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

首页
至“其氏”解云:言以去俗归义亡者,谓去离夷狄之俗,而欲归中国之义,卒无救助者,是以亡也。

    正以文在蛮夷氏之下,故取以说之。

    云日者,痛录之者,正以凡灭例月,今此书日,故以为哀痛而详录之耳。

    云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者,正以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彼注云“不名者,所传闻世,见治始起,责小国略”然则此书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

    云录以归者,因可责而责之者,谓因其行进在可责之限,故书以归,责其不死位,是以僖二十六年“以隗子归”之下,何氏云“书以归者,恶不死位”是也。

    云明不当绝,当复其氏者,言其行既进,明不当绝灭其国,还当复其潞氏以为国矣。

     秦人伐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王札子者何?长庶之号也。

    (天子之庶兄。

    札者,冠且字也。

    礼,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

    子者,王子也。

    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王札系先王以明之。

    不称伯仲者,辟同母兄弟,起其为庶兄也。

    主书者,恶天子不以礼尊之而任以权,至令杀尊卿二人。

    不言其大夫者,挈也。

    恶二大夫居尊卿之位,为下所提挈而杀之。

    大夫相杀不称人者,正之。

    诸侯大夫顾弑君重,故降称人。

    王者至尊,不得顾。

    ) [疏]“王札子者何”解云:欲言王子,以札间之;欲言其非,而经有王子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得顾”解云:言礼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者,时王之制,与春秋同也。

    言既加冠之后,天子不复名之,所以尊之也。

    云子者,王子也。

    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上札系先王以明之者。

    言子者,王子也者,王以子在札下,故须解之。

    言天子不言子弟者,谓不言在位子弟也,即文元年注云“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权也”是也。

    至于出奔被杀,仍自言子弟,即“王子瑕奔晋”“天王杀其弟年夫”之属是。

    言故变文者,谓变文不言王子也。

    言上札系先王以明之者,谓以札于子上,以札近先王,明其今王之庶兄矣。

    云不称伯仲者,辟同母兄弟,起为庶兄也者,若其与君同母者,即称伯仲字,即上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彼传云“其称王季子何?贵也。

    其贵奈何?母弟也”是也。

    今称王札子,故言辟同母兄弟,起其为庶兄也。

    云云,主书者,天子不以礼尊之而任以权,至令杀尊卿二人者,正以经不称爵,知非公,故云不以礼尊之矣;正以堪杀二卿,故知任以权也。

    云不言其大夫者,挈也者,由其为下所提挈而杀之,失大夫位,故不云大夫也。

    云居尊卿之位者,正以称其五十字,知是尊卿耳。

    云大夫相杀不称人者,正之者,以文十六年“宋人弑其君处白”之下,传云“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注云“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注云“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然则大夫相杀例合,称人今此不称人者,正之使称王札子故也。

    所以正之者,如下云“诸侯大夫顾弑君重,故降称人”者,即大夫弑君称名氏,大夫相杀称人是也。

    云王者至尊,不得顾者,言至尊之人,无有弑之理,不可顾,是以大夫相杀,不假降之称人矣。

     秋,�众。

    (从十三年之后,上求未已,而又归父比年再出会,内计税亩,百姓动扰之应。

    ) [疏]注“从十三年”至“之应”解云:即上十三年“秋,�众”注云“先是新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赋敛不足,国家遂虚,下求不巳之应”是以此注足之云尔。

    云而又归父比年再出会者,即上十四年“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是也。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牟娄。

    初税亩。

    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最好者,税取之。

    ) [疏]“初者何”解云:赋税之式,国之常经,今而言初,故执不知问。

    “税亩者何”解云:什一而行,明王旧典,今而变文谓之税亩,故执不知问。

     初税亩,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始履亩而税也。

    何讥乎始履亩而税?(据用田赋不言初,亦不言税亩。

    ) [疏]注“据用田”至“税亩”解云:即哀十二年“春,用田赋”是也。

    然则用田赋亦是改古易常,而不言初,又不言税亩,今此特言初税亩以讥之,故难之也。

     古者什一而藉。

    (什一以借民力,以什与民,自取其一为公田。

    )古者曷为什一而藉?(据数非一。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奢泰多取于民,比于桀也。

    ) [疏]“多乎什一,大桀小桀”解云:夏桀无道,重赋于人,今过什一,与之相似。

    若十取四五,则为桀之大贪;若取二三,则为桀之小贪,故曰多乎什一,大桀小桀。

    所以不言纣者,略举以为说耳。

    旧说云不言纣者,近事不嫌不知。

     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蛮貉无社稷宗庙百官制度之费,税薄。

    大貊,亡百反。

    费,芳味反。

    ) [疏]“寡乎”至“小貉”注“蛮貉”至“税薄”解云:若十四五乃取其一,则为大貉行;若十二十三乃取一,则为小貉行,故曰寡于十一则大貉小貉也。

    然则多于什一则有为桀之讥,寡于十一则有蛮貉之耻,是以什一而税,三王所不易,故传比于中正之言。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颂声者,大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春秋经传数万,指意无穷,状相须而举,相待而成,至此独言颂声作者,民以食为本也。

    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贫富兼并,虽皋陶制法,不能使不陵弱,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

    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

    庐舍在内,贵人也。

    公田次之,重公也。

    私田在外,贱私也。

    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

    因井田为市,故俗语曰市井。

    种�不得种一�,以备灾害。

    田中不得有树,以妨五�。

    还庐舍种桑荻杂菜,畜五母鸡两母豕,瓜果种疆畔,女上蚕织,老者得衣帛焉,得食肉焉,死者得葬焉。

    多于五口名曰馀夫,馀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

    十井共出兵车一乘。

    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尧�角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国家。

    在田曰庐,在邑曰里。

    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

    中里为校室,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

    父老此三老孝弟官属,垦正比庶人在官吏。

    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

    田作之时,春,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

    五�毕入,民皆居宅,里正趋缉绩,男女同巷,相从夜绩,至于夜中,故女功一月得四十五日作,从十月尽正月止。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其有秀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者移于庠,庠之秀者移于国学。

    学于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行同而能偶,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士以才能进取,君以考功授官。

    三年耕馀一年之畜,九年耕馀三年之积,三十年耕有十年之储,虽遇唐尧之水,殷汤之旱,民无近忧,四海之内莫不乐其业,故曰颂声作矣。

    数,所主反。

    以食,音嗣。

    伉,苦浪反,一音苦杏反。

    塾,音淑。

    莫,音暮。

    ) [疏]“什一行而颂声作矣”解云:颂者,大平之歌。

    案文、宣之时,乃升平之世也,而言颂声作者,因事而言之故也,何者?案文、宣之时,乃升平之世,言但能均其众寡,等其功力,平正而行,必时和而年丰,什一而税之,则四海不失业,歌颂功德而归乡之,故曰颂声作矣。

    不谓宣公之时,实致颂声。

    注“帝王之高致也”解云:谓帝王之行清高,乃致颂声,故曰高致也。

    注“春秋经传”至“作矣”解云:言春秋经与传数万之字,论其科指意义实无穷,然其上下经例相须而举,其上下意义相待而成。

    以此言之,则非一言可尽,至此独言颂声作者,正以此处论税亩之事,若税亩得所,以致太平,故云民以食为本也。

    云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云云者,是谓假设之辞耳。

    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云云以下,皆是时王之制。

    云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者,谓其冬前相助犁。

    云二曰无费一家者,谓其田器相通。

    云三曰同风俗者,谓其同耕而相习。

    云四曰合巧拙者,谓共治耒耜。

    云五曰通财货者,谓井地相交,遂生恩义,货财有无,可以相通。

    云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者,古者邑居,秋冬之时入保城郭,春夏之时出居田野,既作田野,遂相交易,井田之处而为此市,故谓之市井。

    云里正旦开门坐塾上者,即郑注学记曰“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是也。

     冬,�彖生。

    未有言�彖生者,此其言�彖生何?(�彖即�众也,始生曰�彖,大曰�众。

    �彖,与专反。

    )�彖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

    (幸,侥幸。

    ) [疏]“�彖生不书”解云:谓例不书之。

     幸之者何?(闻灾当惧,反喜非其类,故执不知问。

    )犹曰受之云尔。

    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上谓宣公、变易公田古常旧制而税亩。

    ) [疏]“受之云尔者何”解云:灾是害物,宜避之,今而云受之,于义似乖,故执不知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