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庆父也存”者,解云:庄公辞。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为乱乎?夫何敢!”(再言夫何敢者,反覆思惟,且欲以安病人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夫何,音扶,下及注同。
覆,芳服反。
思难,乃旦反。
)
[疏]注“再言”至“病人也”解云:谓反覆思惟踟蹰之间,故再告此。
言夫何敢,使病者意安耳。
注“孔子曰”至“思义”解云:引之者,欲言季子反覆思惟,合于君子之道。
言见得思义者,得谓利禄也。
俄而牙弑械成。
(是时牙实欲自弑君,兵械巳成,但事未行尔。
有攻守之器曰械。
俄,五多反。
牙杀,申志反,注及下“亲弑”同。
械,户戒反。
)季子和药而饮之,(药者,��毒也,传曰“��之”是也。
时季子亦有械,故能饮之。
传不道者,从可知。
饮,于鸩反,注同。
��毒,本亦作“鸩”直荫反,下文同。
)
[疏]注“药者”至“是也”解云:即下云“然则曷为不直诛而��之”云云者是。
曰:“公子从吾言而饮此,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鲁国。
(时世大夫,诛不宣扬,子当继体如故。
)
[疏]“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解云:言不为天下所共戮,不为天下所共笑矣。
注“时世大夫”解云:欲道古礼大夫不世矣。
不从吾言而不饮此,则必为天下戮笑,必无后乎鲁国。
”于是从其言而饮之,饮之无亻累氏,至乎王堤而死。
公子牙今将尔,(今将欲杀无亻累。
无,本又作“巫”亻累,音力委反,又力追反。
堤,丁兮反。
)
[疏]“饮之无亻累氏”解云:或是大夫家,或是地名。
言饮��毒之药于无亻累氏矣。
旧云饮之无亻累氏者,言饮此毒不累其子孙,谓当立其氏族也者,非也。
“至乎王堤而死”解云:王堤,盖地名。
辞曷为与亲弑者同?(辞,传序经辞。
亲,躬亲也。
)
[疏]注“辞,传序经辞”解云:知如此者,正以经书“公子牙卒”无诛杀之文。
传云“曷为不言刺之”云是将为乱乎?故知此辞与亲弑者同,但是传序经辞,非为经也。
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亲,谓父母。
无将,如字,闵公“本将不诛”、“将而”皆同;或子匠反,非也。
)然则善之与?曰:然。
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季子杀母兄,何善尔?诛不得辟兄,君臣之义也。
(以臣事君之义也。
唯人君然后得申亲亲之恩。
与,音馀。
)
[疏]“杀世子母弟”至“之也”解云:即僖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秋,宋公杀其世子座”之属者,是杀世子直称君之经也。
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襄三十年夏“天王杀其弟年夫”之属者,是杀母弟直称君之经也。
注“唯人”至“之恩”解云:欲道杀世子母弟,所以直称君甚之之义。
言得申亲亲之恩而不申之,故甚其恶耳。
然则曷为不直诛而��之?行诛乎兄,隐而逃之,使�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
(明当以亲亲原而与之,于治乱当赏疑从重,于平世当罚疑从轻。
庄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书国将弑君。
书日者,录季子遏恶也。
行诛亲亲,虽��之犹有恩也。
)
[疏]“隐而逃之”解云:言隐匿辟杀,是以不直诛而��之矣。
注“明当”至“与之”解云:明春秋之道,当亲其亲,而原季子之心而与之,故善之耳。
注“于治”至“从轻”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春秋者,拨乱之书,是以原其亲亲而赏季氏即赏疑从重也。
当所传闻之世天下未平是以升平疑狱不得不诛,故云于平世乃可罚疑从轻矣。
注“庄不”至“弑君”解云:上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传云“溺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所伐大夫不卒者,庄公薄于臣子之恩,故不卒大夫,与桓同义”是也。
今牙书卒者,本以当国将弑君故也。
注“书日”至“遏恶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义,于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无罪,皆不书日以略之,因示其恩浅,即隐元年冬十二月“公子益师卒”;隐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之属是也。
今而书日,故解之。
言录季子遏恶也者,正以为季子遏其恶之故,是以详录之耳。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路寝者何?正寝也。
(公之正居也。
天子诸侯皆有三寝:一曰高寝,二曰路寝,三曰小寝。
父居高寝,子居路寝,孙从王父母,妻从夫寝,夫人居小寝。
在寝地者,加录内也。
夫人不地者,外夫人不卒,内书薨已录之矣,故出乃地。
)
[疏]“路寝者何”解云:欲言正寝,公存之时,经文无路寝之名;欲言非正寝,而公薨于内,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诸侯”至“人居小寝”解云:皆时王之礼矣。
若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寝”;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寝”之属是也。
然则诸侯有三寝,而薨其内者是正矣。
而文十八年“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襄三十一年“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之属,皆为失处,而无讥文者,盖以不在三寝,非礼自见故也。
而云父居高寝者,盖以寝中最尊,若父子并薨之时,父殡于高寝矣。
其嗣君亦薨,乃居于路寝。
若其孙又薨,则从王父母小寝。
所以不再言母者,妻从夫寝故也。
其夫人若存,定居于寝内之三宫矣。
若非有并丧,则从寝之中科薨其一。
而谓路寝为公之正居者,以其始正之常处也。
注“在寝地加录,内也”解云:正决外诸侯之卒不地故也。
注“故出乃地”解云:即僖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是也。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据子赤不言子赤卒。
)
[疏]“据子赤不言子赤卒”解云: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是也。
君存称世子,(明当世父位为君。
)
[疏]“君存称世子”解云:内外同矣。
而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不言世子者,彼注云“而不以世子正称书者,明欲以正见无正,疾恶桓公”是也。
君薨称子某,(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称子某,明继父也。
名者,尸柩尚存,犹以君前臣名也。
)
[疏]注“缘民臣”至“名也”解云:子者,嗣君之称,是以称子某,明其嗣父也。
既不可无君,令之继父而书名者,正以尸柩尚存,犹君前臣名故也。
其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者,文九年传文。
既葬称子,(不名者,无所屈也。
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故称子也。
)
[疏]注“不名”至“子也”解云:正以先君既葬,更无所屈,所以不称爵而言子者,一年不二君矣。
其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者,文九年传文。
逾年称公。
(不可旷年无君。
)
[疏]注“不可旷年无君”解云:文九年传文。
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据定姒俱称卒书葬。
)
[疏]注“据定”至“书葬”解云:即定十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九月“辛巳,葬定姒”然则定姒称卒而书葬,今子般称卒不书葬,故难之。
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则立庙也。
)庙则书葬。
(录子恩也。
)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
(未逾年之君,礼,臣下无服,故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示一年不二君也。
称卒不地者,降成君也。
日者,为臣子恩录之也。
杀不去日见隐者,降子赤也。
去,起吕反。
见,贤遍反。
)
[疏]注“未逾”至“二君也”解云:案丧服不杖期章,之内有为君之长子,臣下犹服之,况为嗣君而言无服者,正以为长子之时,其臣下从君而服之;若其为嗣君,则无从服之义,是以知其无服矣。
不但如此,作君长子之时,其臣皆吉,故得为之服期;若作未逾年之君,臣下皆为前君服斩,宁得更为之服乎?若还服期,即是废重服轻;若为斩衰三年,即违一年不二君之义故也。
注“称卒不”至“之也”解云:案隐公、闵公,皆是成君而亦不地,故隐十一年传云“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故彼注云“不忍言其僵尸之处”今子般亦杀死,正合不书地,而言降成君者,欲道好死者亦不书地,所以降成君故也。
其好死者即襄三十一年“秋,九月,癸巳,子野卒”是也。
注“杀不”至“子赤也”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尔?弑也。
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彼注云“所闻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是也。
然则子般犹是所传闻之世,恩降于子赤,是以忍言日也。
公子庆父如齐。
(如齐者,奔也。
是时季子新��牙,庆父虽归狱邓扈乐,犹不自信于季子,故出也。
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乐,音洛。
暴,步卜反。
)
[疏]注“庆父”至“扈乐”解云:其归狱邓扈乐之事,在闵元年传也。
狄伐邢。
闵公(起元年,尽二年)
元年,春,王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
(复发传者,嫌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