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甘之野,作甘誓”其经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者,何氏以为启非至德之主,是以亲征有扈,非春秋所美,岂害其义也?云诸侯不亲征叛邑者,正以诸侯于天子,亦宜以国为家,犹如天子之有天下也,而不能全服,亲自征之,故为非礼,而为春秋所刺也。
十有三年,春,齐侯、卫侯次于垂瑕。
(垂瑕,如字,又音加,二传作“垂葭”)。
夏,筑蛇渊囿。
大�于比蒲。
(大�,所求反,本又作“�”比,音毗。
)
[疏]“夏筑渊囿”解云:成十八年秋“筑鹿囿”传云“何以书?讥。
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彼注云“刺奢泰妨民”也。
然则彼有成说,故此处不复解之。
“大�于比蒲”解云:桓六年注云“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是也。
所以书者,即昭八年“秋,�于红”之下,传云“�者何,简车徒也。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但彼巳解讫,故此处不复论之。
卫公孟�区帅师伐曹。
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冬,晋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晋赵鞅归于晋。
此叛也,其言归何?(据叛与出入恶同。
)
[疏]注“据叛”至“恶同”解云:桓十五年传例云“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入者,出入有恶;归者,出入无恶”然则书叛者,出入恶同,不宜书归,作出入无恶之文,故难之。
以地正国也。
(军以井田立数,故言以地。
)
[疏]注“军以”至“以地”解云:假令天子六军,方伯二军之属,皆以井田多少计出其数,故曰军以井田立数也。
今赵鞅以此井田之兵,逐君侧之恶人,故云以地正国也。
其以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
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
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
(无君命者,操兵乡国,故初谓之叛,后知其意欲逐君侧之恶人,故录其释兵,书归赦之,君子诛意不诛事。
晋阳之甲者,赵简子之邑,以邑中甲逐之。
操,七曹反。
乡,许亮反。
)
[疏]注“君子”至“诛事”解云:君子之人,探端知绪,但诛其意,若轻而难原;不诛其事,若重而可恕,以赵鞅意实非逆,但以持兵乡国为罪,是以春秋书归以舍之,故曰诛意不诛事也。
薛弑其君比。
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
晋赵阳出奔宋。
(晋赵阳,左氏作“卫赵阳”)
[疏]“晋赵阳出奔宋”解云:�梁与此同,左氏作“卫赵阳”字也。
三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子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lt爿仓gt归。
(不别以归何国者,明楚、陈以灭人为重,顿子以不死位为重。
公子佗人,大河反,二传作“公孙佗人”lt爿仓gt,七良反,二传作“�”别,彼列反。
)
[疏]“以顿子lt爿仓gt归”解云:左氏、�梁皆作“顿子�”字,贾氏不注,文不备。
注“不别”至“之重”解云:正以上四年“灭沈,以沈子嘉归”六年“以许男斯归”之属,其上文皆直一国大夫而巳,是以其经宜言以归,不假分别。
今此经上载二国,其下直言以归而巳,似非详备之义,是以解之。
云明楚、陈以灭人为重者,正以二国之卿,擅相灭获,其过巳深,假言归楚,不足轻陈之罪;假言归陈,不足减楚之恶,故曰明楚、陈以灭人为重。
云顿子以不死位为重者,诸侯之礼,当合死位,顿子不死,其过巳深,何假书言归于某乎?故云顿子以不死位为重也。
夏,卫北宫结来奔。
五月,于越败吴于醉李。
(月者,为下卒出。
醉李,本又作“隽”音同。
为,于伪反。
)
[疏]注“月者,为下卒出”解云:隐六年有注云“战例时,偏战日,诈战月。
不日者,郑诈之”然则诸侯之例,诈战者月,今此两夷相败,文宜略于诸夏,而经书月,故知为下卒文出矣。
吴子光卒。
公会齐侯、卫侯于坚。
(坚,如字,本又作“�”音牵,左氏作“牵”)公至自会。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洮,他切反。
)
天王使石尚来归�。
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
(天子上士,以名氏通。
�,市轸反。
)
[疏]“石尚者何”解云:欲言大夫,单名无字;欲言微者,名氏俱见,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氏通”解云:传直云天子之士,而知上士者,何氏以为春秋之例,天子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
今此经书其名氏,故知之。
何氏意必知例然者,正以传云“石尚者何?天子之士”隐元年传云“宰者何?官也。
�亘者何?名也。
曷为以官氏?宰,士也”僖八年传云“王人者何?微者也。
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然则以此三处之传言之,则知单名继官,不以名氏通;单称王人云者,不以名见,故隐元年注云“天子之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是也。
�者何?俎实也。
(实俎肉也。
)
[疏]“�者何”解云:欲言天子赐之祭肉,不见鲁侯助祭之文;欲言�非祭肉,不应远来归之,故执不知问。
“俎实也”者。
解云:谓以肉填实于俎上,故注云实俎肉也,德言实俎之肉也。
腥曰�,熟曰燔。
(礼,诸侯朝天子,助祭于宗庙,然后受俎实。
时鲁不助祭而归之,故书以讥之。
燔,本亦作“�番”又作“纟番”音烦。
)
[疏]注“礼诸侯”至“讥之”解云:正以鲁无朝聘天子之处,而书归�以讥之,则知助祭于宗庙者,有受俎实之礼矣。
论语云“祭于公,不宿肉”者,义亦通于此。
宗伯以��番之礼,亲兄弟之国,似不通于异姓者,何氏所不取。
卫世子蒯聩出奔宋。
(主书者,子虽见逐,无去父之义。
蒯聩,苦怪反;下五怪反。
)
[疏]注“主书”至“之义”解云:父子天伦,无相去之义,子若大为恶逆,人伦之所不容,乃可窜之深宫,阍人固守;若小小无道,当安处之,随宜罪谴,令其克改,宁有逐之佗国,为宗庙羞?且子之事父,虽其见逐,止可起敬起孝,号泣而谏之,谏若不入,悦则复谏,自不避杀,如舜与宜咎之徒,宁有去父之义乎?今大子以小小无道,卫侯恶而逐之;父无杀巳之意,大子怼而去之,论其二三,上下俱失:卫侯逐子,非为父之道;大子去父,失为子之义。
今主书此经者,一则讥卫侯之无恩,一则甚大子之不孝,故曰子虽见逐,无去父之义。
若其父大为无道,如献公、幽王之类,若不回避,必当杀己,如此之时,宁得陷父于恶?是以申生不去,失至孝之名;宜咎奔申,无刺讥之典,但卫侯尔时无杀子之意,是以蒯聩出奔,书氏讥之耳。
卫公孟�区出奔郑。
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大�于比蒲。
(讥亟也。
亟,去冀反。
)
[疏]“宋公”至“来奔”解云:上十年“出奔陈”十一年春“自陈入于萧,以叛”至此乃“自萧来奔”矣。
注“讥亟也”解云:大�之礼,五年一为,若数于此,则书而讥亟也;若缓于此,则书而讥罕,上十三年夏巳“大�于比蒲”今始一年,复行此礼,故曰讥亟也。
邾娄子来会公。
(书者,非邾娄子会人于都也。
如入人都,当�朝礼。
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间隙之地,考德行,一刑法,讲礼义,正文章,习事天子之仪,尊京师,重法度,恐过误。
言公者,不受于庙。
间隙,音闲;下去逆反。
)
[疏]注“书者”至“于庙”解云:曲礼下篇云“诸侯相见于隙地曰会”今乃会人于都,故书而非之。
云如入人都,当�朝礼者,即桓六年注云“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所以崇礼让,绝慢易,戒不虞也”是其义也。
云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于间隙之地者,出曲礼也。
云考德行,一刑法者,谓考校其德行,齐一其刑法也。
云讲礼义者,谓习其礼仪也。
云言公者,不受于庙者,隐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之下,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于庙,孝子谦不敢以巳当之,归美于先君,且重宾也”;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之下,注云“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于大庙,与聘同义”;庄二十三年夏“公及齐侯遇于�”“萧叔朝公”传云“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彼注云“时公受朝于外,故言朝公,恶公不受于庙”然则受朝之礼,礼当在庙,孝子归美于先君,不敢以巳当之;若不于庙,则言公,即“萧叔朝公”是也。
今此会礼不在庙,鲁侯受之于外,故言来会公矣。
言公者,不受于朝也。
城莒父及霄。
(去冬者,是岁盖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饰,男女异路,道无拾遗,齐惧北面事鲁,馈女乐以间之。
定公听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当坐淫,故贬之。
归女乐不书者,本以淫受之,故深讳其本,文三日不朝,孔子行。
鲁人皆知孔子所以去。
附嫌近害,虽可书犹不书。
或说无冬者,坐受女乐,令圣人去。
冬,阴臣之象也。
父,音甫。
去,起吕反。
相,息亮反。
粥羔,羊六反。
间,间厕之间。
近,附近之近。
)
[疏]注“去冬”至“不书”解云:隐六年传云“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今此无冬,四时不具,故须解之。
云是岁盖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者,即家语始诛编云“孔子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是也。
鲁之司寇云大者,盖以无司寇之卿,是以大夫亦名大也。
鲁有司空卿,孔子为司空不言大者,是其一隅也。
若以家语言之,即定九年始为邑宰,十年为司空,十一年为大司寇,从大司寇摄行相事之时,年月不明,故此注云盖也。
云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饰,男女异路,道无拾遗者,皆是家语相鲁篇文也。
言不饰者,旧说云鲁前之时,粥羔豚者,皆以彩物饰之,自孔子为相,此事乃正,故曰粥羔豚者不饰也。
云齐惧北面事鲁,馈女乐以间之,定公听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者,出孔子世家。
案彼云“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云云“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犁锄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