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首页
日以明之。

    胜,诗证反。

    蔽,必婢反。

    )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据公败宋师于菅。

    菅,古颜反。

    ) [疏]注“据公”至“于菅”解云:在隐十年。

     从外也。

    (从外诸侯相与战例。

    )曷为从外?(据战于宋,不从外言败绩。

    ) [疏]注“据战”至“败绩”解云:即上十二年也,于时有郑人不书败绩之文矣。

     恃外,故从外也。

    (明当归功于纪、郑,故从纪、郑言战。

    )何以不地?(据在下句。

    ) [疏]注“据在下句”解云:即下云“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

    恶乎近?近乎围。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郎虽近,犹尚可言其处。

    今亲战龙门,兵攻城池,尢危,故耻之。

    绩,功也。

    非义不战,故以功言之。

    不言功者,取其积聚师众,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万死而不奔此,故以自败为文,明当坐也。

    燕战称人,败绩称师者,重败也,战少而败多。

    言及者,明见我为主,故得汲汲败胜之文。

    处,昌虑反。

    行,户郎反。

    ) [疏]“郎犹可以地也”解云:即上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

    。

    注“郎虽”至“其处”解云:谓郎虽在郊内,仍非攻城,犹可以举其地。

    注“今亲”至“耻之”解云: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也”者,主说此经,故知之。

    注“绩功”至“不战”解云:凡书兵者,正得奉王命伐无礼,乃有战事,故言非义不战。

    注“必出万死”解云:若武王万民致死而定天下之类。

    注“燕战”至“败也”解云:盖师不尽战,故言战少;败时悉走,故言败多。

    而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即据此经云“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彼注云“未得成列为师也。

    诈战不言战,言战者,卫未有罪,方欲使卫主齐见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卫宣公。

    (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卫弱于齐、宋,不从亦有危,故量力不责也。

    背殡,音佩,后“背殡”皆放此。

    ) [疏]注“背殡”至“责也”解云: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

    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然则卫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当五月之际,而又背殡用兵,宜书日以见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责故也。

     夏,大水。

    (为龙门之战,死伤者众,民悲哀之所致。

    为,于伪反。

    )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

    何以书?记异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当坚冰。

    无冰者,温也。

    此夫人淫�,阴而阳行之所致。

    �,音逸。

    行,下孟反。

    ) 夏,五。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夏,五”者何?无闻焉尔。

    (来盟者,聘而盟也。

    不言聘者,举重也。

    内不出主名者,主国也,莅盟可知。

    莅盟、来盟例皆时。

    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

    莅盟,音利,又音类,下同。

    ) [疏]“夏五者何”解云:正以文异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莅盟”至“天下”解云:其莅盟书时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齐莅盟”;定十一年冬“叔还如郑莅盟”之属是也。

    其来盟书时者,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是也。

    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书月,彼注云“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党,二乱结盟,故不与信辞”是也。

    然则来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师所不说,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

    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委,积也。

    御者,谓御用于宗庙。

    廪者,释治�名。

    礼,天子亲耕,东田千亩,诸侯百亩。

    后夫人亲西郊采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廪,力甚反。

    粢盛,音咨;下音成。

    委,于鬼反,注同。

    积,子赐反。

    共,音恭。

    ) [疏]“御廪者何”解云:欲言宫室,而文言御廪;欲言仓库,今被灾之,于义不强,故执不知问。

    注“廪者,释治�名”解云:谓廪之言藻之义故也。

    注“礼天”至“天下”解云:皆出祭义之文。

    御廪灾,何以书? 记灾也。

    (火自出烧之曰灾。

    先是龙门之战,死伤者众,桓无恻痛于民之心,不重宗庙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飨,故天应以灾御廪。

    应,应对之应。

    ) [疏]“御廪灾,何以书”解云:嫌覆问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书。

     [疏]注“火自”至“曰灾”解云:公羊之例,内悉言灾,而复言火自出烧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灾,欲通人火不书之义也。

     乙亥,尝。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

    (讥新有御廪灾而尝之。

    )曰:“犹尝乎?(难曰四时之祭不可废,则无犹尝乎?难,乃旦反。

    )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巳矣。

    (当废一时祭,自责以奉天灾也。

    知不以不时者,书本不当尝也。

    ) [疏]注“知不”至“尝也”解云: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为尝,故以不时言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

    以者何?行其意也。

    (以己从人曰行。

    言四国行宋意也。

    宋前纳突求赂,突背恩伐宋,故宋结四国伐之。

    四国本不起兵,当分别之,故加以也。

    宋恃四国乃伐郑,四国当与宋同罪,非为四国见轻重。

    背,音佩。

    别,彼列反。

    见,贤遍反。

    ) [疏]“以者何”解云:正以宋非强国而以齐、卫,故执不知问。

    注“宋前纳突求赂”解云:上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是。

    注“突背恩伐宋”者。

    解云:上十二年“及郑师伐宋。

    丁未,战于宋”是也。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何以书?讥。

    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王者千里,几内租税,足以共费;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足以尊荣,当以至廉无为率先天下,不当求。

    求则诸侯贪,大夫鄙,士庶盗窃。

    求例时,此月者,桓行恶不能诛,反从求之,故独月。

    共费,音恭;下芳味反。

    行,下孟反,下“行恶”同。

    ) [疏]“何以书”至“礼也”解云:隐三年“武氏子来求赙”之下,传云“何以书?讥。

    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然则彼已有传,而重发之者,正以彼云“丧事无求”恐此吉时得求,故明之。

    注“诸侯”至“盗窃”解云:相对为优劣之称也。

    注“求例时”解云:隐三年“秋,武氏子求赙”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之属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桓王也。

    )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当时而日者,背殡伐郑,危之。

    ) [疏]注“当时”至“危之”解云:去年十二月齐侯卒,至今年四月,是为当时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今此书日,故曰危也。

    其背殡伐郑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齐人”巳下“伐郑”是。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突何以名?(据卫侯出奔楚不名。

    不连爵问之者,并问。

    上已名,今复名,故使文相顾。

    复,扶又反,下注“故复”及传文“复入”并注下“不复”皆同。

    ) [疏]注“据卫”至“不名”解云:在僖二十八年夏。

    注“不连”至“并问”解云:正以下十六年传云“卫侯朔何以名”哀八年传云“曹伯阳何以名”故决之。

    注“上巳”至“相顾”解云:欲言十一年已书名,故言复也。

     夺正也。

    (明祭仲得出之,故复于此名,著其夺正,不以失众录也。

    月者,大国奔例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例时。

    ) [疏]注“著其”至“录也”解云:决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卫侯ぅ出奔齐”之属,书其名者,为失众录之故也。

    注“月者”至“之祸”解云:下十六年十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及此书五月之属皆是。

    注“小国例时”解云: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之属是也。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其称世子何?(据上出奔不称世子。

    ) [疏]注“据上”至“世子”解云:上十一年“郑忽出奔卫”是也。

     复正也。

    (欲言郑忽,则嫌其出奔还入,与当国同文,反更成上郑忽为当国,故使称世子明复正,以效祭仲之权,亦所以解上非当国也。

    ) [疏]注“欲言”至“复正”解云:庄九年夏“齐小白入干齐”传云“曷为以国氏?当国也”者是也。

    注“以效祭仲之权”解云:即上十一年传云“而忽可故反”是也。

     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皆于还入乃别之者,入国犯命,祸重也。

    忽未成君出奔,不应绝。

    出恶者,不如死之荣也。

    入无恶者,出不应绝,则还入不应盗国。

    别,彼列反。

    ) [疏]“曷为或言归”解云:僖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之属是。

    “或言复归”解云:此经是也。

    “复入者”至“有恶”解云:襄二十三年“晋栾盈复入于晋”之属是也。

    “入者,出入恶”解云:下文“许叔入于许”“郑伯突入于栎”之属是也。

     许叔入于许。

    (称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

    入者,出入恶,明当诛也。

    不书出时者,略小国。

    ) [疏]注“称叔”至“字例”解云:正以庄十六年“同盟于幽”经书许男故也。

    注“不书”至“小国”解云:正以上文忽与突出入并书故。

     公会齐侯于高阝。

    (高阝,户老反,又火各反,左传作“艾”�梁作“蒿”) 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

    皆何以称人?(据言朝也。

    ) [疏]注“据言朝也”解云:正以隐十一年传云“诸侯来曰朝” 夷狄之也。

    (桓公行恶,而三人俱朝事之。

    三人为众,众足责,故夷狄之。

    )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栎者何?郑之邑。

    曷为不言入于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