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据外”至“不书”解云:正以春秋上下无外城邑之经故也,而何氏兼邑言之者,正以外城国都亦有书者,是以不得直言据外城国都,其书之者,即“城邢”、“城楚丘”、“城缘陵”、“城成周”之属是也。
其外城国都,虽非常例,要自数数有经,是以何氏据邑言之。
取之也。
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据取牟娄。
)
[疏]注“取牟娄”解云:即隐四年“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是也。
为中国讳也。
曷为为中国讳?(为中,于伪反,下及注并下文“郑为”皆同。
)讳伐丧也。
曷为不系乎郑?为中国讳也。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归恶乎大夫也。
(使若大夫自生事取之者,即实遂,但当言取之。
)
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疏]注“讳伐丧也”解云:考诸古本皆无此注,且与下传文烦重。
若有注者,是衍字也。
“曷为为中国讳”解云:正据莒人取牟娄,不为中国讳矣。
而何氏不注之者,以上文已据取牟娄,是以不能重出。
曷为不系乎郑者,正据下十年冬戍之时系郑也。
为中国讳也者,若系于郑,还有伐丧之义,故云中国讳也。
注“即实”至“取之”解云:若实大夫自生事,即非诸侯使之取,是以不劳为诸侯讳,依实书之亦无伤,故言即实遂,但当言取之。
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
公如晋。
夏,四月,壬戍,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樗,敕居反。
)公至自晋。
(盟地者,不于都也。
以晋致者,上盟不于都,嫌如晋不得入,故以晋致起之。
不别盟得意者,成公比失意如晋,公独得容盟,得意亦可知。
别,彼列反。
)
[疏]注“盟地”至“可知”解云:文三年“冬,公如晋。
十有二月,已巳,公及晋侯盟”彼不举地者,以其在国都故也。
今此举长樗,故言不于都矣。
云以晋至起之者,昭二十八年“春,王三月,公如晋,次于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运”何氏云“不致以晋者,不见容于晋,未至晋,然。
此经上言“盟于长樗”今若又言至自长樗,即嫌似次于乾侯然,亦不得入晋都,故以晋致起其文也。
云“不别”至“可知”者,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
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
然则此襄公得与晋侯盟,宜直致地,不致地者,以其可知也。
言成公比失意于晋者,即成公十六年“秋,公会晋侯”以下“于沙随,不见公”传云“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公会晋侯,将执公。
季孙行父曰:‘此臣之罪也’。
于是执季孙行父”经又云“公会尹子、晋侯”以下“伐郑”传云“成公将会晋厉公,会不当期,将执公。
季孙行父曰:‘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
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执臣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
’于是执季孙行父”是也。
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
已未,同盟于鸡泽。
(盟下日者,信在世子光也。
)
[疏]注“盟下”至“光也”解云:言信任在于世子光,若如盟日定否世子光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由如文十四年注云“盟下日者,刺诸侯微弱,信在赵盾”之类。
何氏何以数言信在?正以下十六年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旧解云齐光亢诸侯之礼,晋侯贵致大国,众人畏之,故却日以待之,非也。
陈侯使袁侨如会。
其言如会何?(据曹伯襄言会诸侯,曾阝子言会盟。
侨,其骄反。
)
[疏]注“据曹伯襄言会诸侯者”即僖二十八年冬“曹伯襄复归于曹。
遂会诸侯围许”是也。
云曾阝子言会盟者,即僖十九年“曾阝子会盟于邾娄”是也。
后会也。
(不直言会盟者,时诸侯不亲与袁侨盟,又下方殊及之。
)
[疏]注“不直”至“及之”解云:若其诸侯亲与之盟,宜云公会单子、晋侯以下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来会盟。
正由诸侯不新与之盟,故止得言如会矣。
云又下方殊及之者,即下云“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是也。
言下方殊文,道及陈袁侨盟,是以此处未劳道会盟。
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
曷为殊及陈袁侨?(据俱诸侯之大夫也。
言之大夫者,辟诸侯与大夫皆盟。
)为其与袁侨盟也。
(陈、郑,楚之与国,陈侯有慕中国之心,有疾,使大夫会,诸侯欲附疏,不复备责,遂与之盟,共结和亲,故殊之,起主为与袁侨盟也。
复出陈者,喜得臣国也。
不重出地,有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
为其,于伪反,注同。
不复,扶又反,下同。
重,直用反。
)
[疏]注“陈郑”至“国也”解云:即宣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是也。
知有慕中国之心者,正谓使大夫如会是也。
且僖八年“郑伯乞盟”之下,注云“时郑伯欲与楚,不肯自来盟,处其国,遣使挹取其血,而请与之约柬,无汲汲慕中国之心,故抑之,使若叩头乞盟者也。
不录使者,方抑郑伯,使若自来也”然则郑伯无慕中国之心,抑言乞盟,又不录其使,则今不言乞盟,又录其使,则有慕中国之心明矣。
又知有疾者,非直以其不自来,又见下四年三月“陈侯午卒”矣。
云复出陈者,喜得陈国也者,欲决成二年“及国佐盟于袁娄”之经。
彼不重言齐,今重言陈者,喜得陈国故也。
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是以僖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故此注云“复出陈者,喜得陈也”春秋意必如此者,正以楚人强盛,诸夏微弱,陈侯背楚,故喜得之。
所以夺夷狄之势,益诸夏之荣也。
注“不重出地”解云:正决襄二十七年“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以下“于宋”“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彼所以再出地者,正以上无君故也。
今诸侯在,臣系于君,故因上地矣。
下十六年春“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之下,不重出地者,亦以为诸侯在,臣系于君,得因上地,故彼注云“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是也。
秋,公至自会。
冬,晋荀�帅师伐许。
四年,春,王三月,已酉,陈侯午卒。
夏,叔孙豹如晋。
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弋氏,以职反,莒女也,左氏作“姒氏”)
[疏]“四年”至“夫人弋氏薨”解云:左氏经作“姒氏”字声势与此同。
葬陈成公。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
定弋者?襄公之母也。
(定弋,莒女也。
襄公者,成公之妾子。
定弋,左氏作“定姒”)“定弋者何”解云:欲言君母,谥不言成;欲言是妾,卒葬并见,故执不知问。
[疏]注“定弋”至“妾子”解云:正以曾阝世子巫者,莒之外孙,下五年传意以为与襄公为舅出,故知弋氏为莒女也。
冬,公如晋。
陈人围顿。
五年,春公至自晋。
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
叔孙豹、曾阝世子巫如晋。
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据晋�克与庄孙许同时而聘于齐,不书。
巫,丘扶反。
)
[疏]注“据晋”至“不书”解云:成二年传云云者是也。
然则臧孙许不书者,自是耻之故也。
而�克聘齐不书之者,是外相如例不书故也。
是以据之。
若然,桓五年“夏,齐侯、郑伯如纪”传云“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何氏云“据蔡侯东国卒于楚不言如也”何氏彼据蔡侯,此据�克者,欲逐其相类故也,何者?彼齐侯、郑伯是君,且事不于鲁,故据蔡侯卒于楚不言如矣。
此曾阝世子巫事非亲,且叔孙豹率之,故据晋大夫与臧孙许俱行者,所引譬连类,得其象也。
且其齐、郑如纪,州公如曹,皆得书者,彼文悉有成解。
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
(以不殊曾阝世子,俱言如也。
为,于伪反。
)
[疏]注“以不”至“如也”解云:正以不言及曾阝世子,与叔孙共作一文,故知叔孙率之矣。
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据非内大夫。
)盖舅出也。
(巫者,曾阝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孙,故曰舅出。
)
[疏]“盖舅出也”解云:谓巫是襄公舅氏之所出,姊妹之子谓之出也。
言盖者,公羊子不受于师,故疑,若下传“盖欲立其出也”之类。
或言此盖宜训为皆,若隐三年传云“盖通于下”似盖云归哉之类。
言襄公与巫,皆是一舅姊妹之子也。
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也。
(殆,疑。
凝谳于晋,齐人语。
凝谳,鱼竭反。
)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据当以兵救之。
)取后乎莒也。
其取后乎莒奈何?莒女有为曾阝夫人者,盖欲立其出也。
(时莒女嫁为曾阝后夫人,夫人无男有女,还嫁之于莒,有外孙。
曾阝子爱后夫人而无子,欲立其外孙,主书者善之。
得为善者,虽扬父之恶救国之灭者可也。
)
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
(不殊卫者,晋侯欲会吴于戚,使鲁卫先通好,见使畀故不殊,盖起所耻。
善稻,左氏作“善道”好,呼报反。
)
[疏]注“书者善之”解云:六年秋“莒人灭曾阝”然则不能救灭而得善之者,虽不能救,有言之功故也。
秋,大雩。
(先是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