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尽三十三年

首页
京师。

    畀宋,必二反,与也,下同。

    ) [疏]“畀者何”解云:欲言是与,文不言归;欲言非与,畀者与义,故执不知问。

    注“据下”至“京师”解云:即下经云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是也。

    然则彼言归于京师,此言以畀宋人,故难之。

     与使听之也。

    (与使听其狱也。

    时天王居于郑,晋文欲讨楚师,以宋王者之后,法度所存,故因假使治之。

    宋称人者,明听讼必师断,与其师众共之。

    断,丁乱反,下“当断”同。

    ) 曹伯之罪何?甚恶也。

    其甚恶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曹伯数侵伐诸侯,以自广大,传曰“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是也。

    齐桓既没,诸侯背叛,无道者非一。

    晋与曹同姓,恩惠当先施,刑罚当后加,起而征之,嫌其失义,故著其甚恶者可知也。

    以兵得不言获者,晋文伯讨,不坐获者,故亦不责曹不死义兵。

    日者,喜义兵得时入。

    数,所角反,下“数道”同。

    ) [疏]注“传曰晋侯”至“是也”解云:即下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之下,传云“恶乎取之?取之曹也。

    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是也。

    注“恩惠当先施”解云:即尧典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是也。

    注“刑罚当后加”解云:即小司寇“议亲议贤之辞”是也。

    注“故著其甚恶”解云:即执而言畀宋人,使治其罪是也。

    注“晋文伯讨”解云:即称侯以执是也。

    注“不坐获者”解云:谓诸侯言获者,皆是恶其擅获,是以上十五年“获晋侯”之下,传云“君获,不言师败绩也”注云“举君获为重也。

    释不书者,以获君为恶。

    书者,以恶见获,与获人君者,皆当绝也。

    主书者,从获人例”是其坐获之文。

    今晋侯伯讨,故不坐获。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据秦称师录功,知大战必不使微者,楚虽无大夫,齐桓行霸书屈完也。

    濮,音卜。

    ) [疏]注“据秦称师”解云:案文十二年秋“秦伯使遂来聘”传云“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然则至文十二年秦始有大夫,则知此时未合称师。

    今乃称师录功,故知大战。

    既是大战,则明知必不应使微者。

    云楚虽无大夫者,文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传云“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以此言之,则知此时未有大夫,故曰楚虽无大夫矣。

    云齐桓行霸书屈完也者,即上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传云“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

    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注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是也。

     子玉得臣也。

    (以上败绩,下杀得臣。

    ) [疏]“子玉得臣也”解云:传及注意,似子玉为得臣之氏。

    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据屈完当桓公称名氏。

    )贬。

    曷为贬?(据必阝之战,林父不贬。

    必阝,皮必反。

    )大夫不敌君也。

    (臣无敌君战之义,故绝正也。

    秦称师者,助霸者征伐,克胜有功,故褒进之。

    齐桓先朝天子,晋文先讨夷狄者,晋文之时,楚与争,所遭遇异。

    ) [疏]注“齐桓先朝天子”解云:正以庄十三年冬柯之盟,桓公之信著于天下,岂不朝天子而得然乎?但以外朝不书,是以无经可指耳,但何氏以理知之,故言先朝天子。

    言先者,欲道至僖四年乃始服楚之意。

    云所遭遇异者,谓齐桓初霸之时,楚未强大,虽侵诸夏,未能为伯者之害,是以桓公养成其晦,至僖四年乃往讨而服之。

    至晋文之时,楚人孔炽围宋救卫,与之争盛,是以未暇朝王,先讨子玉矣,时事不同,故云所遭遇异矣。

     楚杀其大夫得臣。

    (楚无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当言子玉得臣。

    所以详录霸事不氏者,子玉得臣,楚之骄蹇臣,数道其君侵中国,故贬,明当与君俱治。

    道,音导。

    ) 卫侯出奔楚。

    (晋文逐之。

    不书逐之者,以王事逐之,择立其次,无绝之心,恶不如出奔重。

    ) [疏]注“择立”至“奔重”解云:立叔武是也。

    叔武,卫侯之弟,故曰其次耳。

    恶不如出奔重者,言文公逐人之恶,少于卫侯出奔之罪。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陈侯如会。

    其言如会何?(据曹伯襄言会诸侯。

    ) [疏]注“据曹伯襄”解云:即下文“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是也。

     后会也。

    (说与会伐宋同,刺诸侯不慕霸者,反歧意于楚,失信后会。

    会不致者,安信与晋文也。

    盟日者,谲也。

    卫称子者,起叔武本无即位之意。

    陈歧意于楚,在二十七年。

    谲,古�反。

    ) [疏]注“盟日者谲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今而书日,故解之。

    而言谲者,正以孔子谓之“谲而不正”故取其文。

    注“卫称子”至“之意”解云:卫侯为王伯所逐而立叔武,叔武即是成君,何不称侯而作未逾年之君号?欲起其本无即位之心故也。

    无即位之心者,即下云“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已立,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是也。

     公朝于王所。

    曷为不言公如京师?(据三月公如京师。

    )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据狩于河阳。

    )不与致天子也。

    (时晋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践践土”下谓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故书朝,因正其义。

    不书诸侯朝者,外小恶不书,独录内也。

    不书如,不言天王者,从外正君臣,所以见文公之功。

    卒,七忽反,下“仓卒”同。

    见,贤遍反,下“不见”、“当见”、“见其”同。

    ) [疏]注“时晋”至“录内也”解云:皆春秋说文及史记文。

    檀弓下篇云“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郑玄注云“孺,稚也”孺子犹稚子,则于僖九年献公卒时,仍谓之稚子。

    今得称云年老者,正以礼记非正典,何氏不醇取之。

    云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者,言明王之法,虽以为非正,欲见当时事势不得不然,是故遂书其朝。

    云公朝于王所,言因正其义者,欲道臣无召君之义,故不言王之所在。

    云不书诸侯朝者,正以诸侯朝王,不在京师,亦是其恶,但非大恶,当所传闻之世,见在不录之限,是以特书公朝,故隐元年“公子益师卒”之下,何氏云“于所传闻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角,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是也。

    注“不书如不言”至“之功”解云:春秋之例,内朝言如,外来言朝。

    今此鲁侯不言如,反言朝,故云从外正君臣,所以见文公之功也。

    不言天王,所以得正君臣。

    见文公之功者,以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亘来归惠公仲子之�”下,何氏云“天王者,时吴、楚上僭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

    春秋不正者,因以广是非”然则称王为正,称于天则非礼。

    今此经书不言天王者,亦是正君臣,以见文公之功也。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

    (言复归者,天子有命归之。

    名者,剌天子归有罪也。

    言自楚者,为天子讳也。

    天子所以陵迟者,为善不赏,为恶不诛。

    卫侯出奔当绝,叔武让国,不当复废,而反卫侯令杀叔武,故使若从楚归者。

    复归例皆时,此月者,为下卒出也。

    当复,扶又反。

    令,力呈反,下“令自”同。

    ) [疏]注“言复归”至“归之”解云:春秋文。

    是以传云“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何氏云“叔武讼治于晋文公,令白王者,反卫侯使还国也”天子有命归而言复归者,正以卫侯出恶归无恶故也,何者?正以卫侯初出之时,晋文以王事逐之,是其出恶;及其归国,得天子之命,是其归无恶矣。

    桓十五年传曰“复归者,出恶归无恶”是也。

    注“名者”至“罪也”解云:诸侯不生名,若其生名皆欲绝之,不以为诸侯,是以庄十年“蔡侯献舞”之下,传云“蔡侯献舞何以名?绝也”今此卫侯王事不供,而为伯者所逐,故当合绝,但天子归之,失诛臣之义,是以书名剌天子也。

    注“自楚者,为天子之讳也”解云:正以自者有力之文,故言自楚,得为天子讳者,若似自得楚力而归然。

    注“复归”至“出也”解云:案桓十七年秋“蔡季自陈归于蔡”;下三十年秋“卫侯郑归于卫”之属,是归书时也。

    其复归书时者,即下冬“卫元�亘自晋复归于卫”之类,是例合时,而此月,故知为他事出也。

     卫元�亘出奔晋。

    (�亘,况元反。

    ) 陈侯款卒。

    (不书葬者,为晋文讳,行霸不务教人以孝。

    陈有大丧,而姜会其孤,故深为耻之。

    宋襄亦背殡,独不为齐桓讳者,时宋襄自会之。

    卒不日者,贱其歧意于楚。

    ) [疏]注“卒不日者”解云:以大国之卒例书日,巳说于上。

     秋,杞伯姬来。

     公子遂如齐。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

     天王狩于河阳。

    狩不书,此何以书?(据常事也。

    )不与再致天子也。

    (一失礼尚愈再失礼重,故深正其义,使若天子自狩,非致也。

    )鲁子曰:“温近而践土远也。

    (此鲁子一说也。

    温近狩地,故可言狩。

    践土远狩地,故不言狩也。

    公以再朝而日言之,上说是。

    ) [疏]“温近而践土远也”解云:近,读如附近之近。

    远,为远外之远。

    注“公以”至“上说是”解云:正以上朝不日,而下朝始日,危录内再失礼,则知此书狩者,不与再致天子也,故言上说是。

     壬申,公朝于王所。

    其日何?(据上朝不日。

    )录乎内也。

    (危录内再失礼,将为有义者所恶。

    不月而日者,自是诸侯不系天子,若自不系于月。

    恶,乌路反,下“恶卫”同。

    )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

    归之于者何?归于者何?归之于者,罪巳定矣。

    归于者,罪未定也。

    罪未定,则何以得为伯讨?(此难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难,乃旦反,下“方难”同。

    ) [疏]“归之于者何”解云:欲言伯执,晋不称侯;欲言非伯,而云归之于京师,似得伯执之义,故执不知问。

     归之于者,执之于天子之侧者也。

    罪定不定,巳可知矣。

    (归之者,次绝之辞。

    执于天子之侧,巳白天子,罪定不定,自在天子,故言巳可知。

    ) 归于者,非执之于天子之侧者也。

    罪定不定,未可知也。

    (未得白天子分别之者,但欲明诸侯尊贵,不得自相治,当断之于天子尔。

    大恶虽未可知,执有罪,当为伯讨矣。

    无罪而执人,当贬称人。

    别,彼列反。

    )卫侯之罪何?杀叔武也。

    何以不书?(据杀大夫书。

    )为叔武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叔武?(据失兄意。

    为叔,于伪反,下“为贤”、“为叔武”及注“而为”、“深为”皆同。

    )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巳立。

    (故上称子。

    )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

    (叔武讼治于晋文公,令白王者反卫侯,使还国也。

    叔武让国见杀,而为叔武讳杀者,明叔武冶反卫侯,欲兄飨国,故为去杀巳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卫侯之无道。

    为去,起吕反。

    )卫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亘争之曰:“叔武无罪。

    ”终杀叔武,元�亘走而出。

    此晋侯也,其称人何?(此以伯讨而何贬者,言归之于伯讨,明知坐他事,故更问之。

    篡,初患反。

    ) [疏]注“此以伯讨而何贬者”解云:上四年“齐人执陈袁涛涂”之下,传云“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然则此传宜云此执有罪,何以不称侯?而云此晋侯也,其称人何?问其贬者,正以言归之于者,罪定巳可知,即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