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首页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薪也。

    以樵烧之故,因谓之樵之。

    樵之,齐人语。

    樵,似遥反,薪也。

    ) [疏]“焚之者何”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执不知问。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据战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贡,又如字,下同。

    ) [疏]“樵之者何”解云:虽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义,故执不知问。

     疾始以火攻也。

    (征伐之道,不过用兵,服则可以退,不服则可以进。

    火之盛炎,水之盛冲,虽欲服罪,不可复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

    传不�始者,前此未有,无所�也。

    复,扶又反。

    )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邾娄?(据并阝、晋阝、吾阝系纪。

    并阝,步丁反。

    晋阝,子斯反,一音晋。

    吾阝,音吾。

    ) [疏]“咸丘者何”解云:欲言是国,经典未有;欲言非国,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据并阝晋阝吾阝系纪”解云:庄元年冬“齐师迁纪并阝、晋阝、吾阝”是。

     国之也。

    (欲使如国,故无所系。

    加之者,辟实国也。

    )曷为国之?(据并阝、晋阝、吾阝不国。

    )君存焉尔。

    (所以起邾娄君在咸丘邑,明臣子当赴其难,与在国等也。

    日者,重录以火攻也。

    难,乃旦反。

    ) [疏]注“日者”至“攻也”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是也,故决之。

     夏,�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皆何以名?(据滕,薛不名也。

    ) [疏]注“据滕、薛不名也”解云: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

    其称侯朝何?(据以贱也。

    ) [疏]“失地之君也”解云:即曲礼下云“诸侯失地名”是。

     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

    (�、邓本与鲁同贵为诸侯,今失爵亡土来朝,�寄也,义不可卑,故明当待之如初,所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无后者,施于所奔国也。

    独妻得配夫,�衣食于公家,子孙当受田而耕,故云尔。

    下去二时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贬,明大恶。

    不月者,失地君朝恶人,轻也。

    名者,见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俞”去,起吕反。

    见,贤遍反。

    ) [疏]注“无后”至“大恶”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云“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彼注云“寓,寄也。

    寄公之子,非贤者世不足尊也”是其义;又云“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云“贤者,子孙恒能法其先父德行”注“不月”至“轻也”解云:朝例时,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来朝”是也。

    而此责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彼书月见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恶人轻故也。

    僖二十年“夏,郜子来朝”僖公非恶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轻于奔故也。

    然则此注因桓恶人,故言此。

    若其不然,正宜直云失地之君来朝轻矣。

    注“名者,见不世也”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

    �者何?冬祭也。

    春曰祠,(荐尚韭卵。

    祠,犹食也,犹继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之承反,冬祭也。

    祠,嗣丝反。

    卵,力管反。

    犹食,音饲,下同。

    别,彼列反。

    )夏曰礻勺,(荐尚麦苗。

    麦始熟可礻勺,故曰礻勺。

    礻勺,音予若反,本又作“礻龠”同。

    ) [疏]“�者何”解云:欲言宗庙之祭,而文无所系;欲言祭天,天无�名,故执不知问。

    注“荐尚韭卵”又注“荐尚麦”至“曰礻勺”解云:王制云:“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

    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肫,稻以雁。

    ” 秋曰尝,(荐尚黍肫。

    尝者,先辞也。

    秋�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

    )冬曰�。

    (荐尚稻雁。

    �,众也,气盛貌。

    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曰�。

    无牲而祭谓之荐。

    天子四祭四荐,诸侯三祭三荐,大夫、士再祭再荐。

    祭于室,求之于幽;祭于堂,求之于明;祭于礻方,求之于远:皆孝子博求之意也。

    大夫求诸明,士求诸幽,尊卑之差也。

    殷人先求诸明,周人先求诸幽,质文之义也。

    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诸侯之士特豕。

    天子之牲、角握,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礻方,必庚反。

    少,诗照反。

    索,所百反。

    ) [疏]注“无牲”至“之荐”解云:谓无牛羊豕之牲也。

    而中ニ礼云祭五祀于庙,用牲有尸,皆荐于奥。

    何以荐用牲?彼谓正祭之时,先荐于奥,仍自无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尸耳。

    注“天子”至“差也”解云:皆时王之礼,中ニ礼亦然。

    注“殷人”至“义也”解云:即郊特牲云“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是也。

    注“礼天”至“大牢”解云:皆时王之礼也。

    注“天子”至“索牛”解云:皆指祭宗庙之牲也,仍不妨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宾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亟也。

    (亟,数也。

    属十二月巳�,今复�也。

    不异�祭名而言�者,取冬祭所荐众多,可以包四时之物。

    亟,去冀反,数也,注及下同。

    数,所角反。

    属十,音烛,下同。

    今复,扶又反,下同。

    ) [疏]注“属十”至“�也”解云:�者,冬祭之名。

    明去年十二月巳有�,但得常不书,今正月复作�,故言亟。

    注“不异”至“之物”解云:�者,冬时祭名。

    前已作讫,今宜易名,而犹言�,故说之也。

     亟则黩,黩则不敬。

    (黩,渫黩也。

    黩,徒木反。

    渫,息列反。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故将祭,宫室既�,墙屋既缮,百物既备,序其礼乐,具其百官,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君牵牲,夫人奠酒;君亲献尸,夫人荐豆。

    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济济乎致其敬也,愉愉乎尽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飨之也。

    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养,馀亮反。

    散齐,素旦反;下侧皆反。

    相君,息亮反,下同。

    洞洞,大董反。

    胜,音升。

    济济;子礼反,又似兮反。

    愉愉,羊朱反。

    勿勿,如字。

    ) [疏]注“君子”至“敬享”解云:祭义文也。

    彼郑注云“享,犹祭也”注“故将祭”至“百官”解云:皆出祭义,何氏差约言之也。

    注“散齐七日”解云:即祭统云“故散齐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志意也”定其志意者,谓齐之日不御不乐不吊是也。

    注“致齐三日”解云:即祭统云“致齐三日以齐之”是致齐者,即郑氏云“致之言至,致谓深也、审也”之属是也。

    注“夫妇”至“奠酒”解云:案今祭义酒作“盎”字。

    郑注云“奠盎,设盎齐之樽”盖所见异,或何休以义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亲”至“如事生”解云:皆出祭义,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

    注礼本下为士制者,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

    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

    ”义亦通于此。

     疏则怠,怠则忘。

    (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

    解,古卖反。

    )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礼本下为士制。

    兹,此也。

    四者,四时祭也。

    疏数之节,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感四时物而思亲也。

    祭必于夏之孟月者,取其见新物之月也。

    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

    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时祭者,则不敢美其衣服,盖思念亲之至也。

    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折中,之设反;下丁仲反。

    御寒,鱼吕反,又如字。

    不与,音预。

    ) [疏]注“礼本下为士制”解云: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义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来聘。

    (家,采地。

    父,字也。

    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称字,不称伯仲也。

    ) [疏]注“天子”至“仲也”解云:上大夫称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属是也。

    次大夫不称伯仲者,即此是也。

    下大夫称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纠是也。

     夏,五月,丁丑,�。

    何以书?讥亟也。

    (与上祀同为亟也。

    ) [疏]注“与上”至“亟也”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礼。

    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犹与上祠同在一时而复为�,故曰与上祀同为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不时也。

    (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当雨雪,此阴气大盛,兵象也。

    是后有郎师、龙门之战,氵不血尢深。

    雨雪,于付反。

    氵不,古流字。

    ) [疏]注“是后”至“尤深”解云:郎师,即下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

    其龙门之战者,即下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

    已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是也。

    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

    祭者,采也。

    天子三公氏采称爵。

    祭公,侧介反,后“祭仲”、“祭叔”放此。

    应,应对之应。

    ) [疏]“祭公者何”解云:欲言诸侯,而逆王后;欲言大夫,而经文言公,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采也”解云:春秋说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

    下应十二子。

    ”宋氏云:“十二次,上为星,下为山川也。

    ”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纪星数,亦下应十二辰,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