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博士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过一篇英语短文,题目叫“ToThatSpecialSomeone”。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望文生义地以为题目是“写给那个特别的人”,读到后来才发觉是“写给生命中的那个人”或“写给心爱的人”。
也许人间的很多感情都像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样,朦胧而美丽,但是我们世人却要在这种朦胧而美丽的氛围中,取得一个相对明白的理解。
因为你没有“读到后来”,所以你就难以发现你所谓“特别的人”原来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人生的奇妙在于有的人一开始就认定那个“特别的人”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通过了解和理解真的发现这就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
或许“生命中的那个人”总有点特别,它与“特别的人”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而有的人一开始觉得那个“特别的人”未必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后来经历很多之后,印证了自己的判断没错。
而另外有的人,一开始只是认为那只是个“特别的人”,后来经过爱的挫折,才顿悟原来自己已经永远错过了“生命中的那个人”。
还有的人刚开始以为那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到后来方领悟那不过是自己生命中的“特别的人”。
悲催的是两个人都懂得那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都懂得自己以后难以遇到那样的人了,只不过命运弄人,性格弄人,双方没有在一起,而只能在平静中包容那个“特别的人”,祝福“生命中的那个人”!更为悲催的则是连自己包容的都不是一个“特别的人”,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罢了。
“生命中的那个人”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也许就叫命运!
结合或者说不结合的方式大概如下。
其一,两情不相悦。
即都不认为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此不赘言。
其二,两情相悦。
即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那个人”。
一是,同学、师友、熟人的情感相悦方式。
如我的两位朋友彼此是硕士同学,毕业后男方先去当大学老师,女方继续读博,后来都到了同一大学任教。
他们两情相悦,素质相配,性格磨合,价值取向相近,所谓天作之合。
至于鲁迅和许广平就不用多说了。
二是,在介绍中相识、相恋、相知、相爱。
如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作为公务员的他找了一位公司高管。
虽然刚开始女方对他形象大为心凉,因为他比她低一个头,但是像他说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