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施也。
要,一遥反。
为事,于伪反,下“欲为鲁”、“为小国”、“为桓”并年未注皆同。
)
[疏]注“宋公”至“其间”解云:何氏以为会盟则以大小为序,遇则以不虞为先,故如此解,是以庄三十二年经云“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齐在宋下,是其一隅耳。
注“置上”至“事出”解云:若言八年春王宋公卫侯遇于垂,即嫌桓王亦与之遇,故言则嫌为事出。
事,谓遇事也。
或者嫌为遇事之故出此王,故云则嫌为遇事出也。
注“置下”至“施也”解云:天法,即春是也。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
宛者何?郑之微者也。
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
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
(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礼也。
当沐浴�齐以致其敬,故谓之汤沐邑也,所以尊待诸侯而共其费也。
礼,四并为邑,邑方二里,东方二州四百二十国,凡为邑广四十里,袤四十二里,取足舍止共��而已。
归邴书者,甚恶郑伯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汤沐邑归鲁,背叛当诛也。
录使者,重尊汤沐邑也。
王者所以必巡守者,天下虽平,白不亲见,犹恐远方独有不得其所,故三年一使三公绌陟,五年亲自巡守。
巡,犹循也;守,犹守也,循行守视之辞,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故至四岳,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
尚书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
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还至嵩如初礼。
归,格于祢祖,用特”是也。
宛,于阮反,人名也;一音乌卯反,又乌勉反。
邴,彼命反,又音丙,郑邑,左氏作“礻方”从,才朋反。
巡守,手又反,本又作“狩”下除“犹守”、“守视”以外同。
�齐,侧皆反,本多即作“斋”字,后放此,更不音。
而共,音恭,下同。
费,芳味反。
广,古�广反。
袤,音茂。
�,古老反。
甚恶,乌路反,下同。
背,步内反。
使,所吏反。
行,下孟反。
量,音亮。
贽,音至。
嵩,夙忠反。
格,本又作“假”同,古百反。
祢,乃礼反,本又作“艺”)
[疏]“宛者何”解云:欲言大夫,经不言氏;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故执不知问。
“邴者何”解云:欲言鲁物,先无取文;欲言郑邑,于鲁言归,故执不知问。
注“归邴”至“诛也”解云:正以将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故也。
注“录使”至“其所”解云:正决哀八年“齐人归ん及亻单”之属,不录使故也。
注“故三”至“绌陟”解云:书传文。
注“五年”至“而已”解云:尧典文。
注“尚书”至“是也”解云:惟“是也”注者言之以上,皆尧典文也。
郑注:“岁二月者,正岁建卯之月也。
巡守者,行视所守也。
岱宗者,东岳名也。
柴者,考绩燎也。
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或视伯、子、男矣。
秩,次也。
东后,东方之诸侯也。
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失误者。
度,丈尺。
量,斗斛。
衡,斤两。
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矣。
五玉,瑞节,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也。
三帛,所以荐玉也。
受瑞玉者,以帛荐之。
帛必三者,高阳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皆用白缯,周礼改之为缫也。
二生一死贽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执;雉死,士所执也。
如者,以物相授与之。
言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
器各异饰,饰未闻所用也。
周礼改之饰羔雁、饰雉、执之而已,皆去器。
卒,已也。
复,归也。
巡守礼毕,乃反归矣。
每归用特牛告于文祖矣。
五月不言于者,以其文相近。
八月、十一月言初者,文相远故也。
”
庚寅,我入邴。
其言入何?(据上书归,取邑已明,无事复书入也。
复书,扶又反,下“故复”同。
)难也。
(入者,非已至之文,难辞也。
此鲁受邴,与郑同罪当诛,故书入,欲为鲁见重难辞。
难也,乃旦反,一音如字,注及下同。
见重,贤遍反,下同。
)
[疏]注“入者”至“之文”解云:直就而入之,非是将归之辞也。
其日何?(据取邑不日。
)
[疏]注“据取邑不日”解云:即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之属也。
难也。
(以归后乃日也。
言时重难,不可即入,至此日乃入。
)其言我何?(据吴伐我,以日伐故言我。
)
[疏]注“据吴”至“言我”解云:在哀八年春。
言我者,非独我也,(自入邑不得言我,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故能起其非独我。
)齐亦欲之。
(时齐与郑、鲁比聘会者,亦欲得之,故以非独我起齐恶。
齐恶起,则鲁蒙欲邑,见于恶愈矣。
)
[疏]注“时齐”至“得之”解云:即上三年冬“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六年夏“公会齐侯盟于艾”;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邴”;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之属是也。
夏,六月,已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
不名不书葬者,与微者盟功薄,当褒之为小国,故从小国例。
)
[疏]注“宿男”至“交接”解云:即上隐公元年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是也。
注“为小”至“国例”解云:即上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其葬,传云“何以不名?微国也”者是。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
)而葬从主人。
(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从蔡臣子辞称公。
)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赴天子也。
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
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
)而葬不告。
(不告天子也。
发传于葬者,从正也。
)
[疏]注“发传”至“正也”解云:言从正者,谓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
三年经云“癸未,葬宋缪公”而书日,即失其正也。
其卫桓公葬不发传者,桓公者初则见弑于州吁,终有简慢之失,侵小国之略,故发传于此。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公曷为与微者盟?(据与齐高�盟讳之。
包来,左氏作“浮来”�,音兮。
)
[疏]注“据与”至“讳之”解云: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盟于防”传云“齐高�者何?贵大夫也。
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是也。
称人则从,不疑也。
(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
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
隐为桓立,狐壤之战不能死难,又受汤沐邑,卒无廉耻,令�有缘讠舀,为桓所疑,故著其不肖,仅能使微者随从之耳,盖痛录隐所以失之,又见获受邑,皆讳不明,因与上相起也。
行,户孟反。
难,乃旦反。
令,力呈反。
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解云:行微者,其行卑微。
不肖者,郑注昏礼记云“不肖者,不似”是也。
注“狐壤”至“廉耻”解云:在上六年春。
注“令�”至“失之”解云:皆以其行微不肖,卒无廉耻故也。
注“又见”至“起也”解云:见获讳不明者,即言输平是也。
受邑讳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书日入者,见其重难;言我者,见其非独我故也。
言因与上相起者,此经著其不肖,起其事实甚恶矣。
螟。
(先是有狐壤之战,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烦扰之应。
应,应对之应。
)
[疏]注“有狐壤之战”解云:在六年。
注“中丘之役”解云: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区卒,氏公子。
)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嫌上贬主起入为灭,不为疾始,故复为疾始灭,终身贬之,足见上贬为疾始灭。
)
[疏]“此展无骇也”解云:正以上二年师展无骇,故此弟子因难之。
注“据公子�区卒”解云: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不时也。
(震雷电者,阳气也。
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
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当水雪杂下,雷当闻于地中,其雉ず,电未可见,而大雨震电,此阳气大失其节,犹隐公久居位不反于桓,失其宜也。
日者,一日之中也。
凡灾异一日者日,历日者月,历月者时,历时者加自文为异。
发于九年者,阳数可以极,而不还国于桓之所致。
震电,徒练反。
ず,古豆反。
见,贤遍反。
)
[疏]注“雷当”至“中也”解云:月令二月“雷乃发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