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襄公卷十九起元年尽十一年

首页
公数用兵,围彭城,城虎牢。

    三年再会,四年如晋,逾年乃反。

    又赋敛重,恩泽不施所致。

    数,所角反。

    敛,力验反。

    ) [疏]注“先是”至“所致”解云:“围彭城”在元年春,即经云“仲孙蔑会晋栾�”以下“围彭城”是也。

    其城虎牢者,在上二年冬“遂城牢”是也。

    云“三年再会者,盖为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以下“同盟于鸡泽”下云“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是也。

    虽是一出行,频有二事,停车费重而致旱,缘是之故,得作然解。

    云四年如晋,逾年乃反者,即上四年“冬,公如晋”五年“春,公至自晋”是也。

    其元年夏“仲孙蔑会齐崔杼”以下“次于合”;二年秋“叔孙豹如宋。

    冬,仲孙蔑会晋荀�”以下“于戚”于此诸事,岂不为费?而注不言之者,正以元年“举围彭城”二年举“城虎牢”三年举再会,四年举“如晋”年举一事,粗而言之,见其致旱之由而已。

    其馀不足举者,文略不悉耳。

    其三年再会并举之者,以其皆会事,可以一言而尽故也。

     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

     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媵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曾阝人于戚。

    吴何以称人?(据上善稻之会不称人。

    ) [疏]“楚其大夫公子壬夫”解云:春秋之内,君杀大夫,皆至葬时别有罪无罪。

    今吴、楚之君,例不书葬,不作他文以别之者,盖以略夷狄故之也。

     吴曾阝人云则不辞。

    (孔子曰:“言不顺,则事不成。

    ”方以吴抑曾阝,国列在称人上,不以顺辞,故进吴称人。

    所以抑曾阝者,经书莒人灭曾阝,文与巫诉,巫当存,恶曾阝文不见,见恶必以吴者,夷狄尚知父死子继,故以甚曾阝也。

    等不使曾阝称国者,曾阝不如夷狄,故不得与夷狄同文。

    恶曾阝,乌路反。

    不见,贤遍反。

    ) [疏]注“所以抑”至“不见”解云:经书言莒人灭曾阝者,在下六年秋。

    其经称人,似贬黜之。

    云文与巫诉者,即上文“世子巫如晋”是也。

    许之诉,即合存之义。

    然则上下二经皆非曾阝咎,故曰恶曾阝文不见也。

     公至自会。

     冬,戍陈。

    孰戍之?诸侯戍之。

    曷为不言诸侯戍之?(据下救陈言诸侯。

    ) [疏]注“据下救陈言诸侯”解云:谓历叙诸侯,即下文云“公会晋侯”以下“救陈”是也。

     离至不可得而序,(离至,离别前后至也。

    陈坐欲与中国,被强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故不序,以剌中国之无信。

    解云:七合反,又如字,十年注同。

    解,古卖反。

    ) [疏]注“陈坐”至“无信”解云:其与中国者,谓欲得与中国,即上三年“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其被强楚之害者,正见诸侯戍之故也。

     故言我也。

    (言我者,以鲁至时书,与鲁微者同文。

    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

    戍例时。

    ) [疏]注“与鲁微者同文”解云:以不载名氏及国,直言其事者,若庄公二十八年“冬,筑微”之文,故云与鲁微者同文矣。

    云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者,城楚丘在僖二年,彼时亦直言“城楚丘”作鲁微者之文。

    鲁之微者,焉能独城乎?明其更有馀国,是以书月,见其非内城。

    今此戍陈之经,亦作鲁微者之文。

    鲁之微者,焉能独戍乎?明其更有馀国矣,故曰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

    云戍例时者,正以此文直书冬;十年冬“戍郑虎牢”故知例时也。

     楚公子贞帅师伐陈。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救陈。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辛未,季孙行父卒。

     [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贾氏云“月为下卒起其义也。

    ”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始卒,更名、日书葬者,新黜未忍便略也。

    ) [疏]注“始卒”至“略也”解云:案僖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而于此言始者,彼注云“卒者,桓公存王者后,功尤美,故为表异卒录之”然则传闻之世,小国之卒未合书见,非其常例矣。

    至所闻之世,始合书卒,是以于此言始矣。

    文十三年夏五月“邾娄子��卒”;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其名、日与葬皆未书,今此尽录,故解之也。

    言新黜未忍便略也者,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朝”注云“杞,夏后。

    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者,以其禀气先王,圣人胤嗣,虽其微弱,未忍便略之。

     夏,宋华弱来奔。

     秋,葬杞桓公。

     滕子来朝。

     莒人灭曾阝。

    (莒称人者,莒公子,曾阝外孙。

    称人者,从莒无大夫也。

    言灭者,以异姓为后,莒人当坐灭也。

    不月者,取后于莒,非兵灭。

    ) [疏]注“莒称人者”解云:从莒无大夫,即庄二十七年传“莒无大夫,此何以书”是也。

    注“不月者”解云:凡兵灭者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今此非兵灭,故书时矣。

    以此言之,即知僖二年“晋灭下阳”僖十年“狄灭温”之属,皆蒙上月矣。

    僖十七年“夏,灭项”彼注云“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夔”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以此言之,则知僖十二年“夏,楚人灭黄”文五年“秋,楚人灭六”之属,亦是略之故也。

    其“卫侯毁灭邢”“楚子灭萧”“蔡归生灭沈”之属,皆当文自释,不劳备说。

     冬,叔孙豹如邾娄。

     季孙宿如晋。

     十有二月,齐侯灭莱。

    曷为不言莱君出奔?(据谭子言奔。

    曷为,于伪反。

    ) [疏]注“据谭子言奔”者。

    即庄十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是也。

    国灭,君死之,正也。

    (明国当存。

    不书杀莱君者,举灭国为重。

    重,直用反。

    ) [疏]注“不书”至“为重”解云:欲决定四年“四月,庚辰,蔡公孙归生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文也。

    彼注云“不举灭为重,书以归杀之者,责不死位也”是也。

     七年,春,郯子来朝。

    (郯,音谈。

    ) 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小邾娄子来朝。

     城费。

    (费,音秘。

    ) 秋,季孙宿如卫。

     八月,�众。

    (先是郯、小邾娄来朝,有宾主之赋,加以城费,季孙宿如卫,烦扰之应。

    �众,音终,一音锺。

    ) 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

    壬戌,及孙林父盟。

     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为阝。

    (为阝,于委反,字林:凡吹反。

    )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

    丙戍,卒于操。

    操者何?郑之邑也。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据陈侯鲍卒不地。

    髡原,苦门反,左氏作“髡顽”操,七报反,一音七南反,左氏作“�阝”) [疏]“郑伯髡顽如会”者。

    解云:正本作“顽”字,亦有一本作“原”字,非也。

    “操者何”解云:欲言郑邑,封内不地;欲言外邑,文不系外,故执不知问。

    其“�阝”字者,非正本也。

    注“据陈”至“不地”解云:即桓五年“正月,甲戍,已丑,陈侯鲍卒”传曰“曷为二日卒之?忄�也。

    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

    故以二日卒之”是封内卒不地者,故据而难之。

     隐之也。

    何隐尔?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据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书。

    杀也,音试,下及注皆同。

    ) [疏]注“据郑”至“夷书”解云:在宣四年夏六月书者,谓书大夫名氏矣。

     为中国讳也。

    曷为为中国讳?(据归生弑君,不为中国讳。

    为中,于伪反,下及注皆同。

    )郑伯将会诸侯于为阝,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

    ”郑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

    ”(据城虎牢事。

    ) [疏]注“据城虎牢事”者。

    解云:上二年经云“遂城虎牢”传云“虎牢者何?郑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曷为不取之?为中国讳也。

    曷为为中国讳?讳伐 丧也”是也。

     以中国为,则不若楚。

    (言楚属围陈,不能救。

    属,音烛。

    ) [疏]注“言楚”至“能救”解云:即上文云“楚公子贞帅师围陈”终无救文是也。

     于是弑之。

    (�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

    �由,音祸。

    )郑伯髡原何以名?(据陈侯如会不名。

    ) [疏]注“据陈”至“不名”解云:即僖二十八年五月“公会晋侯”以下“于践土。

    陈侯如会”是也。

     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舍,昨日所舍止处也。

    以操定邑,知伤而反也。

    未见诸侯,尚往辞,知未至舍也。

    云尔者,古者保辜,诸侯卒名,故于如会名之,明如会时为大夫所伤,以伤辜死也。

    君亲无将,见辜者,辜内当以弑君论之,辜外当以伤君论之。

    处,昌虑反。

    见辜,贤遍反。

    ) [疏]注“以操定邑知伤而反也”者。

    解云:正以操是郑邑,操本去为阝弥远,是以知其见伤而还。

    注“未见诸侯”至“舍也”者。

    解云:凡言未见者,有欲见之理,知尚往辞,若其迥还至舍,便绝未见之义,经不应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