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本不当氏。
去疾,起吕反。
)
[疏]注“莒无”至“当氏”解云:在庄二十七年传文。
云当国出奔者,正以襄三十一年冬“莒人弑其君密州”今年去疾之入,入者,出入恶之文,而文不氏,故知出时为当国也。
既是当国,正合书入。
而言自齐者,剌齐有力矣。
其出奔不书者,春秋之义,微者出入不两书故也。
云皆不氏者,当国也者,正以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之下,传云“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则此等下言公子者,是当国之文。
注不从云云者,下十四年“冬,莒杀莒公子意恢”何氏云“莒无大夫,书杀公子者,子未逾年而杀其君之子,不孝大甚,故重录之。
称氏者,明君之子”也。
然则莒为小国,大夫名氏例不录见,假有录者,名氏不具,即莒庆之属无氏是也。
今此去疾之徒,宁知不尔,云当国故不当氏者,正以莒杀意恢重而录氏。
今邪庶并篡,其事非轻,固宜重而录之。
但欲当国为君,故如其意,使恶逆见也。
然则意恢事重,故称公子,今亦篡重,明其未贬之时,亦合称氏,故云篡重,不嫌本不当氏也。
叔弓帅师疆运田。
疆运田者何?与莒为竟也。
(疆,竟也。
与莒是正竟界,莒言城中丘。
疆运,居良反,下同。
)
[疏]“疆运田者何”解云:欲言正界,而经书帅师;欲言侵伐,而道疆运,故执不知问。
“与莒为竟也”解云:若言与莒人造作竟界。
注“若言城中丘”解云:隐七年“夏,城中丘”传云“何以书?以重书也”何氏云“以功重故书,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若百姓,空虚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无异”则彼若稍稍补完,则轻而不书,至于功重,故书而刺之。
今此鲁若往前之时,少侵即正,则轻而不书,至于大损,而兴师发众,乃能正之,明其功重,与始取无异”故若城中丘。
与莒为竟,则曷为帅师而往?(据非侵伐。
)畏莒也。
(畏莒有贼臣乱子,而兴师与之正竟,剌鲁微弱失操,烦扰百姓。
)
[疏]注“畏莒”至“百姓”解云:襄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为贼臣;而二子争篡,是为乱子。
鲁人见其贼乱,恐其转侵,是以兴兵与之正竟,贼乱之人,自救无暇,焉能转侵乎?故云微弱失操,烦扰百姓也。
葬邾娄悼公。
冬,十有一月,已酉,楚子卷卒。
(卷,音权,左氏作“麇”字者。
)
[疏]“楚子卷卒”解云:左氏作“麇”字,二小传本亦有作“麇”字者。
楚公子比出奔晋。
(辟内难也。
)
[疏]注“辟内难也”解云:正以更无他事,于君薨之际而出奔,故知止应辟内难故也。
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夏,叔弓如晋。
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冬,公如晋,至河乃复。
其言至河乃复何?(据公如晋,次于乾侯,而还言至自乾侯,不言至乾侯乃复。
)
[疏]注“据公”至“乃复”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春“公如晋,次于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是也。
不敢进也。
(乃,难辞也。
时闻晋欲执之,不敢往,君子荣见与,耻见距,故讳使若至河,河水有难而反。
乃难,如旦反,下“有难”同。
)
[疏]注“乃,难辞也”解云:宣八年传文。
云故讳使若至河,河水有难而反者,若如川之满,不可游也然。
季孙宿如晋。
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
[疏]“滕子泉卒”解云:左氏、�梁作“原”字。
夏,叔弓如滕。
五月,葬滕成公。
(月者,襄公上葬,诸侯莫肯加礼,独滕子来会葬,故恩录之,明公当自行,不当遣大夫,失礼尤重,以责内。
)
[疏]注“月者”至“录之”解云:卒月葬时者,小国之常典,下六年夏“葬杞文公”之属是也。
今而书月,故以为恩录之。
言襄公上葬者,谓上文葬襄公时也。
言诸侯莫肯加礼,独滕子来会葬者,即襄三十一年夏“公薨于楚宫”“冬,十月,滕子来会葬。
癸酉,葬我君襄公”是也。
注“明公”至“责内”解云:公羊之义,邻国诸侯,及邻国夫人丧,皆公自会葬,故异义“公羊说”云“襄公三十年,叔弓如宋葬葬姬,议公不自行”是也。
然则凡平诸侯之葬,公犹自行,况其加礼于已者乎?故言失礼尤重,以责内也。
秋,小邾娄子来朝。
八月,大雩。
(先是公季孙宿比如晋。
)
冬,大雨雹。
(为季氏。
雨,于付反。
雹,步角反。
为,于伪反。
)
北燕伯款出奔齐。
(名者,所见世著治大平,责小国详录,出奔当诛。
治,直吏反。
大,音泰。
)
[疏]注“名者”至“当诛”解云:春秋之义,有三世异辞,入所见之世,小国出奔而书其名,故知义然也,即庄十年“谭子奔莒”僖五年“弘子奔黄”十年“温子奔卫”成十二年“周公出奔晋”之属皆不名。
至于此文“北燕伯款”下三十年冬“徐子章禹出奔楚”之国,皆书其名是也。
言出奔当诛者,谓太平之世,民皆有礼,况于诸侯,不死社稷而弃国出奔,当合诛灭矣。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为季氏。
大雨雪,于付反,左氏作“大雨雹”为季,于伪反,下文及注“为齐诛”并同。
)
[疏]“大雨雹”解云:案正本皆作“雹”字,左氏经亦作“雹”字,故贾氏云“�梁作‘大雨雪’”今此若有作“雪”字者,误也。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娄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不殊淮夷者,楚子主会行义,故君子不殊其类,所以顺楚而病中国。
)
[疏]注“不殊”至“中国”解云:内诸夏外夷狄者,春秋之常典。
而不殊淮夷者,正以此会楚子为主会行义。
其行义者,即下文“为齐诛”是也。
故君子不殊其类者,君子谓孔子。
孔子作春秋,不殊楚之类。
孔子之意所以然者,正欲顺楚之事,而病诸夏之衰微,何者?言楚夷狄,尚能行义以相荣显,况于诸夏,反不能然,故得病之。
若然,春秋之式,传闻之世,内其国,外诸夏;所闻之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之世,治致太平,录夷狄,则不殊淮夷,固其宜也,何则?此注云“由楚子主会行义,君子不殊其类”者,正以等是大年,亦有粗细,昭当其父,非已时事,定、哀之世,乃醇粹也。
是以定六年“仲孙忌”之下,何氏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是也。
然则淮夷始见,安行无礼?是以此经更无进称,未当定、哀之间,仍合外限,但由楚子主会,故得不殊,是以何氏更为立义矣。
楚人执徐子。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
此伐吴也,其言执齐庆封何?为齐诛也。
(故系之齐。
)其为齐诛奈何?庆封走之吴,(以襄公二十八年奔鲁,自是走之吴。
不书者,以绝于齐,在鲁不复为大夫,贱,故不复录之。
不复,扶又反,下同。
)
[疏]注“以襄公”至“奔鲁”解云:即彼云“冬,齐庆封来奔”是也。
注“不书”至“录之”解云:案如此经上言“伐吴”则犯吴之文巳著,何得注云“使防系吴,嫌犯吴也”正以庆封往前巳封于防,为小国矣。
但诸侯之义不得专封,是以春秋夺言伐吴矣,实言之非伐吴矣。
今日此经若言入防,则更成上“伐吴”之文,实伐吴则为犯吴。
若直言入防执齐庆封杀之,则恐防是齐邑,是以进退不得作文也。
吴封之于防。
(不书入防者,使防系吴,嫌犯吴也。
去吴,嫌齐邑也。
去,起吕反。
)然则曷为不言伐防?(据防邑为国。
)不与诸侯专封也。
(故夺言伐吴。
)庆封之罪何?胁齐君而乱齐国也。
(道为齐诛意也。
称侯而执者,伯讨也。
月者,善录义兵。
)
[疏]注“称侯”至“讨也”解云:僖四年传文。
上下更无称爵以执大夫之事,唯此一经,可以当之,故何氏言焉。
若然,案如此经不重出楚上,以为伯讨之义。
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以下“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传云“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者,正以此经楚子为会主而序于上,下言执庆封杀之,可以因上文,不劳重出也。
既得因上文,即是称爵以执之,故知为伯讨。
案霍之经,宋公序上,乃次楚子,下言执宋公,明知不得因上文矣。
既不因上文,而不更出楚子,不与夷狄之执诸夏故也。
云月者,善义兵也者,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遂灭厉。
(庄王灭萧日,此不日者,灵王非贤,责之略。
灭厉,如字,又音赖,左氏作“赖”)
[疏]“遂灭厉”解云:有作“赖”字者。
注“庄王”至“之略”解云:宣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彼注云“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是也。
然则以灵王非贤,故责之略,还依常例书月,若似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
九月,取曾阝。
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
[疏]注“据国言灭”解云:即灭谭灭遂之属是也。
灭之也。
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
(因曾阝上有灭文,故使若取内邑。
)
[疏]“内大恶讳也”解云:隐二年无骇入极之,下传云“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今又重发之者,正以入取之文不同故也。
注“因曾阝”至“内邑”解云:直言取曾阝。
言上有灭文者,即襄六年秋“莒人灭曾阝”是也。
内取邑直言取者,上元年“三月,取运”之属是也。
言上有灭曾阝之文,曾阝不复为国,因此之故,遂直言取,若似内自取邑。
然则襄六年之时,曾阝巳见灭,今而言取者,彼直取后乎莒,非兵灭,是以鲁人今得取之。
以此言之,则无骇入极不言取者,正以极上无灭文故也。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舍中军者何?复古也。
(善复古也。
舍中,音舍,下及注同。
)
[疏]“舍中军”解云:襄十一年时,于司马之下为之置中卿之官,令助司马为军将,添前司徒司空之属为三军,逾王制,故于彼经云“作三军”以讥之。
今还依古礼,舍司马,不复令作将军,故曰舍中军。
“舍中军者何”解云:欲言非礼,实如王制;欲言是礼,不应复书之,故执不知问。
“复古也”解云:正以鲁为州,故正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