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下应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称爵”者。
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
上大夫即例称五十字,即祭伯、南季、荣叔之属是也。
次大夫例称二十字,即家父之属是也。
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纠是也。
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
次士以官录,即宰�亘是。
下士略称人“公会王人于洮”是也。
其刘子、单子之属,不称字而称子者,谓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故设文,非王臣之常称。
若然,祭公、周公官爵�等,而僖九年“夏,公会宰周公”特加“宰”者,彼传云“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注云“宰,犹治也。
三公之职号,尊名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任,故加宰”仍非常称也。
何以不称使?(据宰周公称使。
)
[疏]注“据宰周公称使”者。
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来聘”是也。
而称宰者,义与九年同。
婚礼不称主人。
(时王者有母也。
)遂者何?生事也。
(生,犹造也。
专事之辞。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据待君命,然后卒大夫也。
)
[疏]注“据待”至“夫也”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轸”传云“非此月日也,曷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后卒大夫。
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前此者,婴齐走之晋。
公会晋侯,将执公,婴齐为公请。
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于�轸而卒,无君命不敢卒大夫。
公至,曰:‘吾固许之反为大夫。
’然后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
(以上来无事,知遂成使于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
(婚礼成于五: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
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
不言如纪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
请期,音情,又七并反。
迎,鱼敬反。
妃匹,音配,绝句。
)
[疏]注“不言”至“外文”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录,言如纪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疏]“女在其国称女”者。
解云:即隐二年“纪履纟俞来逆女”上三年“公子�如齐逆女”之属是也。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
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
(明子尊不加于父母。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以季姜言归。
)
[疏]“京师者何”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国,而为王后所归,故执不知问。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宫室官府,制度广大,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莫不备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据士,与诸侯分职而听其政焉,即春秋所谓内治其国也。
书季姜归者,明鲁为媒,当有送迎之礼。
治自,直吏反。
)
[疏]“京者”至“言之”解云:京师之名,理须训解,故分而问之。
注“地方千里”解云:即诗云“邦圻千里”是也。
注“周城千雉”解云: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礼”解云:春秋据鲁为王,故内鲁,若周公制礼,内京师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据臣子一例当言聘。
射,音亦。
)
[疏]“诸侯来曰朝”解云:隐十一年师解云尔,故此弟子执而难之。
注“据臣”至“言聘”解云:僖元年传文。
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在齐者,世子光也。
时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礼,恐卑,故使自代朝,虽非礼,有尊厚鲁之心,传见下卒葬详录,故序经意依违之也。
小国无大夫,所以书者,重恶世子之不孝甚。
齐与,音馀,绝句,下同。
恶,或乌路反。
)
[疏]注“在齐”至“光也”解云:即襄九年“冬,公会晋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十一年“公会晋侯”已下“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云云“伐郑”是也。
注“时曹”至“之心”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传见”至“详录”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讥;世子序诸侯之上,明亦合讥,而传云未知在齐曹者,正以其卒葬详录,故依违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小国始卒,当卒月葬时,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来朝,春秋敬老重恩,故为鲁恩录之尢深。
)
[疏]注“小国”至“尤深”解云:所传闻之世,未录小国卒葬,所闻之世乃始书之。
其书之也,卒月葬时,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
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
云云之说,当文皆自有解。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
会者何?期辞也。
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
(时实桓公欲要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故讳使若会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见拒深。
传言公不要见者,顺经讳文。
见要,一遥反,注同。
)
[疏]“会者何”解云:经既书会,作聚集之名;寻言弗遇,是未见之称,故执不知问。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郎者何?吾近邑也。
(以言来也。
)
[疏]“郎者何”解云:欲言是邑,战于其内;欲言非邑,经有城郎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来也”解云:凡言来者,乡内之辞,今经言来,故知近邑也。
而僖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是时在召陵,而言来者,据师道楚,故得言来。
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据齐师、宋师次于郎不言来,公败宋师不言战,龙门之战不举地也。
)
[疏]注“据齐师”至“不言来”解云:在庄十年。
注“公败”至“不言战”解云:隐十年“公败宋师于菅”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庄十一年“公败宋师于晋阝”凡有三经,宜隐十年以当之。
注“龙门”至“地也”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
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依春秋说云是龙门之战,而不言战于龙门是也。
近也。
恶乎近?近乎围也。
(地而言来者,明近都城,几与围无异。
不解战者,从下说可知。
恶,音乌。
明近,附近之近。
几,音祈。
)
[疏]“近也”至“围也”解云:近,读如附近之近。
国,读如围。
言兵围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围也。
考诸古本,围皆作“国”字,而旧解以国为围。
此偏战也。
何以不言师败绩?(据十三年师败绩。
偏,一面也。
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
[疏]注“据十”至“相诈”解云:即龙门之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是也。
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春秋�正于鲁。
战者,敌文也。
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败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
鲁不复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举国无大小,当戮力拒之。
不复,扶又反,下同。
戮,音六,又力�反,字亦作lt�力gt。
)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月者,桓公行恶,诸侯所当诛,上三国来战于郎。
今复使微者盟,故为鲁惧,危录之。
行,下孟反。
属,音烛。
今复,扶又反,下“故复”同。
为,于伪反。
)
[疏]注“月者”至“录之”解云:正以微者盟例合时,今而书月,故须解之。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
秋,七月,葬郑庄公。
(庄公杀段,所以书葬者,段当国,本当从讨贼辞,不得与杀大夫同例。
)
[疏]注“庄公”至“同例”解云:春秋之例,君杀无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晋侯孺卒”注云“不书葬者,杀大夫赵同”等是。
今段有罪,故庄公书葬也。
然则此言不得与杀大夫同例者,谓不得与杀无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
祭仲者何?郑相也。
(不言大夫者,欲见持国重。
相,息亮反。
见,贤遍反,下同。
)
[疏]“祭仲者何”解云:欲言无罪,听胁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称字,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名?贤也。
何贤乎祭仲?(据身执君出,不能防难。
防难,乃旦反,下同。
)以为知权也。
(权者,称也。
所以别轻重,喻祭仲知国重君轻。
君子以存国,除逐君之罪,虽不能防其难,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为贤也。
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实以无私。
称,尺证反。
别,彼列反。
)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
(迁郑都于郐也。
郐,古外反。
)而野留(野,鄙也。
传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执祭仲,因以为戒。
)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
(宋人,宋庄公也。
)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
”(突,宋外甥。
为,于伪反,下注“为突”、“非能为突”、“为赂”、“为突归”、“为承”同。
)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
(祭仲死,而忽a5为突所驱逐而出奔,经不书忽奔,见微弱甚。
是时宋强而郑弱,祭仲探宋庄公本弑君而立,非能为突,将以为赂动,守死不听,令自入,见国无拒难者,必乘便将灭郑,故深虑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
便,婢面反。
)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解云:下十五年“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