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礼反。
)
齐人伐山戎。
此齐侯也,其称人何?(据下言齐侯来献戎捷。
)
[疏]注“据下”至“戎捷”解云:即下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是也。
贬。
曷为贬?(据齐侯伐北戎不贬。
)
[疏]注“据齐”至“不贬”解云:即僖十年“夏,齐侯、许男伐北戎”是也。
若然,而此注不道许男者,正以其解齐人伐山戎之故,省文。
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操,迫也。
已,甚也。
蹙,痛也。
迫杀之甚痛。
以操,七刀反,迫也,注同。
蹙,子六反。
)此盖战也。
何以不言战?(据得捷也。
)春秋敌者言战。
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时桓公力但可驱逐之而已,戎亦天地之所生,而乃迫杀之甚痛,故去战贬见其事,恶不仁也。
山戎者,戎中之别名,行进故录之。
去,起吕反。
见,贤遍反。
)
[疏]“春秋敌者言战”解云:谓军人众寡相敌者,不谓将之尊卑等,是以僖二十八年“晋侯”已下“及楚人战于城濮”;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必阝”之属,虽君与大夫亦言战矣。
注“故去”至“不仁也”解云:谓贬去其战,以见力不得等,恶齐侯之不仁也。
注“行进故录之”解云:谓言山,详录之耳。
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何以书?讥。
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
(无垢加功曰漱,去垢曰浣,齐人语也。
讥者,为渎下也。
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帷,士帘,所以防泄慢之渐也。
礼,天子有灵台,以候天地;诸侯有时台,以候四时。
登高远望,人情所乐,动而无益于民者,虽乐不为也。
四方而高曰台。
漱,素口反。
浣,户管反。
垢,古口反。
去,起吕反。
为渎,于伪反,下“为威”同。
)
[疏]“临民之所漱浣也”解云:谓郎台近泉台,故知如此。
是以文十六年传云“泉台者何?郎台也。
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既成为泉台”彼注云“既成更以所置名之”者,即其近泉之证也。
注“无垢加功曰漱”解云:谓但用手矣。
既无垢而加功者,盖亦少有,但无多垢,故谓之无,非全无也。
又取其斗漱耳,若以里语曰斗漱也。
注“去垢曰浣”者。
盖用足物,是以旧说云用足曰浣是也。
故内则云“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尝”郑注云“手曰漱,足曰浣,和,渍也”是也。
注“礼天”至“士帘”解云:礼说文也。
注“天子”至“四时”解云:皆是礼说文也。
文王受命之后,乃筑灵台,亦是天子曰灵台之义。
正以候天地,故以灵言之;诸侯候四时,故谓之时台。
注“四方而高曰台”解云:尔雅释宫文。
夏,四月,薛伯卒。
(卒者,薛与滕俱朝隐公,桓弑隐而立,滕朝桓公,薛独不朝,知去就也。
桓杀,申志反。
)
[疏]“卒者”至“去就也”解云:所传闻之世,小国卒例不合书,而今书之,故解之耳。
言薛与滕俱朝隐公者,即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是也。
言滕朝桓公者,即桓二年滕子来朝是也。
言知去就者,谓知去恶就善矣。
筑台于薛。
何以书?讥。
何讥尔?远也。
(礼,诸侯之观不过郊。
观,工唤反。
)
[疏]注“礼诸”至“过郊”解云:正以郎为近邑而在郊内,乡者上传不讥其远,今此云薛,传云“远也”故知礼法不得过郊矣。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战所获物曰捷。
)齐,大国也。
曷为亲来献戎捷?(据齐未尝朝鲁。
)威我也。
(以威恐怖鲁也。
如上难知为威鲁书之。
恐怖,丘勇反;下普故反。
)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
(旗,军帜名,各有色,与金鼓俱举,使士卒望而为陈者。
旗获,建旗县所获得以过鲁也。
不书威鲁者,耻不能为齐所忌难,见轻侮也。
言献捷系戎者,春秋王鲁,因见王义,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献捷于王者。
楚献捷时,此月者,刺齐桓忄乔慢恃盈,非所以就霸功也。
帜,音志,又申志反,又尺志反,本又作“织”同。
难,乃旦反。
因见,贤遍反。
)
[疏]注“旗军”至“有色”解云:即礼大帛以即戎之属是也。
注“与金鼓俱举”解云:谓以金钅享和鼓,金铎通鼓之时而建之。
注“旗获”至“过鲁也”解云:凡言过者,谓道所经过之称。
今齐侯伐山戎而得过鲁,则此山戎不在齐北可知。
盖戎之别种,居于诸夏之山,故谓之山戎耳。
注“言献捷系戎”至“不道”解云:正决僖二十一年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无所系矣。
注“诸侯交”至“于王者”解云:格,犹距也。
谓与交战而距王。
今人谓不顺之处为格化之类。
注“楚献”至“此月”解云:即僖二十一年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是也。
而云持盈者,谓自持盈满之道而侮诸侯,失谦虚之义,故月之。
秋,筑台于秦。
何以书?讥。
何讥尔?临国也。
(言国者,社稷、宗庙、朝廷皆为国,明皆不当临也。
临社稷、宗庙则不敬,临朝廷则泄慢也。
)冬,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京房易传曰“旱异者,旱久而不害物也。
斯禄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阳虽不施,而yin道独行,以成万物也。
”先是比筑三台,庆牙专政之应。
施,申豉反。
)
[疏]注“先是比筑三台”解云:即上文于郎、于薛、于秦之属是也。
注“庆牙专政”解云:即上二十七年传云“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
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因不忍见也。
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下三十二年传云“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然则上既言二子胁公,季友不得为政,下文始言授季子国政,即于是时庆牙为政明矣。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何以不称弟?(据公弟叔�兮卒。
a6,许乙反。
)
[疏]“城小�”解云:二传作“小”字,与左氏异。
“夏宋公”至“梁丘”解云:隐八年注云“宋公序上者,时卫侯要宋公,使不虞者为主,明当戒慎之”然则今宋公序上,亦为齐侯所要故也。
注“据公弟叔a6卒”解云:即宣十七年“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a6”是也。
杀也。
杀则曷为不言刺?(据公子买有罪杀之,言刺不言卒。
)
[疏]注“据公”至“言卒”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传云“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乱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是也。
为季子讳杀也。
曷为为季子讳杀?(据叔孙得臣卒不日者,恶不发扬公子遂弑也。
为季,于伪反,下“为季”、“而为”注“故为”同。
)
[疏]注“据叔”至“遂弑也”解云:即宣五年九月“叔孙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是也。
然则季子若其发扬牙之罪恶诛之,正是臣人之道。
今而讳杀,故难之云。
季子之遏恶也。
(遏,止。
遏,于葛反,止也。
)不以为国狱,(不就致狱其刑,故言卒。
)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
(季子过在亲亲,疑于非正,故为之讳,所以别嫌明疑。
别,彼列反。
)
[疏]注“季子”至“明疑”解云:季子仁者,不忍用刑其兄,是失事君之道。
然则季子之过,在于亲其亲者,故曰过在亲亲。
春秋以掩遏牙之恶,与周公行诛于兄异,是以疑其非正礼耳,故为之讳刺文。
所以别嫌者,谓讳刺别于亲亲,失臣道之嫌。
明疑者,明于掩恶,非正礼之疑耳。
季子之遏恶奈何?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
(召之于陈。
)
[疏]注“召之于陈”解云:正以上二十七年传云“因不忍见也,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之文故也。
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
(至不书者,内大夫出与归,不两书。
)
[疏]注“至不”至“两书”解云:谓通例如此。
宣八年“夏,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书其乃复者,彼传云“何言乎有疾乃复?讥。
何讥尔?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彼注云“丧尚不当反,况于疾乎”是也。
宣十八年秋“公孙归父如晋”冬“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书其还者,彼传云“还者何?善辞也。
何善尔?归父使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单帷”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齐”彼注云“主书者,善其不以家见遂怨怼,成踊哭君,终臣子之道,起时莫能然也。
言至柽者,善其得礼于柽”是也。
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又昭二十四年春“叔孙舍至自晋”皆书至者,正由被执而得归,是以重而书至,犹非正归当书之例也。
闵二年秋“季子来归”书者,初出亦不书,不得难此也。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致,与也。
焉,于虔反。
)季子曰:“般也存,君何忧焉?”公曰:“庸得若是乎?(庸,犹佣佣无节目之辞。
般,音班。
)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巳知之矣。
’(父死子继曰生,兄死弟继曰及。
言隐公生,桓公及,今君生,庆父亦当及,是鲁国之常也。
)庆父也存。
”(时庄公以为牙欲立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