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电侠为我《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里的“所谓‘绝望’就是人到‘绝’境时还要‘望’一望”而感慨,视之为警醒之言。
蒹葭苍苍看了《照见本心与照见灵性》之后说:“灵性的人生活有一种简单的习惯,不是淡漠,不是疏离,而是一种千帆过尽的释然和淡定。
删去繁复,留下清简;裁去冗长,留下素淡。
这是更真诚的热爱。
”炼茗给《享受每一天》的评价曰:“看完老师的文字,很享受,很安静,很喜欢,还把好几句话记了下来。
其实,生活富也好贫也罢,学会享受,充实自我,平常的心态,幸福真正就存在了。
”Hair婷读了《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说“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才是幸福”。
Mis.Gu读了《问世间情为何物?》说“黎博说得在理”。
宁馨儿给《对待爱情的方式》的评论说:“以前我觉得爱情的美好纯粹就像是灵魂的阅读与感悟。
现在我却认为爱情是浸染在生活这块土壤上的,它灵魂的相知相爱就是对生活的思悟,在现实在生活的点滴!”诸如此类。
我的QQ会话、临时会话和日志评论,对我的日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此不赘述。
这些日志对学生的现实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单对单的功用。
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学生如一半的苹果等说每周末定会看我的日志,淡墨~无痕说“每逢心烦,到老师空间浏览一二,便觉心宁神静。
”有的男生如小弦甚至背诵我的个别日志,这对他的工作面试起到了一定作用。
有的女生如宁馨儿说,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大学毕业生,他很困惑,都不知读大学有何意义。
她把我的《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的要点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
我听了甚觉欣慰。
二是,单对多的功用。
如文学院曾经把我的日志《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放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上。
现在文学院的“师生交流”、“现当代文学教学”网站都还保留着我的日志,期望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
有个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
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
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
”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到头来也都是答自己问。
我原来想把本书主书名取为《做教师就是做牧师》,表达一种思想或理念。
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
但是想想这偏于高深和令人误解,而且本书是针对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故此改名为《谁的青春不用追问?》。
当然还有一个书名同时针对学生和家长,它就是《好老师赛过好妈妈》。
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代替妈妈,而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着一般妈妈所不具备的理性与学识。
有的同事给我想了《锦瑟华年谁与“渡”》这一书名,但是这又与《锦瑟华年谁与度》这本书几乎同名。
再后来,我发现当当网上光是以“谁的青春不”开头的书名就有十多个,所以弃用《谁的青春不用追问?》。
我又构思了《谁的成长不用追问?》、《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我青春,故我追问》以及《锦瑟华年“我”与“渡”?》,第一个的“成长”不如“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