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尽三十三年

首页
伯讨明矣。

    知称人更有所为,故问其称人之义。

     贬。

    曷为贬?(据他罪不见。

    )卫之祸,文公为之也。

    文公为之奈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

    (春秋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

    文公恶卫侯大深,爱叔武大甚,故使兄弟相疑。

    大深,音泰,下同。

    )放乎杀母弟者,文公为之也。

    (文公本逐之非,故致此祸也。

    逐之文不见,故贬。

    主书者,以起文公逐之。

    放乎,甫往反。

    ) [疏]注“文公本逐之非”解云:上注文公以王事逐之,而言非者,虽王事不供,罪不至逐,而文公逐之,疾恶大甚,故以为非也。

    案论语云:“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乱也。

    ”注“以起文公逐之”解云:其主书者,即文公执卫侯之事是也。

    今执卫侯,贬文公称人,见其失所,是故贬以起文公逐之。

     卫元�亘自晋复归于卫。

    自者何?有力焉者也。

    (有力焉者,有力于晋也。

    言恃晋有属巳力以归,方难下意,故于是发问。

    属,音烛。

    ) [疏]“自者何”解云:文公贤伯,而有力于恶人,似非其义,故执不知问。

    此执其君,其言自何?(上元�亘出奔晋,而文公执卫侯,知以元�亘诉执之,怪诉其君而助之。

    )为叔武争也。

    (解文公助之意,以元�亘为叔武争诉,以为忠于巳而助之。

    虽然,臣无诉君之义,复于卫非也,悖君臣之义,故著言自,明不当有力于恶人也。

    言复归者,深为霸者耻之,使若无罪。

    争,争斗之争,下注同。

    悖,必内反。

    ) 诸侯遂围许。

     曹伯襄复归于曹。

     遂会诸侯围许。

    (曹伯言复归者,天子归之也。

    名者,与卫侯郑同义。

    执归不书,书者,名恶当见。

    本无事,不当言遂,又不更举曹伯者,见其能悔过,即时从霸者征伐也。

    霸兵不月者,剌文公不偃武�文以附疏,仓卒欲服许,卒不能降,威信自是衰,故不成其善。

    降,户江反。

    ) [疏]“曹伯襄复归于曹”解云:天子归之,以得天子之命,其罪可以除,故言复归,作入无恶之文矣。

    上卫侯之下,注云“言复归者,天子有命归之”不言卫侯。

    而此处著言曹伯者,正以文承元�亘复归之下,辨嫌也。

    注“执归”至“言遂”解云:正以上二十一年宋公被执而归,经不书之,故知执归不书。

    今书者,其名之恶当须见之。

    注“又不更举曹伯者”解云:谓何以不言曹伯遂会诸侯围许,正以言遂,又不更举曹伯,皆是风疾之义,故可以见悔过,即时从霸者征伐也。

    注“欲服许”至“其善”解云:正以上文温之会,许男不至,是不慕霸者而从于楚,故因而服之。

    云卒不能降者,正以二十九年春经书“公至自围许”作不得意之文。

    庄六年“秋,公至自伐卫”之下,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不致会,知卒不能降也。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介葛卢者何?夷狄之君也。

    何以不言朝?(据诸侯来曰朝。

    介葛,音介,国名。

    ) [疏]“介葛卢者何”解云:欲言诸侯,文不言朝;欲言大夫,文不书聘,故执不知问。

     不能乎朝也。

    (不能升降揖让也。

    介者,国也。

    葛卢者,名也。

    进称名者,能慕中国,朝贤君,明当扶勉以礼义。

    ) [疏]注“进称名者”解云:正以下三十年秋“介人侵萧”不名,故知此称名是其进。

     公至自围许。

    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

    (文公围许不能服,自知威信不行,故复上假王人以会诸侯,年老志衰,不能自致,故诸侯亦使微者会之。

    月者,恶霸功之废于是。

    故复,扶又反,年未同。

    恶,乌路反。

    ) [疏]注“月者”至“废于是”解云:正以月非大信之辞也。

     秋,大雨雹。

    (夫人专爱之所生。

    雨,于付反。

    雹,步角反。

    ) 冬,介葛卢来。

    (前公围许不在,故更来朝。

    不称字者,一年再朝不中礼,故不复进也。

    中,丁仲反。

    )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亘及公子瑕。

    卫侯未至,其称国以杀何?(据归在下。

    )道杀也。

    (时巳得天子命还国,于道路遇而杀之,坐之与至国同,故但称国,不复别也。

    言及公子瑕者,下大夫别尊卑。

    复,扶又反。

    别尊,彼列反。

    ) 卫侯郑归于卫。

    此杀其大夫,其言归何?(据未至而有专杀之恶,与入恶同。

    ) [疏]“其言归何”解云:正以归者,是出入无恶也。

    注“与入恶同”解云:正以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今此卫侯未至而杀,故宜与入恶同,不合言归,故难之。

     归恶乎元�亘也。

    (卫侯归杀无恶,则元�亘之恶明矣。

    )曷为归恶乎元�亘?(据师还。

    ) [疏]注“据师还”解云:即庄八年“秋,师还”传云“还者何?善辞也。

    此灭同姓,何善尔?非师之罪也”彼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则彼鲁公遣师灭同姓,归善于师,而归恶于公,此卫侯即归恶于元�亘,与彼义违。

     元�亘之事君也,君出则巳入,(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元�亘自晋复归于卫,恃晋力以归是也。

    ) [疏]注“恃晋”至“是也”解云:即彼传云“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注云“有力焉者,有力于晋也。

    言恃晋有属已力以归”是。

     君人则巳出,(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元�亘出奔晋是也。

    )以为不臣也。

    (故不从犯伯执,为天子所还,言复归,从出入无恶言归,以见元�亘有出入罪,卫侯得杀之,所以专臣事君之义。

    名者,为杀叔武之恶天子归有罪也。

    执归不书,主书者,名恶当见。

    以见,贤遍反,下同。

    为,于伪反。

    恶天,乌路反。

    )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

    (称人者,侵中国,故退之。

    ) [疏]注“称人者”至“退之”解云:正以上二十九年来朝称名,今不名,故知此称人者,退之也。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与葵丘会同义。

    ) [疏]注“与葵丘会同义”解云:葵丘之会在上九年“公会宰周公”以下“于葵丘”彼注云“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也。

    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任也”此宰周公亦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聘诸侯,恶不胜任,故云与葵丘同义。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

    (不从公政令也。

    时见使如京师,而横生事,矫君命聘晋,故疾其骄蹇自专,当绝之。

    不举重者,遂当有本。

    桥君,居表反,本又作“矫”) [疏]“大夫无遂事”解云:正以臣无自专之道也。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恶乎取之?(以不月,与取运异,知非内叛邑。

    恶,音乌。

    ) [疏]注“以不月”至“叛邑”解云:昭元年“三月,取运”传云“运者何?内之邑也。

    其言取之何?不听也”注云“不听者,叛也。

    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

    月者,为内喜得之,故书月也。

    此不书月,与彼异,知非内之邑,是以传云“恶乎取之”犹言何处取之。

     取之曹也。

    曷为不言取之曹?(据取丛言邾娄田也。

    )讳取同姓之田也。

    (同姓相贪利,恶差重,耻差深。

    恶差,初卖反,下同。

    )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据伐同姓不讳。

    即有兵,当举伐曹,下日,若甲戌取须朐。

    ) [疏]注“即有兵”至“须朐”解云:即文七年“春,公伐邾娄。

    三月,甲戌,取须朐”传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注云“使若公春伐邾娄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

    (班者,布彳扁还之辞。

    布彳扁,音遍,下文同。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据晋还之得为伯。

    ) [疏]注“据晋还之得为伯”解云:即上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是也,何者?称侯以执,伯讨之文。

    然此传云“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正指上二十八年执曹伯以畀宋人之文。

    言晋还之者,谓执曹伯而还诸侯之田矣。

     久也。

    (鲁本为霸者所还,当时不取,久后有悔,更缘前语取之,不应以复得,故当坐取邑。

    ) 公子遂如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曷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

    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据俱卜也。

    ) [疏]“曷为或言三卜”解云:即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是也。

    “三卜礼也”解云:案曲礼上篇云“卜筮不过三”是其旧典之遗存,郑玄云“求吉不过三,鲁四卜郊,春秋讥之”是也。

    三卜礼,谓是鲁礼。

    若天子之郊则不卜,以其常事,但以鲁郊非常,是以卜之,吉则为之,凶则巳之。

     求吉之道三。

    (三卜,吉凶必有相奇者,可以决疑,故求吉必三卜。

    奇,居丑反。

    ) [疏]“求吉之道三”解云:周礼大卜掌三王之龟易,义亦通于此。

    然三卜是礼,理应不书,襄七年“三卜郊”何以书?正以鲁人之郊,博卜三正,襄七年乃在周之四月,以其不时,是以书也。

     “�尝不卜”郊何以卜?(�比�为大,尝比四时祭为大,故据之。

    ) [疏]“�尝不卜”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于太庙”;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尝”之类,皆不见卜筮之文,故言此。

    “�比�为大”解云:�之与�虽皆大祭,但�及功臣,于�则否,故以�为大,是以文二年“大事于大庙”之下,传云“五年而再殷祭”彼注云“谓三年�,五年�。

    �所以异于�者,功臣皆祭也。

    �,犹合也。

    �,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盘庚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义亦通于此也。

    注“尝比四时祭为大”解云:以此传配�,�既大于�,则知尝大于四时,且尝是秋成,万物荐馨,故以为盛也。

     卜郊,非礼也。

    (礼,天子不卜郊。

    ) [疏]注“礼天”至“卜郊”解云:欲道天子之郊,以其常事,故不须卜。

    鲁郊非礼,是以卜之,异于�尝耳。

     卜郊何以非礼?(据上言三卜礼。

    ) [疏]“卜郊何以非礼”解云:弟子之意,以为上言三卜是礼,何言卜郊非礼乎?答者以为由鲁郊非正,故须卜,何妨天子之郊不卜乎。

     鲁郊,非礼也。

    (以鲁郊非礼,故卜尔。

    昔武王既没,成王幼少,周公居摄,行天子事,制礼作乐,致太平,有王功。

    周公薨,成王以王礼葬之,命鲁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卜,三卜,吉则用之,不吉则免牲。

    谓之郊者,天人相与交接之意也。

    不言郊天者,谦不敢斥尊。

    少,诗照反。

    太平,音泰。

    王功,于况反。

    ) [疏]注“谓之郊”至“意也”解云:何氏以为郊特牲云“于郊故谓之郊”礼记非正典,故不从之。

    注“不言郊天者”至“尊者”解云:欲道�于大庙,于庄公武宫之属,皆斥尊言之。

    若然“乙亥,尝”“己卯,�”之属,文不斥言者,以是时祭于大庙,小于�故也。

     鲁郊何以非礼?(据成公乃不郊恶之。

    恶之,乌路反,下皆同。

    )天子祭天,(郊者,所以祭天也。

    天子所祭,莫重于郊。

    于南郊者,就阳位也。

    稿席玄酒,器用陶器匏,大�不�彖,大羹不和,为天至尊,物不可悉备,故推质以事之。

    稿,古老反。

    匏,白交反。

    �彖,大转反。

    和,户卧反。

    为天,于伪反,下“则为”、“本为”、“主为”皆同。

    ) [疏]注“居南郊”至“以事之”解云:皆出礼记郊特牲。

    彼文云“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又云“莞簟之安,而蒲越��禾之尚”“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大圭不�彖,美其质也”“大羹不和,贵其质也”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