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据庄公不言即位。
继弑,申志反,注皆同,二年放此。
)
[疏]“继弑君,不言即位”解云:庄元年传云“继弑君,子不言即位”而此不言子者,欲见桓无臣子之道,不念其君父故也。
宁知不由桓非隐子,故不言子者,正见僖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
此非子,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正以僖是闵兄而言子,故知桓公若有臣人之道,言子矣。
注“据庄”至“即位”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不言公即位是也。
如其意也。
(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恶,直而不显,讳而不盈。
桓本贵当立,所以为篡者,隐权立,桓北面君事隐也。
即者,就也。
先谒宗庙,明继祖也。
还之朝,正君臣之位也。
事毕而反囚服焉。
)
[疏]注“直而”至“不盈”解云:继弑君者无即位之文,今此书其即位,直是桓弑,但不显道其弑,故曰直而不显也。
言讳而不盈者,桓之弑隐,是为内讳,而书其即位以见其弑,不盈满其讳文,故曰讳而不盈也。
注“先谒”至“服焉”解云:皆时王之礼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桓公会皆月者,危之也。
桓弑贤君,篡慈兄,专易朝宿之邑,无王而行,无仁义之心,与人交接,则有危也,故为臣子忧之。
不致之者,为下去王,�足以起无王,未足以见无王罪之深浅,故复夺臣子辞,成诛文也。
为下,于伪反,下“为告”同。
去,起吕反。
见,贤遍反。
故复,扶又反,下同。
)
[疏]注“桓公”至“危之也”解云:即此文,及下二年“三月,公会齐侯”已下“于稷”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六年“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之属是也。
而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不书月者,彼是公欲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是以不复见其危矣。
注“不致”至“文也”解云:即下二年注云“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今不致之,若其受诛杀,故曰夺臣子辞成诛文也。
郑伯以璧假许田。
其言以璧假之何?(据实假不当持璧也。
)易之也。
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
(为恭孙之辞,使若暂假借之辞。
孙,音逊。
)曷为为恭?(据取邑不为恭敬辞。
)
[疏]注“据取”至“敬辞”解云:即哀八年“齐人取ん及亻单”之属是。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许田者何?(地皆不得专,而此独为恭辞,疑非凡邑,故更问之。
)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时朝者,顺四时而朝也,缘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
王者与诸侯别治,势不得自专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
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
孝经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尚书曰“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是也。
宿者,先诫之辞。
古者天子邦畿千里,远郊五百里,诸侯至远郊,不敢便入,必先告至,由如他国至竟而假涂也:皆所以防未然,谨事上之敬也。
王者以诸侯远来朝,亦加殷勤之礼以接之。
为告至之须,当有所住止,故赐邑于远郊,其实天子地,诸侯不得专也。
桓公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朝宿之邑与郑,背叛当诛,故深讳使若暂假借之者,不举假为重,复举上会者,方讳言许田。
不举会,无以起从鲁假之也。
朝朝,上如字;下直遥反。
莫,音暮。
治,直吏反。
背叛,音佩,凡“背叛”之类皆放此。
)
[疏]注“故即位”至“小聘”解云:此孝经说文。
聘义亦云“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也”是与此合。
注“五年一朝”解云:虞传文。
注“尚书曰”至“庸是也”解云:此逸书也。
言群后四朝者,谓诸侯顺四时而朝也。
敷奏以言者,谓诸侯来朝之时,遍奏以言语也。
言明试以功者,国功曰功,谓明试以国事之功也。
言车服以庸者,民功曰庸,若欲赐车服之时,以其治民之功高下矣。
注“宿者,先诫之辞”解云:宿可以转训为肃也。
是以祭统云“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郑注云“宫宰,守宫官也。
宿,读为肃,肃犹戒也,戒轻肃重”是也。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分别之者,古有分土无分民,明当察民多少,课功德。
近,附近之近。
别,彼列反。
)
[疏]“讳取周田也”解云:谓鲁人讳取周田而专用之。
“近许也”又云:“鲁颂云:“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
”以此言之,似鲁国界内旧自有许,何言近许而系之许也?彼注云“常许,鲁南鄙西鄙”此在王圻之内,则非此许也。
“田多”至“称邑”解云:田多邑少称田者,谓邑外之田多,邑内家数少,如此之时则称田,即此是也。
言邑多田少称邑者,谓邑内家数多,而邑外之田顷亩少,如此之时则称邑,即哀八年“齐人取ん及亻单”是也。
注“分别”至“功德”解云:知古有分土无分民者,正以诗云“誓将去汝,�彼乐土”论语云“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皆是乐就有德之义故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越,本亦作“粤”音同。
)
[疏]“夏四月”至“于越”解云:所以日者,正以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相负故也。
秋,大水。
何以书?记灾也。
(灾伤二�以上,书灾也。
经曰“秋,大水,无麦苗”传曰“待无麦,然后书无苗”是也。
先是桓篡隐,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既蓄积,而复专易朝宿之邑,阴逆而与怨气并之所致。
以上,时掌反,凡言“以上”皆放此。
蓄,绩六反。
)
[疏]注“灾伤”至“之邑”解云:自经曰以下,皆是庄七年传文也。
彼传云“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彼注“明君子”云云“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是也。
以此言之,则知此经灾伤二�以上,故不书�名,直言大水而已。
而庄二十八年经云“冬,筑微。
大无麦禾”不兼言大水者,传云“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彼注云“讳使若造邑而后无麦禾者,恶愈也”此盖秋大水所伤,就筑微下俱举水,则嫌冬水者是也。
注“阴逆”至“所致”解云:阴逆者,专易朝宿之邑是。
怨气者,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是也。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
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
)
[疏]“及其大夫孔父”解云:此经之下亦有注。
云“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
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者,但考诸旧本,悉无此注,且与注违,则知有者衍文也。
及者何?(以公夫人言及,仲子微不得及君,上下大夫言及,知君尊亦不得及臣,故问之。
)
[疏]注“以公夫人言及”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是也。
注“仲子”至“及君”解云:隐元年秋“天王使宰�亘来归惠公仲子之�”传云“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彼注云“比夫人微,故不得并及公”是也。
注“上下”至“问之”解云:哀六年“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是国夏上大夫,高张下大夫。
累也。
(累,累从君而死,齐人语也。
)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
仇牧、荀息皆累也。
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
(叔仲惠伯是也。
舍此,音舍,下同。
)
[疏]“仇牧”至“曰有”解云:仇牧之事,在庄十二年秋。
荀息之事,在僖十年春。
注“叔仲惠伯是也”解云:应在文十八年,但成十五年传乃言之。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孔父?(据叔仲惠伯不贤。
)
[疏]注“据叔”至“不贤”解云:成十五年传云“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彼注云“杀叔仲惠伯不书者,举弑君为重。
叔仲惠伯事与荀息相类,下得为累者,有异也,叔仲惠伯直先是杀尔,不知荀息死之”以此言之,则叔仲惠伯不可与谋而见杀,非卫君而死,春秋不贤之,是以不书,故此注云“叔仲惠伯不贤”也。
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以称字见先君死。
见先,贤遍反,下“形见”、“目见”、“斥见”、“见恩”并同;下悉荐反。
)
[疏]“孔父”至“色矣”解云:孔父事君之正义,形见于颜色矣。
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大夫称家。
父者,字也。
礼,臣死,君字之。
以君得字之,知先攻孔父之家。
殇,式羊反。
)
[疏]注“大夫称家”解云:即定十二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是也。
注“父者,字也”解云:�梁传文。
注“礼臣”至“之家”解云:臣死,君不名之,称谥若字也者,出玉藻文
。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
(趋,走也。
传道此者,明殇公知孔父贤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