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首页
迁,故得言迁。

    ) [疏]注“宋逆诈邪”解云:谓宋人逆虑其不服,预诈而还之。

    “宿穷从宋求迁”解云:谓宿君服去矣。

     子沈子曰:“不通者,盖因而臣之也”(以宋称人也,宿不得通四方,宿君迁,宋因臣有之,不复以兵攻取,故从国辞称人也。

    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

    书者,宋当坐灭人,宿不能死社稷,当绝也。

    主书者,从宋也。

    不复,扶又反。

    ) [疏]注“故从国辞称人也”解云:端拱取宿,不烦兵武,人人皆欲,故以国辞称人矣。

    注“月者”至“绝也”解云:春秋之例,大国之迁例月,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小国时者,即昭九年春“许迁于夷”之属是也。

    今此宿是小国,宋人迁之而反书月,故云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也。

    其灭国书月,即下“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若然,案僖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邢是小国而书月者,彼注云“迁例大国月,重烦劳也;小国时。

    此小国月者,霸者所助城,故与大国同”是也。

    注“主书者,从宋也”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宋迁取王封,但因见宿君不死社稷之恶耳。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公败宋师于乘丘。

    其言次于郎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

    败不言乘丘。

    乘,绳证反。

    ) [疏]注“据齐”至“言次”解云:即哀十一年“春,齐国书帅帅伐我”是也。

    注“败言乘丘”解云:正以败言乘丘,反次在郎,于义似乖,故难之。

     伐也。

    (时伐鲁,故书次。

    郎,鲁地。

    )伐则其言次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

    )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

    (此道本所以当言伐意也。

    齐与伐而不与战,伐兵得成,故当言伐也。

    齐与,音预,下及注同。

    ) [疏]“齐与伐”至“言伐也”解云:若齐本与宋共伐,而但不与战,故有书其伐耳。

    我能败之,故言次也。

    (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

    二国才止次,未成于伐鲁,即能败宋师齐师罢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国君当,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于近邑,赖能速胜之,故云尔。

    所以内,且明臣子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折冲,之设反;下昌容反。

    ) [疏]注“折冲当远”解云:谓折服冲御之心当远也。

    注“至于近邑”解云:即桓十年传云“郎者何?吾近邑”是也。

    注“且明”至“其恶”孝经及襄十四年左氏传文也。

    言为臣子之法,宜行君父之义,顺君父之美,即此上注云“赖能速胜之”是也。

    若见君父之恶,当正而救之,即上注云“鲁微弱深见犯,至于近邑”是也。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荆者何?州名也。

    (州谓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

    莘,所巾反。

    雍,于用反。

    ) [疏]“荆者何”解云:欲言是国,由来未有;欲言非国,而败蔡师,故执不知问。

    注“州谓”至“梁雍”解云:案禹贡“冀州既载”郑注云“载之言事,事谓作徒设也。

    两河间曰冀州,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济河惟兖州”郑注云“兖州之界在此两河间”;“海岱惟青州”郑注云“今青州界自海至岱。

    东岳曰岱山”;“海岱及淮惟徐州”郑注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淮海惟杨州”郑注云“杨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也”;“荆及衡阳惟荆州”郑注云“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荆河惟豫州”郑注云“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华阳黑水惟梁州”郑注云“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黑水也”;“黑水西河惟雍州”、郑注云“雍州界至黑水而东至西河也”然则何氏此注九州之名及次第皆依禹贡之州界,不敢依职方与尔雅何者?正以禹贡为正典故也。

    案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李巡云“两河间其气性相近,故曰冀州。

    冀,近也”;“河南曰豫州”孙氏、郭氏皆云“自东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李巡曰“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

    豫,舒也”;“河西曰�州”李氏云“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曰�。

    �,壅塞也”;“汉南曰荆州”“其气惨刚,禀性强梁,故曰荆。

    荆,强也”;“江南曰杨州”李氏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杨,故曰杨州也”孙氏、郭氏曰“自江至南海也”;“济河间曰兖州”李氏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谨,故曰兖州。

    兖,信也”;“燕曰幽州”李氏云“燕其意气要,厥性亻票疾,故曰幽。

    幽,恶也”孙氏、郭氏曰“自易水至北狄也”;“齐曰营州”李氏曰“齐其气清舒,受性平均,故曰营。

    营,平也。

    今为青州”孙氏、郭氏曰“自岱东至海”;“济东曰徐州”;李氏曰“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

    徐,舒也”孙氏、郭氏曰“济东至海也”然则尔雅九州有幽、营,无梁、青,盖是殷制,故与禹贡不同。

    案今禹贡则有梁、青,无幽、营,盖是夏之法矣。

    其舜改九州而置十二者,则幽、并及营是。

    案周礼职方氏云:东南曰杨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然则周礼有青、幽、并也,若对尔雅,则长青、并,无徐、营;若对禹贡,则长幽、并,无徐、梁矣。

    但职方周法,何氏不取,故此注不依之耳。

     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皆取精详录也。

    ) [疏]“州不若国”解云:言荆不如言楚。

    “国不若氏”解云: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氏不若人”解云:言潞氏不如言楚人。

    “人不若名”解云:言楚人不如言介葛卢。

    “名不若字”解云:言介葛卢不如言邾娄仪父。

    注“皆取精详录也”解云:正以贵重为详录,轻贱为略之也。

    字不若子。

    (爵最尊,春秋假行事以见王法,圣人为文辞孙顺,善善恶恶,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夺爵称国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备七等,以进退之,若自记事者书人姓名,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已之有罪焉尔,犹此类也。

    见,贤遍反。

    孙,音逊。

    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

    传,有专反。

    ) [疏]“字不若子”解云:言邾娄仪父不如言楚子、吴子。

    注“春秋”至“王法”解云:即孔子曰“我欲�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是也。

    注“善善”至“其罪”解云:若其善善可正言其美,但以恶恶不可正言其罪,若正言其罪,则非孙顺之义,故此何氏偏以其罪言之。

    若其备文,宜云不可正言其善恶矣。

    注“因周”至“之科”解云:即隐元年注邾娄仪父云“称字所以得为褒者,仪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之属是也。

    注“故加州”至“姓名”解云:所以必备七等之法者,正以北斗七星主赏罚,示法。

    春秋者,赏罚之书,故则之。

    故说题辞曰“北斗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运斗枢曰“春秋设七等之文,以贬绝录行,应斗屈伸”是也。

    注“主人”至“焉尔”解云:定元年传文,彼注云“此假设而言之,主人谓定、哀也。

    习其经而读之,问其传解诂,则未知已之有罪于是”是也。

     蔡侯献舞何以名?(据获晋侯不名。

    ) [疏]注“据获晋侯不名”解云: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

    绝。

    曷为绝之?(据晋侯不名绝。

    ) [疏]“绝”解云:礼,诸侯不生名,则书名者绝之,不以为诸侯也。

    获也。

    (获,得也。

    战而为敌所得。

    献舞不言获,故名以起之。

    ) 曷为不言其获?(据晋侯言获也。

    )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与凡伯同义。

    夷狄谓楚。

    不言楚言荆者,楚而近中国,卒暴责之,则恐为害深,故进之以渐,从此七等之极治也。

    近,附近之近。

    卒,七忽反。

    ) [疏]“不与”至“中国也”解云:秦亦夷狄而得获晋侯者,非真故也。

    是以爵得称伯,居旧土耳。

    注“与凡伯同义”解云:即隐七年注云“中国者,礼义之国也。

    执者,治文也。

    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然则此亦获者治文,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获,正之,所以降夷狄,尊中国为顺辞,矣故云与凡伯同义。

    然则彼已有传,此复发之者,彼是天子大夫,此则诸侯,嫌其异,故同之。

    注“夷狄”至“极始也”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楚属荆州,吴属杨州,所以抑楚言荆,不抑吴言杨者,正以楚近中国。

    恐为中国之害,故欲进之以渐,先从卑称进之,若先得贵名而后退之,则恐害于诸夏故也。

    运斗枢曰“抑楚言荆,不使夷狄主中国”者,义亦通于此。

    戴氏云“荆楚一物,义能相发。

    吴杨异训,故不得州名也”者,与何氏异。

    �梁传曰:“荆者,楚也。

    何为谓之荆?狄之也。

    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

    ”与此异,不得合也。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何以不言出?(据卫侯出奔也。

    谭,徒南反。

    ) [疏]注“据卫侯出奔也”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卫侯出奔楚”襄十四年“卫侯ぅ出奔齐”之属是也。

    注者欲据二人,故不道所奔国也。

     国已灭矣,无所出也。

    (别于有国出奔者,孔子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月者,恶不死位也。

    别,彼列反。

    恶,乌路反。

    )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晋阝。

    (晋阝,子斯反。

    ) 秋,宋大水。

    何以书?记灾也。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据氵郭移不书。

    氵郭,火虢反,又音郭。

    ) [疏]注“据郭移不书”解云:即襄十九年“取邾娄田自氵郭水”传云“其言自氵郭水何?以氵郭为竟也。

    何言乎以氵郭为竟?氵郭移也”注云“鲁本与邾娄以氵郭为竟,氵郭移入邾娄界,鲁随而有之”者是也。

     及我也。

    (时鲁亦有水灾,书鲁则宋灾不见,两举则烦文不省,故诡例书外以见内也。

    先是二国比兴兵相败,百姓同怨而俱灾,故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甚可畏之。

    不见,贤遍反,下同。

    省,所景反。

    应,应对之应。

    ) [疏]注“时鲁”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