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庄公卷九起二十八年尽闵公二年

首页
未逾年君义异故也。

    明当隐之如一。

    弑,申志反。

    ) [疏]注“复发”至“如一”解云:则庄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子不言即位。

    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隐之也。

    孰隐?隐子也”然则庄元年巳有此传,今复发之者,正嫌此继未逾年之君,异于成君故也。

    其异一成一未而不异之者,明臣子隐痛之当如一矣。

    若然,案庄公继弑,弑是齐侯;今闵公继弑,弑是庆父,何氏宁知不嫌此异,而知为所继之君成与不成者,正以解即位之义,欲道后君痛其见弑,不忍即其位处,明据恩之深浅,无弑者内外之义故也。

     孰继?(据子般弑不见。

    见,贤遍反。

    )继子般也。

    孰弑子般?庆父也。

    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

    庆父弑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

    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

    (论季子当从议亲之辟,犹律亲亲得相首匿,当与叔孙得臣有差。

    探,他南反。

    辟,婢亦反。

    匿,女亦反。

    ) [疏]注“论季子”至“首匿”解云:谓季子缓纵庆父之事,当从周礼小司寇议亲之法,非其罪也。

    注“当与”至“有差”解云:即宣五年“叔孙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则得臣与遂不宜相隐,是以罪之。

    今庆父季友亲则亲矣,得相首匿,是以舍之,故言当与叔孙得臣有差矣。

     恶乎归狱?归狱仆人邓扈乐。

    曷为归狱仆人邓扈乐?(据师还也。

    恶,音乌。

    扈乐,音洛,或如字。

    ) [疏]注“据师还也”解云:即庄八年“秋,师还”传云“还者何?善辞也。

    此灭同姓,何善尔?非师之罪也”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则庄八年尊者使师灭同姓,而归善于师,今则尊者使乐杀子般,而反归恶于乐,故难之。

     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

    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弑之矣。

    ”使弑子般,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

    (杀邓扈乐不书者,微也。

    曾,才能反。

    盍,户腊反。

    ) [疏]“乐曾淫于宫中”解云:即左氏传云“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也者,得与此合。

     季子至而不变也。

    (至者,闻君弑,从家至朝,季子知乐势不能独弑,而不变正其真伪。

    ) 齐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

    (时庆父内则素得权重,外则出奔齐,恐为国家祸乱,故季子如齐闻之,奉闵公�齐桓为此盟。

    下书归者,使与君致同。

    主书者,起�君也。

    ) [疏]注“故季子如齐闻之”解云:正以下经云“季子来归”故知时如齐矣。

    注“书君”至“致同”解云:正以大夫归例不书而下经书归故如此解也。

    。

    注主书者,起�君也。

    解云:谓主书此盟,又下文即书“季子来归”者,欲起季子�君于齐侯矣。

    所以不书公至自洛者,桓之会不致故也。

     季子来归。

    其称季子何?(据如陈名不称季,卒不称子。

    ) [疏]注“据如陈名不称季”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是也。

    注“不称子”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

     贤也。

    (嫌季子不探诛庆父有甚恶,故复于�君安国贤之。

    所以轻归狱,显所当任,达其功。

    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洛姑之�,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

    令,力呈反。

    ) [疏]注“嫌季”至“贤之”解云:嫌有赵盾不诛赵穿而获弑君之恶,故曰甚恶也。

    注“所以”至“其功”解云:所以轻归狱者,欲轻季子往前纵庆父归狱之过矣。

    言显所当任者,谓书曰季子来归,明�君而还,欲显当存国之任矣。

    言达其功者,欲达其存国之功矣。

    注“不称”至“其事”解云:以僖十六年卒时称季友,故决之。

    但当称季,足得起其贤,而称子者,见义故也,何者?案下二年“冬,齐高子来盟”传云“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名?喜之也。

    何喜尔?正我也。

    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不兴师,徒以言而巳矣。

    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尢望高子也”然则齐侯所以遣高子存鲁而立君继之者,由此洛姑之�,故令季子与高子同称子,起见其事矣。

     其言来归何?(据召归不书,隐如言至。

    ) [疏]注“据召归不书”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庄三十二年传云“庄公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彼注云“至不书者,内大夫出与归不两书”是也。

    注“隐如言至”解云:即昭十四年“隐如至自晋”是也。

     喜之也。

    (季子来归则国安,故喜之。

    而变至加录云尔,盖与贤相起。

    言归者,主为喜出。

    言来者,起从齐自外来。

    盟不日,公不致者,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

    主为,于伪反,下文注皆同。

    ) [疏]注“盖与贤相起”解云:谓称字所以贤之,亦见其喜矣。

    变至言归,所以喜之,亦起其贤,故云与贤相起耳。

    注“桓之盟不日”至“之也”解云:庄十三年传文。

     冬,齐仲孙来。

    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

    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

    曷为系之齐?(据栾盈出奔楚,还不系楚。

    ) [疏]“齐仲孙者何”解云:欲道齐人,经不言使;欲言己臣,而继于齐,故执不知问。

    注“据栾”至“不系楚”解云:即襄二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至襄二十三年夏“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是也。

     外之也。

    曷为外之?(据俱出奔远也。

    )春秋为尊者讳,(为闵公讳受贼人也。

    )为亲者讳,(为季子亲亲而受之,故讳也。

    ) [疏]注“为季”至“讳也”解云:谓季子是闵公之亲亲,而反受其贼,故为讳耳。

     为贤者讳。

    (以季子有遏牙不杀庆父之贤,故为讳之。

    )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以史记氏族为春秋,言古谓史记为“春秋”) [疏]注“以史记氏族为春秋”解云:谓以史记人之氏族而为春秋。

    注“言古”至“春秋”解云:夫子�史记为春秋。

    今言以“春秋”为春秋,则史记旧有“春秋”之名,是言古者谓史记为“春秋”矣。

     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齐有高国崔,鲁有仲孙氏,亦足以知鲁仲孙。

    言仲孙者,以后所氏起其事明。

    主书者,贼不宜来,因以起上如齐,实杀君出奔。

    子女子,音汝。

    ) [疏]注“齐有高国崔”解云:即国夏、高固、高张、崔杼之属是矣。

    注“鲁有仲孙氏”解云:即仲孙蔑仲孙羯之属是也。

    注“主书”至“出奔”解云:正以经书其来,见不宜来,则知上如齐者,是其犯罪而去矣。

    庄三十二年冬“公子庆父如齐”者,即上如齐之经矣。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不为桓公讳者,功未足以覆比灭人之恶也。

    ) [疏]“春,王正月,齐人迁阳”解云:庄十年“三月,宋人迁宿”彼注云“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然则春秋之例,大国之迁例月,小国书时,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昭九年春“许迁千夷”之属是也。

    而今阳为小国,齐人迁之,亦是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故云月矣。

    云云之说,在庄十年。

    注“不为”至“恶也”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今迁取王封,因而臣之,虽当时未灭,终不得在,故云比灭人之恶矣。

    如此注者,正决僖十七年“夏,灭项”传云“孰灭之?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然则彼经不言齐,而此言齐人,故决之。

     夏,五月,乙酉,吉�于庄公。

    其言吉何?(据�于大庙不言吉。

    吉�,大计反。

    大庙,音泰,下同。

    ) [疏]注“据�”至“言吉”解云:即僖八年“七月,�于大庙,用致夫人”是也。

     言吉者,未可以吉也。

    (都未可以吉祭。

    经举重,不书�于大庙,嫌独庄公不当�,于大庙可�者,故加吉,明大庙皆不当。

    ) [疏]注“都未可以吉祭”解云:在三年之内,庄公及始祖之庙,皆未可以吉祭,故言都尔。

    注“经举重不书”解云:春秋之义,常事不书,有善恶者,乃始录而美刺之。

    今既巳举重,特书于庄公,不书于大庙,则嫌庄公一庙独不当�,大庙便可�矣。

    然庄公卑于始祖,而言举重者,言三年之内作吉祭之时,庄公最不宜吉,故言举重,不谓庄公尊于始祖也。

     曷为未可以吉?(据三年也。

    ) [疏]注“据三年也”解云:庄三十二年八月公薨,至今年五月,巳入三年之竟,故言据三年也。

     未三年也。

    (礼,��从先君数,朝聘从今君数,三年丧毕,遭�则�,遭�则�。

    君数,所主反,下同。

    �,音洽。

    ) [疏]“未三年也”解云:谓未满二十五月也。

    注“礼,��从先君数”解云:谓为��之祭,合从先君死时日月而数之,若满三年已后,遭�则�,遭�即�耳。

    注“朝聘从今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