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

首页
说、日志和群里的发言而获悉。

    他们的问题类型则涉及学习、考研、爱情、实习、找工作、性情、习惯、青春、追求、教育、社会、文化、学术等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对爱情、成长和教育三个方面。

    我把本书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大板块,就是希望每一板块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我觉得我担着一种责任,即为人师表,不能只是为了生存,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还要能给学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存之外,修养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维得到开发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静。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自拟的“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座右铭,我放弃了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义务地写相关的日志作解答。

    编辑邹绍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

    ”本书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

    的确,如果这两三年不写这些日志,只做学问,我会多写一些论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这样的心灵成果了。

    可以说,本书真的是一本心灵之书、安静之书。

    我不知道其内容到底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

    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够坚持的原因。

     这些日志,除了被阅读,有些还被朋友、学生评论、分享、转载和点赞,我偶尔也会主动发到学生群里。

    如日志《你对男人没有要求,就等于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在我没有加多少好友的情况下,4天被阅读1000次,半个月被阅读1300次,21天被阅读1450次,被分享、转载、点赞大概240次。

    这至少证明年轻人是关注我的空间的。

    我的做大学老师的同学还给他们的学生看,说其对学生帮助不小。

    我原本只是出于帮助学生和化解自己困惑的初衷来写日志的,从来没有打算过出书。

    但是有的朋友、学生看了我的日志,说其很有现实意义,具有商业价值和思想价值,很有启发,值得出书。

     学生对我日志的评价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整体评价。

    如L&M说我的日志“很好很实用”,“很多想法对学生都很有帮助”,“就应该出版,受益的人会更多,因为有那么多迷惘的大学生”。

    亦心亦旸说其“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够的,是应该成为枕边书的”。

    Man-nan人说他要编一个“黎博士经典语录”。

    吖少说:“毕业后还是很喜欢看老师的文章,每次看完似有所悟,心也平静、淡然些。

    感谢您愿意共享您的文字和正能量。

    ”而奚若的话可以作为代表:“很感谢老师跟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事情,很现实,也很一针见血。

    有些观点也许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一醍醐灌顶,可让人豁然开朗。

    有的观点我们现在不认可,但看过了到底心里知道些,说不定时间久了,对立或者赞同的想法就会成形。

    我相信同学们对您的日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待自己的人生去验证。

    ” 二是,对某一板块作评价。

    如L.ting说:“我特别喜欢您写的关于爱情的文章,很深刻,温和道来,而不是铁铮铮地论证。

    ” 三是,对单篇日志的评价。

    如HelloTT婷对《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很有感触,说“上学以来,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么认真,这么热心回答学生问题的老师”;“我被你‘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句话感动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