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反,又丑乙反。
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原与子虑之。
”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屈产,出名马之地。
乘,备驷也。
屈,贝物反。
之乘,绳证反,注及下同。
)
[疏]注“屈产”至“驷也”解云:谓屈产为地名,不似服氏谓产为产生也。
与垂棘之白璧,(垂棘,出美玉之地。
玉以尚白为美。
棘,一本作“{艹棘}”音同。
)往,必可得也。
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如虞可得,犹外府藏也。
内藏,才浪反,注同。
)
[疏]注“如虞”至“藏也”解云:本藏下有“之”字。
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
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君欲言其知,实知也。
厩,九又反。
丧,息浪反。
知则,音智,下及注同。
)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
请终以往。
”于是终以往。
虞公见宝,许诺。
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
’(记,史记也。
好,呼报反。
)
[疏]“虞公贪而好宝”解云:谓立性贪贿,于宝甚也。
“请终以往”解云:请君终竟赍宝马以往,不欲令其难之。
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
(赐,犹惠也。
)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
”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
(明郭非虞不灭,虞当坐灭人。
)
[疏]注“明郭”至“灭人”解云:欲道序虞于晋上,令其首恶之义也。
还,四年,反取虞。
(还复往,故言反。
)
[疏]“还,四年,反取虞”解云:言晋人灭郭还归,其四年反往灭虞矣。
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巳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巳长矣。
”盖戏之也。
(以马齿长戏之,喻荀息之年老。
传极道此者,以终荀息、宫之奇言,且以为戒,又恶献公不仁,以灭人为戏谑也。
晋至此乃见者,著晋、楚俱大国,后治同姓也。
以灭人见义者,比楚先治大恶,亲疏之别。
牵马,本又作“�”音同。
巳长,丁丈反,注同。
恶,乌路反。
谑,许略反。
别,彼列反。
)
[疏]注“以马”至“谑也”解云:言虽有谋,年老必昏耄不任使,故言,盖戏之。
注“晋至”至“姓也”解云:即庄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是先书楚小恶而治之也。
以前不见晋之小恶者,后治同姓故也。
注“以灭”至“之别”解云:以前楚灭�、邓不书之,而先书此晋灭夏阳者,先治同姓之大恶,欲见骨肉之亲,大则诛,小则隐,故言亲疏之别耳。
夏阳者何?郭之邑也。
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疏]“夏阳者”解云:欲言是国,天下未有;欲言是邑,而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
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
(桓公德盛,不嫌使微者,知以远国辞称人。
贯泽,古乱反,二传无“泽”字。
)
[疏]“江人、黄人者何”解云:欲言是君,经不称子;欲言微者,得敌齐侯,故执不知问。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
(晋、大于宋,不序晋、而序宋者,时实晋、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为遍至之辞,所以奖夫霸功而勉盛德也。
江、黄附从霸者当进,不进者,方为彳扁至之辞。
彳扁至,音遍,下同。
)
[疏]注“江黄”至“进者”解云:怪其不称爵矣。
注“方为彳扁至之辞”解云:言方为彳扁至之辞,故直以远国辞称人,若进而称爵,无以见彳扁至之义。
冬,十月,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说与前同。
)
[疏]注“说与前同”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冬,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也”彼注云“京房易传曰:‘旱异者,旱久而不害物也。
斯禄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阳虽不施,而yin道独行,以成万物也’。
先是比筑三台,庆牙专政之应”今此亦是僖公喜于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罚耳,故言说与前同。
楚人侵郑。
三年,春,王正月。
不雨。
夏,四月,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太平一月不雨即书,春秋乱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为异,当满一时乃书。
一月书者,时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众,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过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狱四百馀人,精诚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书,善其应变改政。
旱不从上发传者,著人事之备积于是。
太平,音泰。
饬过,音敕,下同。
冤,于元反。
澍,之树反。
其应,应对之应,后灾祥之应皆放此。
)
[疏]注“太平”至“即书”解云:正以大平之时,阴阳和调,若一用不雨,足以为异,故知然也。
注“当满”至“即书”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多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是也。
注“比致三年”解云: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即能”至“澍雨”解云:皆感精符文。
注“故一月即书”解云: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不从上发传”解云: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发云“何以书?记异也”今不从其例,而又发之者,欲著人事之备积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
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
[疏]注“据国言灭”解云:即庄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易也。
(易者,犹无守御之备。
不为桓讳者,剌其不救也。
易,以豉反,注同。
为,于伪反。
)
[疏]注“不为”至“救也”解云:决上元年二年狄灭邢、卫,皆为桓公讳,下书其灭也。
六月,雨。
其言六月雨何?(据上得雨不书。
)
[疏]注“据上得雨不书”解云: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属,皆不书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
(所以详录贤君精诚之应也。
僖公饬过求巳,六月澍雨;宣公复古行中,其年�大丰,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不可不察其意。
)
[疏]注“宣公”至“大丰”解云:谓宣十五年“初税亩”其冬�彖生,宣公受过变寤,明年复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
注“明天”至“其意”解云:谓人行德,天报之福;人行恶,天报之祸,两令相及,故言之际矣。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
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末者,浅耳,但言会,不言盟。
据贯泽言盟。
)
[疏]“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解云:上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传云“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此经亦书“齐侯、宋公、江人、黄人”故弟子言“此大会也”以难之。
注“据贯泽言盟”者。
解云:谓贯泽亦大会言盟,故据之。
桓公曰:“无障谷,(无障断川谷,专水利也。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障,之亮反,一音章,注同。
断,丁管反。
溪,口兮反。
)
[疏]注“水注”至“曰谷”解云:释水文。
李巡云“水出于山入于川为�,水相属曰谷”是。
无贮粟,(有无当相通。
贮,中吕反。
)无易树子,(树立本正,辞无易本正当立之子。
)无以妾为妻。
(此四者,皆时人所患。
时桓公功德隆盛,诸侯咸曰:“无言不从,曷为用盟哉!”故告誓而巳。
)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
(犹曰往盟于齐。
莅,临也。
时国齐都盟,主国主名不出者,春秋王鲁,故言莅以见王义,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饬以法度。
莅,音利,又音类,注同。
以见,贤遍反,下同。
遣使,所吏反。
)
[疏]“莅盟者何”解云:欲言誓盟,例不言莅;欲言非盟,而书盟见经,故执不知问。
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
(此亦因鲁都以见王义,使若来之京师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来就鲁,鲁巳尊矣。
)
[疏]“来盟者何”解云:即文十五年春“宋司马华孙来盟”;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是也。
但此经既有莅盟之文,故引来盟以对之。
注“不加”至“尊矣”解云:正以上经言莅者,见尊鲁为王之义。
今此来盟者,巳是就鲁之文,足见尊鲁矣,何劳言莅以见之乎?若其加莅,宜直云莅孙良夫盟也。
楚人伐郑。
四年,春,王正月。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
溃者何?下叛上也。
国曰溃,邑曰叛。
(不与诸侯溃之为文,重出蔡者,侵为加蔡举,溃为恶蔡录,义各异也。
月者,善义兵也。
溃例月,叛例时。
蔡溃,户内反,下及注同。
重,直用反。
恶蔡,乌路反,下“恶其专”并六年注同。
)
[疏]“溃者何”解云:侵者浅辞,溃者深辞,二者并书,故执不知问。
“国曰溃”解云: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溃”之属是也。
“邑曰叛”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