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来归”是也。
贤也。
(闵公不书葬,故复于卒贤之,明季子当蒙讨庆父之功,遏牙存国,终当录也。
不称子者,上归本当称字,起事言子。
)
[疏]注“闵公”至“录也”解云:正以君弑贼不讨,恶臣子不讨贼,君丧无所系,往前闵公不书葬,恐季子有甚恶,故书字见其贤。
注“不称子”至“言子”解云:即闵元年归之下来,注云“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落姑之�,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是也。
夏,四月,丙申,曾阝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
(日者,僖公贤君,宜有恩礼于大夫,故皆日也。
一年丧骨肉三人,故曰痛之。
)
[疏]注“日者”至“皆日也”解云:以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以否,例不日,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也。
今此季友、公孙慈之卒皆书日者,正以贤君宜有恩礼于大夫故也。
然则言皆者,皆季友与公孙慈也。
其曾阝季姬之卒,例自合日,即上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之属是也。
注“一年”至“痛之”解云:言由其是贤君,故宜痛骨肉之卒;若直见是贤君,宜有礼于大夫,但当见季一人书日,故知宜痛其频死故也。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疏]注“月者”至“此始也”解云:正以盟会之例,大信书时,今而书月,故如此解。
知任竖刀、易牙者,下十八年传文。
言堕功灭项者,谓堕毁霸功而灭项,即下十七年“夏,灭项”是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称氏者,春秋前黜称氏也。
伐国而舍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从国举。
)
[疏]注“伐国”至“主名”解云:若其主名,即爵等是也。
夏,灭项。
孰灭之?齐灭之。
(以言灭,知非内也。
以不讳知齐灭。
项,户讲反,国名。
)
[疏]注“以言灭知非内也”解云:案经直言灭,不载主名,何知非内灭之?正以春秋之例,内大恶讳,今言灭,知非内矣。
“以不讳知齐灭”解云:春秋之例,为贤者讳,故上十二年“楚人灭黄”不为讳,今讳不言齐人,故知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据齐师灭谭。
)
[疏]注“据齐师灭谭”解云:在庄十年冬也。
为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绝其始,则不得终其恶。
为桓,于伪反,下及注同。
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
)善善也乐终。
(乐贤者终其行。
行,下孟反。
)桓公尝有继绝。
(立僖公也。
)
[疏]注“立僖公也”解云:即元年是也。
存亡之功,(存邢、卫、杞。
)
[疏]注“存邢、卫、杞”解云:存邢,上元年“城邢”是也。
存卫,上二年“城楚丘”是也。
存杞,上十四年“城缘陵”是也。
故君子为之讳也。
(言尝者,时桓公德衰功废而灭人,嫌当坐,故上述所尝盛美而为之讳,所以尊其德,彰其功。
传不言服楚,独举继绝存亡者,明继绝存亡,足以除杀子纠,灭谭遂项,覆终身之恶。
服楚功在覆篡恶之表,所以封桓公,名当如其事也。
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
)
[疏]注“传不言服楚”至“亡者”解云:其服楚在上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是也。
注“明继”至“身之恶”解云:杀子纠者,即庄九年九月“取子纠杀之”是也。
灭谭,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是也。
其灭遂者,即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是也。
以继绝除杀子纠,以存三亡国除其三灭,故云覆终身之恶。
注“服楚”至“事也”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其篡文也。
而言之表者,取以盖藏之。
注“不月”至“小国”解云:言灭国例书月者,恶其篡而罪之。
今桓公功足除其灭,是以不月,故云不坐灭也。
而灭谭灭遂皆月者,是时未足以覆之也。
略小国者,欲道既讳不言齐,知是谁灭?而不书月,又以略小国故也。
秋,夫人姜氏会齐于卞。
(卞,皮彦反。
)
九月,公至自会。
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会曹伯、卫人、邾娄人伐齐。
(月者,与襄公之征齐,善录义兵。
)
[疏]注“月者”至“征齐”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夏,师救齐。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齐师败绩。
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曷为不使齐主之?(据甲寅卫人及齐人战。
�,鱼辇反,又音言。
与伐,音预,下“不与”同。
)
[疏]“宋公”至“故言伐”解云:谓宋公但与伐而不与战,故不得举重,是以两举之。
注“据甲”至“人战”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
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彼注云“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是也。
与襄公之征齐也。
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据齐桓公霸者,犹不与征卫。
)
[疏]“与襄公之征齐”也。
解云:谓使征而正之。
征是上讨下之辞。
注“据齐”至“征卫”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卫人及齐人战”是也。
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
(不为文实者,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伐不义之道。
刀,音�。
为是,于伪反,注同。
)
[疏]注“不为文”至“之道”解云:其为文实者,即上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
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其二年“城楚丘”之下,亦复发文实之传矣。
今此经何以不言宋师伐齐,传云此公也。
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征。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征。
诸侯之义不得专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不道者,力能征之,则征之可也。
正以诸侯本无专封之道,是以元年二年之经,皆为文实,以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不义之道,是以不贬宋公称师矣。
狄救齐。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
(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
不于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
)
[疏]注“狄称人”至“兵壅塞”解云:案�梁传“狄救齐”传云“善救齐也”;又云“邢人、狄人伐卫”传云“其称人何也?善累而后进之。
伐卫,所以救齐也”何氏废疾曰:即伐卫救齐当两举,如伐楚救江矣。
又传以为江远楚近,故伐楚救江。
今狄亦近卫而远齐,其事一也,于义�梁为短。
以此言之,则何氏之意�自伐卫,不为救齐之故。
而此注又以“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者,谓以其上能救齐,是以于此进之,不谓此时伐卫为救齐也。
所以不于救时进者,不使义兵壅塞也。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名者,著葵丘之会,叛天子命者也。
不得为伯讨者,不以其罪执之,妄执之。
所以著有罪者,为襄公杀耻也。
襄公有善志,欲承齐桓之业,执一恶人,不能得其过,故为见其罪。
所以助贤者,养善意也。
月者,录责之。
为襄,于伪反,下“故为”、“起为”、“为襄公”、“深为”、“若不为”皆同。
见,贤遍反。
)
[疏]注“名者”至“命者”解云:即上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传云“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是也。
注“不得为伯讨”解云:上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此不称侯,故解之。
注“月者,录责之”解云:正以执例书时,即上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五年“冬,晋人执虞公”之类是也。
今此书月者,录责之也。
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
(因本会于曹南,盟故以地,实邾娄。
说在下。
)
[疏]注“因本”至“在下”解云:言此盟之前,相与于曹南矣。
其实此盟在邾娄,故言实邾娄矣。
曾阝子会于邾娄。
其言会盟何?(据言诸侯会盟不录,及曹伯襄言会诸侯。
)
[疏]注“据外”至“会诸侯”解云:旧本皆无“及”字。
言外诸侯会盟不录者,正以竟春秋上下,无外诸侯会盟之文。
若存“及”宜下句读之。
后会也。
(说与会伐宋同义。
君不会大夫,剌后会者,起实君也。
地以邾娄者,起为邾娄事也。
不言君者,为襄公讳也。
鲁本许嫁季姬于邾娄,季姬淫�,使曾阝子请已而许之,二国交忿,襄公为此盟,欲和解之。
既在会间,反为邾娄所欺,执用曾阝子,耻辱加于宋无异,故没襄公,使若微者也。
不于上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曾阝子自就邾娄,为所执者也。
上盟不日者,深顺讳文,从微者例,使君下执,不以上盟为辨也。
会盟不日者,言会盟不信已明,无取于日,自其正文也。
)
[疏]注“说与会伐宋同义”解云:即庄十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夏,单伯会伐宋”传云“其言会伐宋何?后会也”彼注云“本期而后,故但举会。
书者,刺其不信”注“君不会大夫”解云:案庄九年春“公及齐大夫盟于暨”传云“公曷为与大夫盟?齐无君也。
然则何以不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又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盟于防”传云“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皆是君不会大夫之辞。
注“起实君也”解云:言起上宋人、曹人之属,实是宋公、曹伯耳。
注“地以邾娄”解云:正以二十八年夏“公会晋侯”以下“盟于践土。
陈侯如会”传云“其言如会何?后会也”然则彼言陈侯如会,此亦宜言曾阝子如会,而言于邾娄,起为邾娄事也。
注“不言君者”解云:上曹南之盟,不言宋公等是也。
注“季姬淫�”至“微者也”解云:即上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使曾阝子来朝”传云“曾阝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
非使外朝,使来请已也”注“不于上”至“执者也”解云:上经云“盟于曹南”者,实是盟于邾娄,故以此解之。
所以不于上经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曾阝子自就邾娄所见执者也。
注“上盟不”至“日者”解云:春秋上下,微者之盟,例皆书时,而下文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之属是。
今此乃以不日为微者例者,正以宋襄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宜书月。
隐元年注云“微者盟例时,不能专正,故责略之。
此月者,隐公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录也”是也。
注“会盟”至“正文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也。
言自其正文也者,谓既言会盟,即是不信之正文,不劳书日以见。
己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