    )卫公孟�区帅师伐曹。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

    曷为帅师堕后阝?帅师堕费?(据城费。

    ) [疏]注“据城费”解云:即襄七年“城费”是也。

    然则彼时城费,今乃堕之,似于义反,故以为难。

     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后阝,帅师堕费。

    (后阝,叔孙氏所食邑。

    费,季氏所食邑。

    二大夫宰吏数叛,患之,以问孔子,孔子曰:“陪臣执国命,采长数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说其言而堕之。

    故君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书者,善定公任大圣,复古制,弱臣势也。

    不书去甲者,举堕城为重。

    吏数,所角反。

    采长,七伐反;下丁丈反。

    说,音悦。

    厌,于艳反。

    去,起吕反。

    ) [疏]“孔子行”至“三月不违”解云:案上十年齐人来归邑之下,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以此言之,三月之外,违之明矣,故上有注云“定公贪而受之”此违之验。

    然则三月之后,必似违之,今此传文复言之者,盖不违有二,何者?案如家语定十年之时,孔子从邑宰为司空,十一年又从司空为司寇。

    然则为司空之时,能别五土之宜,咸得其所,为季孙所重,是以三月不违也,齐人遂惧,来归四邑矣;及作司寇之时,摄行相事,设法而用之,国无奸民,在朝七日,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于两观之下,尸诸朝三日,政化大行,季孙重之,复不违三月,是以此传文言其事矣。

    “家不”至“之城”解云:同之左氏,则邑无百雉之城者,亦据侯伯大都巳言之,若与之异,则鲁凡邑皆然也。

    注“二大夫宰吏数叛,患之”者。

    解云:即上十年夏“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后阝”“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之属是也。

    后阝、费二邑,相因言之,故谓之数耳。

    注“以问”至“堕之”解云:春秋说及史记皆有此言。

    云故君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者,论语文也。

    云不书去甲者,举堕城为重者,正以传云“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明其并从二事,而特举堕城,不书去家之甲者,举重故也。

    必知去甲亦合书者,正以成元年“三月,作丘甲”书之于经,明知去甲亦合书矣。

     雉者何?五板而堵,(八尺曰板,堵凡四十尺。

    堵,丁古反。

    ) [疏]“雉者何”解云:正以传言“邑无百雉之城”经典未有其事,须知雉之度数,故执不知问。

    注“八尺曰板”者。

    解云:韩诗外传文。

     五堵而雉,(二百尺。

    )百雉而城。

    (二万尺,凡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公侯之制也。

    礼,天子千雉,盖受百雉之城十,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

    ) [疏]注“二万”至“制也”解云:公侯方百雉,春秋说文也。

    古者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计一里有千八百尺,十里即有万八千尺,更以一里三十三步二尺,为二千尺,通前为二万尺也,故云二万尺,凡周十一里三十二步二尺也。

    云礼,天子千雉者,春秋说文也。

    云盖受百雉之城十者,谓公侯于天子,十取一之义,似若孟子与司马法云“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是十取一之文也。

    云“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者,春秋说文。

    注“天子”至“过也”解云: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者,春秋说文。

    云缺其南面,以受过也者,正以诸侯轩县阙南方,则雉轩城亦宜然。

    案旧古城无如此者,盖但孔子设法如是,后代之人不能尽用故也。

    或者但不设射垣以备守,故曰缺其南面以受过,不妨仍有城。

     秋,大雩。

    (不能事事信用孔子,圣泽废。

    ) [疏]注“不能”至“泽废”解云:并谓三月之后违之。

     冬,十月,癸亥,公会晋侯盟于黄。

    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是后薛弑其君比,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射,食亦反,又食夜反。

    朝歌,如字。

    ) [疏]注“是后”至“以叛”解云:在十三年冬。

    云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者,亦在十三年冬。

    案晋荀寅、士吉射叛,在弑比之前,而后言之者,正以弑君之变重,故先取以应之。

     公至自黄。

     十有二月,公围成。

    公至自围成。

    (成,仲孙氏邑。

    围成月又致者,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

    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

    ) [疏]注“围城”至“录之”解云:春秋义围例书时,即宣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文是,今此书月,故解之。

    庄二十七年注云“凡公出在外致,在内不致”今此在内而致,故须解之。

    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者,即公羊说云一国叛,王自征之,君四国皆叛,安得四王而征也者?是其义也。

    若然,桓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传云“其言从王伐郑何?从王正也”彼注云“美其得正义也,故以从王征伐录之”然则天子不亲征下土而美之者,直是美诸侯之得正,犹自不言桓王伐郑之善,故彼注又云“盖起时天子微弱,诸侯背叛,莫肯从王者征伐,以善三国之君,独能尊天子死节。

    称人者,剌王者也。

    天下之君,海内之主,当秉纲撮要,而亲自用兵,故见其微弱,仅能从微者,不能从诸侯,犹莒称人则从不疑也”是。

    书序曰“启与有扈战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