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

首页
,士特舟。

    可掬,九六反,注同。

    扳,普颜反,又必颜反。

    造,七报反。

    ) [疏]注“礼,天子造舟”至“士持舟”解云:释水文也。

    造,孙氏云“比舟为梁”郭氏云“比船为桥”旧说云以舟为桥,诣其上而行过,故曰造舟也。

    言以舟为梁,故谓之造。

    造,成也。

    诸侯维舟,孙氏云“维连四船”音义曰“维持使不动摇也”者是也。

    大夫方舟者,李氏云“并两船曰方舟也”士特舟者,郭注云“单船”李氏云“一舟曰特舟”是也。

    案尔雅下文云“庶人乘氵付”李氏曰“并木以渡,别尊卑”是也。

    此注引之不尽者,盖何氏所见者无此文矣。

    案今孙、郭所注者,亦有其文。

     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敌大夫战,言两君者,林父本以君命来。

    )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佚犹过,使得过渡必阝水去也。

    晋见庄王行义于陈,功立威行,嫉妒欲败之,救郑虽解,犹击之不止,为其欲坏楚善行,以求上人,故夺不使与楚成礼,而序林父于上,罪起其事。

    言及者,以臣及君,不嫌晋直,明晋汲汲欲败楚尔。

    陆战当举地,而举水者,大庄王闵隋水而佚晋寇。

    而佚,音逸,注同。

    坏,音怪。

    ) [疏]注“晋见庄”至“立威行”解云:即上十一年讨夏徵舒,是其行义也。

    讨陈既得,郑人遂服,是其功立威行也。

    注“救郑”至“之不止”解云:上文“令之还师”之下,注云“言还者,时庄王胜郑去矣,会晋师至,复还战也”以此言之,晋师未至之时,楚师已解去也,非谓晋人击之令解也。

    言犹击之不止者,谓欲一逐而击之,非谓已击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

    ) [疏]注“日者”至“深责之”解云:春秋之义,灭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

    今乃书日,故解之也。

    言属上有王言,谓�上文云“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者,王霸之言也。

    王者之道,宜存人矜患,今反灭人,为过深矣,是故书日变于常例,故曰深责之耳。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宋师伐陈。

     [疏]“宋师伐陈”者。

    案诸家经皆有此文,唯贾氏注者阙此一经,疑脱耳。

    卫人救陈。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卫。

     夏,楚子伐宋。

     秋,�众。

    (先是新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赋敛不足,国家遂虚,下求不已之应。

    �众,音终。

    ) [疏]注“先是新饥”解云:即十年冬书饥是也。

    注“而使”至“伐莒”者,解云:即上十二年“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是也。

     冬,晋杀其大夫先�。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

     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

    (日者,公子喜时父也,缘臣子尊荣,莫不欲与君父共之,故加录之,所以养孝子之志。

    许人子者,必使父也。

    ) [疏]注“日者公子”至“使父也”解云:正以曹为小国,卒月葬时,即昭十八年“三月,曹伯须卒”“秋,葬曹平公”之属是。

    今而书日,故以加录解之也。

    公子喜之让,在成十三年“曹伯庐卒”处也。

    其传云云之说,在昭二十年“曹公孙会自梦阝出奔宋”之下。

    云所以养孝子之志者,正以喜时之让,而春秋尊荣其父,故曰养孝子之志也。

    云许人子者,必使人父也者,谓喜时为子,必使其人父亦尊荣,是以加录之,似若襄二十九年传云“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之类也。

     晋侯伐郑。

     秋,九月,楚子围宋。

    (月者,恶久围宋,使易子而食之。

    恶,乌路反。

    ) [疏]注“月者”至“而食之”解云:正以凡围例时,即上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属是。

    今而书月,故解之。

    言使易子而食之者,下十五年传文。

     葬曹文公。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宋见围不得与会。

    地以宋者,善内为救宋行,虽不能解,犹为见人之厄则矜之,故养遂其善意,不嫌与实解宋同文者,平事见剌皆可知。

    与,音预。

    ) [疏]注“宋见”至“皆可知”解云:春秋盟会之义,以国都为地名者,皆是主人与之可知,即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注云“宿不出主名者,主国主名与可知,故省文,明宿当自首其荣辱也”今宋见围,不得与会,而地以宋者,正欲善内为救宋行,养遂其善意,故地于宋耳。

    不嫌与实解宋同文者,平事见剌皆可知者,鲁春会楚子于宋,至夏宋、楚始平,忖度其事,则知鲁人不能平得之,宋围自解也。

    且下传云“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注云“言在下者,讥二子在君侧,不先以便宜反报归美于君,而生事专平,故贬称人”然则二子专平,口云易子析骸,明其急矣,遂不告君,是以见剌,被贬称人。

    以此言之,宋围不解,亦可知矣,故言平事见剌皆可知。

    旧云见剌者,谓鲁人见剌也者,疑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据上楚、郑平不书。

    ) [疏]注“据上”至“不书”解云:�上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时,传云“庄王亲自手旌,左右伪军,退舍七里”是其平也。

    但经不书之,故难之。

     大其平乎已也。

    (已,二大夫)何大乎其平乎已?(据大夫无遂事。

    ) [疏]注“据大夫无遂事”解云:即庄十九年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是也。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堙,距堙,上城具。

    ) [疏]“军有七日之粮”至“归尔”解云:考诸旧本,或云军有七日之粮尔,七日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即云更留七日之粮,有粮而不得胜,将去宋而归尔。

    今定本无下“七日”二字。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

    ”曰:“何如?”(问惫意也。

    惫,皮诫反。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析,破。

    骸,人骨也。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

    虽然,(虽如所言。

    )吾闻之也,围者,(古有见围者。

    )柑马而秣之,(秣者,以粟置马口中。

    柑者,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积。

    柑,其廉反,以木衔马口。

    )使肥者应客,(示饱足也。

    )是何子之情也?”(犹曰何大露情。

    ) [疏]“是何子之情也”解云:言是何者,犹言是何大然也。

    子之情者,言子之露情也。

    是以何氏云“犹曰何大露情” 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矜,闵。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幸,侥幸。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

    (诺者,受语辞。

    )勉之矣!(勉,犹努力。

    使努力坚守之。

    )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反于庄王。

    (反报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

    虽然,(虽已惫。

    )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意未足也。

    )司马子反曰:“不可。

    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区区,小貌。

    )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

    (先以诺受,绝子反语。

    )舍而止。

    (受命筑舍而止,示无去计。

    )虽然,(虽宋巳知我粮短。

    )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欲徵粮待胜也。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

    (大其有仁恩。

    )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据大其平。

    )平者在下也。

    (言在下者,讥二子在君侧,不先以便宜反报归美于君,而生事专平,故贬称人。

    等不物贬,不言遂者,在君侧无遂道也。

    以主坐在君侧遂为罪也,知经不以文实贬也。

    凡为文实贬者,皆以取专事为罪。

    月者,专平不易。

    ) [疏]注“等不勿贬”至“道也”解云:案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

    遂及齐侯、宋公盟”之下,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乃得专之。

    以此言之,则知大夫在君侧无遂道也。

    是以此注言等欲见大夫专平为罪不勿贬,但当言遂,亦足以见其专平矣。

    所以不言遂者,正以在君侧无遂道故也。

    若当言楚围宋,宋华元、楚子反遂平于宋矣。

    注“以主”至“为罪”解云:凡言遂者,专事之辞也。

    为文实贬者,皆以时无王霸,诸侯专事,虽违古典,于时为宜,是以春秋文虽贬恶,其实与之,即僖元年齐师云云,救邢贬齐侯称师,剌其专事,不言狄人灭邢而为之讳,见其实与是也。

    今此以主坐为在君侧专事为罪,更无起文则知经称人者,实为专贬之称人,非是实与而文不与矣。

    所以反覆解之者,正以凡为文实贬者,皆以取专事为罪故也。

    注“月者,专平不易”解云: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郑平”不书月者,易故也。

    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注云“月者,剌内暨暨也”;定十年“王三月,及齐平”注云“月者,颊谷之会,齐侯欲执定公,故不易”之类皆如此。

     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潞何以称子?(据其灭称氏。

    )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

    (躬,身。

    )虽然,君子不可不记也。

    离于夷狄,(疾夷狄之俗而去离之,故称子。

    )而未能合于中国,(未能与中国合同礼义,相亲比也,故犹系赤狄。

    )晋师伐之,中国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

    (以去俗归义亡,故君子闵伤进之。

    日者,痛录之。

    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

    录以归者,因可责而责之。

    责而加进之者,明不当绝,当复其氏。

    ) [疏]注“以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