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谁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首页
是以外在征服别人的人,我有我的强大的内心和真诚的性格”,所以后来两个人也缔结美满姻缘。

     三是,不期而遇式的一见钟情。

    这种邂逅配上后来彼此的包容与理解也能够心心相印。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

    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文坛伉俪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

    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

    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

    (谢云凤:《钱钟书与杨绛: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只不过这种情况实在罕见,容易出错,不宜提倡。

     其三,单方面认为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是值得区别对待的。

    如沈从文一开始就喜欢张兆和,张兆和一开始对沈从文却不喜欢,甚至有点反感。

    刚开始时,她才18岁,不懂事,但是后来因为感动而和沈从文走到一起,互相包容、互相爱护。

    只不过到了晚年,她整理沈从文全集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理解沈从文,他的感情那么深、那么真、那么纯粹,却又那么广博!如果一方把对方当做“生命中的那个人”,另一方却只是把对方当做是“特别的人”或者朋友而勉强结合,就没有这么美好了。

    如果双方都有包容心,也能走到永远。

    但是如果一方缺乏包容心,或者老是抱着一个过去的梦幻不放;甚至双方都缺乏包容心,结局或许只能是分手。

    如果一方认为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但是对方并不持同一看法,所以理性分手,也还可以。

    至于谁是把悲伤留给自己的那个人,已经不必深究。

    如果够成熟够理性,他不会在对方面前哭泣流泪,只会假装平静,为了让对方笑得自然,而掩饰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或者假装爽快放手,是为了不让对方显得为难;或者假装对于情感不再谈不再问,只是说说闲话,是为了让对方放心安心。

     其四,遇到几个“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分两种类型。

    一是,“林徽因”型。

    有人说,她需要很多的爱。

    据说,她把爱留给了最初的徐志摩,把婚姻给了梁思成,后来又爱上了金岳霖。

    如果这是真的,这叫贪心还是多情,谁能说清?二是,“梁思成”型。

    他先是遇到林徽因,但是爱得比较累。

    后来有一个人闯进了他的生命,她叫林洙。

    那是20世纪40年代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