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旒,�旒。
赘,系属之辞”“以�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者也。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是后卫侯为臣所逐出奔。
溴梁之盟,信在大夫。
)
[疏]注“是后卫”至“大夫”解云:臣,谓孙甯矣。
云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者,在下十六年春,乡巳引之讫。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已未,卫侯ぅ出奔齐。
(日者,为孙氏、甯氏所逐,后甯氏复纳之,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
不书孙甯逐君者,举君绝为重,见逐说在二十七年。
复,扶又反。
)
[疏]“叔孙豹会晋荀者”解云:旧本作“荀偃”若作“荀�”者,误。
注“日者”至“日也”解云:凡诸侯出奔之例,大国书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书时,即桓十五年“五月,郑伯罕出奔蔡”;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之属是也。
今此书日,故须解之。
为孙氏、甯氏所逐者,下二十七年传云“卫甯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是也。
知后甯氏复纳者,亦彼传文,甯殖已死,其子甯喜纳之也。
云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者,欲见其出纳之者同,故出入皆书,见其一家之事。
其入书日之经,即下二十六年二月“甲午,卫侯ぅ复归于卫”是也。
云举君绝为重者,谓书ぅ之名,见其当绝,不合为诸侯。
云见逐说在二十七年者,谓下二十七年夏“卫侯之弟�专出奔晋”之下,传具道见逐之由也。
莒人侵我东鄙。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モ、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娄人于戚。
(阅,音悦。
)
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戍来聘。
(戊,音恤。
)二月,已亥,及向戍盟于刘。
刘夏逆王后于齐。
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刘者何?邑也。
其称刘何?(据宰渠伯纠系官。
刘夏,户雅反。
)
[疏]“刘夏者何”解云:欲言王臣,文不言爵;欲言诸侯臣,而逆王后,故执不知问。
“刘者何”解云:欲言官名,经典未有;欲言非官,与宰�亘文相值,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伯纠系官”者。
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以邑氏也。
(诸侯入为天子大夫,不得氏国称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
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
礼记王制曰: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视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
称子者,参见义。
顾为天子大夫,亦可以见诸侯不生名,亦可以见爵,亦可以见大夫称,传曰“天子大夫”是也。
不称刘子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
采邑,七代反,下“谓采”同。
租税,子奴反;下舒锐反。
见义,贤遍反,下同。
大夫称,尺证反。
去,起吕反。
)
[疏]注“诸侯”至“称子”解云:知刘夏是诸侯,入为天子大夫者,正以卒葬并书,即定四秋七月“刘卷卒”“葬刘文公”是也。
若直为大夫者,假令书卒,不录其葬,即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经无葬文是也。
言不得氏国称本爵者,谓不得氏本国,不得称本爵也。
其本国本爵,今史文无记,不可以指知也。
言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者,即刘子、尹子、单子之属是也。
言其常文然,不谓此经得称子矣。
注“礼记”至“附庸”解云:公羊之义,天子圻内不封诸侯,故如此解,即引王制以证之,与左氏、�梁之义异。
若然,案王制下文云:“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
名山大泽不以�分,其馀以禄士,以为间田。
”郑氏云:“大国九者,三公之田三,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馀三,待封王之子弟。
次国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三为三孤之田,其馀六,亦待封王之子弟。
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其馀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
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无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
”以此言之,天子圻内九十三国。
言天子圻内不封诸侯者,谓采地以为国,比圻外诸侯田,自采取其税租而已,不得取即有其人民,身没之后,子孙不世,不得以诸侯难之。
注“称子”至“是也”解云:参读为二三之三也。
言凡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称子者,三种见义,何者?正欲顾其为天子大夫。
其称子所以得三见义者:一则可以见诸侯不生名,故曰子;一则可以见其本爵,何者?是圻外诸侯,容其称爵,虽不得正称其本爵,亦得称子以见之;一则可以见大夫称,故曰参见义也。
言传曰天子大夫是也者,即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是也。
注“不称”至“非礼也”解云:桓八年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传云“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氏云“婚礼成于伍: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
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
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其注并引亲迎言之,则知何氏以为天子亲迎,是以异义“公羊说”云“天子至庶人皆亲迎,所以重婚礼也”者是。
何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者,盖谓有故之时,或者何氏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即知何氏之意,以为不亲迎,与桓八年注云“婚礼成于五”云云“然后亲迎”者,欲道士婚礼亲迎之前,仍有此五礼,于时王者不行,不谓解天子亲迎也。
又言疾王者不重妃匹云云者,正谓疾时王不行五礼,不谓责亲迎。
而异义“公羊说”云“天子亲迎”者,彼是章句家说,非何氏之意也。
云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者,谓子是大夫之称。
今贬而去之,故曰贬去大夫也。
去其大夫正称,非礼明矣,故云贬去大夫,明非礼也。
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明鲁当共送迎之礼。
过,古禾反。
共,音恭。
)
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俱犯萧鱼。
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
)
[疏]注“俱犯”至“可知”解云:即十二年“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传云“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彼注云“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
前九年伐得郑,同盟于戏。
楚伐郑不救,卒为郑所背,中国以弱,蛮荆以强,兵革亟作。
萧鱼之会,服郑最难,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故讳而言围以起之。
月者,加责之”然则今“齐侯伐我北鄙,围成”者,亦是取邑之辞,但深耻诸夏之无信,故言围以起之。
然则齐侯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背萧鱼约,而特不月者,疾始可知也。
公救成,至遇。
其言至遇何?(据季孙宿救台不言所至。
)
[疏]注“据季”至“所至”解云:即上十二年春“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是也。
不敢进也。
(兵不敌,不敢进也。
不言止次,如公次于郎以剌之者,量力不责重民也,故与至携同文。
封内兵书者,为不进张本。
携,户圭反,又囚兖反。
为,于伪反。
)
[疏]注“不言”至“民也”云云。
解云:庄三年“公次于郎”传云“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纪而后不能也”彼注云“恶公既救人,辟难道还,故书其止次以起之”是也。
正以此量力不责之,则知庄公三年者,力能救之而不敢救,故剌之。
云故与至�同文者,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齐师至�,弗及”是也。
然则彼言至�,此言至遇,故言与至�同文。
彼下注云“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故详录之”即襄公知力不能敌,不忍战杀其民,至遇则止,亦得用兵之宜,故与之同文。
注“封内”云云。
解云: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则知封内之兵例不书也。
今此公救成,亦是封内之兵,书之者,正为至遇张本也。
至遇者,是不进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