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少年时:终于知道在哪里

首页
我点点头。

    心想,佛陀时代,多半是禅坐,体力消耗不大,所以过午不食没有问题。

    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都是吃晚饭的。

    是因为在中原,僧人大多要在田里劳动,所以修改了这条戒律。

    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因地制宜地改变戒律,也体现了佛教的灵活性,难怪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

     观察了他们吃饭,再看喝水,也很有意思。

    侍女们用一个网兜一样的东西,先过滤,然后才递给他们。

    我刚开始以为沙漠里取的水有杂质,盐碱味比较浓,所以要过滤一下。

    但看到自己喝的水却无须过滤,便有些奇怪了。

     他再磕磕巴巴地向我解释:僧人喝水要过滤是为了防止喝水时将水中生物一并喝进肚子,造成无意间的杀生。

    所以,按戒律规定,僧人必须随身携带过滤网,不带滤网不得离开居住地超过二十里。

     他这番解释后我便即刻想起,玄奘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曾将皮囊里的水打翻,差点渴死。

    而他之所以会将珍贵的水打翻,就是因为太遵守戒律,要严格过滤水。

     晚上我坐在帐篷外的篝火边做考察笔记,将这些见证到的都记录下来。

    头顶,漫天星斗璀璨,在深蓝天幕中点点闪烁。

     我在21世纪的新疆也在深夜仰望过这干净无垢的天空,那时的我,也曾想到过古人是否如我一样注视过同一片天。

    而我现在看到的星夜,会是千年后我仰头看过的那片纯净么?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却百思不得其解。

    是平行空间里的两个我,在同时仰望苍穹么?我,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文里讲到的吐火罗语:“吐火罗”(Tocharian)的叫法是两位德国学者Sieg和Siegling于1908年解读并命名的,分为吐火罗A和吐火罗B。

    而我国研究者多采用“焉耆语”这个概念称呼吐火罗A,多用“龟兹语”称呼吐火罗B。

     对僧人来讲,水分三种:一种叫“时水”,即当时就可以取用的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所谓“僧带六物”,这六件东西之中就有滤水器);另一种叫“非时水”,即非当场饮用之水,但也必须滤过,放在备用的容器中,预备将来需要的时候喝;第三种叫“触用水”,即一般认定为干净的水,用来洗一些东西,如钵盂,手和脸等。

     有朋友看文时提出:秦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认为小春写错了。

    小春很感激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的确佛教是汉代才传入中原。

    但请大家看仔细些,这里的背景是西域,而佛教,早在公元前2-3世纪就已经传到了西域。

    更何况,随着文章的展开,大家就能看出,时代背景甚至不是大家熟悉的秦。

    所以,请有此疑问的朋友耐心看下去好么?谢谢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