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保险箱中的东西。
你们把它扔掉好了。
”
在经理面前,我无奈地摊牌:
“我不会付‘爆箱’的费用,这一千元太冤枉。
我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再寄通知信来烦我——再说,谁会预知我新居的地址?”
他把我的身份证交回:
“赵先生,身份证号码相符,这B237ZQ里头的物件请你取回。
当然你可以继续租用。
”
我错了!
我不应该好奇,不应该乱动“人家”的东西。
叫我万劫不复。
——但我打开了那个保险箱。
有两样物件:一个黑布裹着的圆筒状包包。
一个不知是宣纸抑或玉扣纸所做的已变黄的信封。
我不知那包包会是什么奇怪的东西,或者先人的遗物?战战兢兢地掀开四角,谁知还有一层黑布,护卫森严。
一层又一层,足有四层,最后,才见是一筒菲林。
是已拍了照片,但似乎一直未被冲晒出来的底片。
不是我们常见的牌子,而且是“大底”,即一二○底片。
现在一般人很少用这个。
不知道这“不见天日”的菲林,潜藏在黑暗之中的神秘光影,是令人“惊艳”或“惊惧”,究竟是谁拍摄呢?
我更好奇了。
在此刻,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带走,非把它冲晒出来不可。
至于另一个古老的信封,又轻又薄,好似是空的。
我拈起,望光照一照,有个影儿。
微重。
打开信封,不费劲,它已裂,是纸变质了。
一条小巧玲珑的锁匙掉下来。
我接不住。
太小了,落地无声,几乎还隐没在地面。
我把指头变换了姿势和方向才把它给“夹”上来。
我怕它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有点紧张,赶快用银行的厚纸信封给盛好,折了两下,放进口袋中,再拍一下,肯定它存在。
经理为我办妥退租手续,他有专业操守,绝不多言。
只是我问:
“这两样物件奇怪吗?”
他笑:
“顾客可在保险箱中放任何‘宝物’。
什么都有,千奇百怪。
例如威士忌、果酱、毡帽、骨灰、色情刊物、情信、死者的头发、名画、标本、其他保险箱的钥匙……”
“这是另一个保险箱的钥匙吗?”
“不像。
”他含蓄地,“不便乱猜——多半是女人的箱子用,那么精致。
”
“希望找到一个箱子给它开启。
”
——但这是不可能的。
我试过新居中所有的锁:门、窗、行李箱子、鼻烟壶、音乐盒、电脑、抽屉……当然不适用,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它的主人。
而我也没太多锁。
那筒黑白菲林,因是旧式,一般冲晒店不做这生意,或需时七至十天。
我回到公司,请摄影组的小李帮我赶出来。
一众热情地参与这样荒谬地“侵犯”人家私隐的勾当。
虽然我是被逼承受了它。
不久,我见到冲晒的效果了。
微粒很粗。
小李皱着眉:
“这菲林是不是搁了很久?都变了,药水起不了作用,你看——”
照片出来是正方形的,共十二张。
但十张模糊不清,人面是一片白影,或像用手抹过不想人见到。
甚至不能肯定是人像。
两张仅仅见到一只白手套,是二三十年代那种绢质,有玫瑰花,花心是珠子,还饰白羽毛之类。
因照片只有黑白二色,我认为是白手套,手套很长,及肘。
是女人的手。
女人的手拈着一条白色(假设是白色)的糕点往嘴边送。
旁边有个盒子,只见一角,约莫是“齐”、“心”两个字。
小李问:
“谁可猜到是什么字?什么‘齐心’?”
史提芬对美术字体有研究:
“不是‘齐心’,是‘心斋’。
”
阿美问:
“会不会是日本Osaka的‘心斋桥’呀?”她是汉奸,每年两次到日本换季。
“不。
‘斋’下面没有字。
而‘心’太小,应是个组合的字,例如‘志’、‘意’、‘恩’、‘怨’之类。
”
我看到盒子另一角有“燕窝糕”。
这个女人一定在吃着燕窝糕……
经了一番追查,又问电话公司,我还惊动了母亲大人。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