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首页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不遇”不得意明矣,故云犹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辞”解云:隐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注云“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然则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皆是也。

    今此亦书纳而不月者,子纠次正宜立,非篡故也。

    非篡而言纳者,纳者入辞。

    子纠不得国,鲁公之由,是以书伐纳,见其伐而不能纳,以刺鲁侯矣。

     齐小白入于齐。

    曷为以国氏?(据宋公子地自陈入于萧,氏公子也。

    ) [疏]注“据宋”至“子也”解云: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区、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是也。

     当国也。

    (当国,故先氏国也。

    不月者,移恶于鲁也。

    ) [疏]注“不月”至“鲁也”解云:正以大国篡例月,故言此矣。

    而言移恶于鲁者,正以小白成篡,实由鲁人不早送子纠故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疏]“其言入何”解云:据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不言入。

    今言入,故难之。

    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解云:隐三年传曰“过时而日,隐之也”彼注云“隐,痛也。

    痛贤君不得以时葬”则襄公去年十一月见杀,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书日葬之,明是痛贤君不得以时葬故也。

    而注不言之者,从可知省文也。

    其襄公之贤,见于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据郎之战。

    注“据郎之战”解云: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此偏战也。

    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然则彼文师有成解,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 伐败也。

    (自夸大其伐而取败。

    自夸,苦瓜反,本又作“夸”下同。

    )曷为伐败?(据内不言败绩,曷为自夸大其伐而取败?)复雠也。

    (复雠以死败为荣,故录之。

    高齐襄,贤仇牧是也。

    ) [疏]注“高齐襄”解云:即上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传云“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

    何贤乎襄公?复雠也”“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者,是高齐侯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事矣。

    注“贤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传云“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仇牧?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

    其不畏强御奈何”云云“万怒,搏闵公,绝其ㄕ。

    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扌杀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

    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是贤仇牧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义。

     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据纳子纠公犹自行,即大夫当有名氏。

    ) [疏]注“即大夫当有名氏”解云:公羊之义,以大夫得见名氏,谓士为微,故言此。

     公也。

    (如上据知为公。

    )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

    曷为不与公复雠?(据讳与雠狩。

    ) [疏]注“据讳与雠狩”解云:即上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传云“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

    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然则公与雠人狩,则以为不书而讳之。

    今乃复雠于齐,宜以为善,而反不与,故难之。

     复雠者,在下也。

    (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于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

    书败者,起�义。

    战不致者,有败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 [疏]注“书败者,起�义”解云:春秋之例,内不言战,言战乃败。

    今乃经上文云“战于乾时”即内败明矣。

    而又言“我师败绩”者,起�以败为荣故也。

    注“战不”至“知例”解云:六年“不得意致伐”之下,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亦不得意,合致伐,而不致伐者,既有我师败绩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其言取之何?(据楚人杀陈夏徵舒不言取,执齐庆封杀之言执也。

    夏,户雅反。

    ) [疏]注“据楚”至“言取”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是也。

    注“执齐”至“执也”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以下“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是也。

     内辞也。

    胁我,使我杀之也。

    (以下浚洙,知其胁也。

    以称人共国辞,知使鲁杀之。

    时小白得国,与鲍叔牙图国政,故鲍叔荐管仲、召忽曰:“使彼国得贤,己国之患也。

    ”乃胁鲁使杀子纠,求管仲、召忽。

    鲁惶恐,杀子纠,归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讳,使若齐自取杀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

    恐,丘勇反。

    ) [疏]注“以称”至“杀之”解云:谓不言齐鲍叔取子纠杀之,而言齐人,则知一人之号,二国共有。

    一人之号既二国共有,则知齐、鲁皆有杀子纠之恶明矣,是以注者约之。

    注“时小白”至“取杀之”解云:皆世家及齐语之事。

     其称子纠何?(据不立也。

    ) [疏]注“据不立也”解云: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然则子纠者,嗣君之称,今竟不立,得言子纠,故难之。

     贵也。

    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

    (故以君薨称子某言之者,著其宜为君,明鲁为齐杀之,皆当坐弑君,因解上纳言纠,皆不为篡,所以理嫌疑也。

    月者,从未逾年君例。

    主书者,从齐取也。

    当坐,才卧反,后“当坐”之类皆放此。

    )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解云:取三十二年传文。

    注“明鲁”至“弑君”解云:鲁所以当坐弑君,即�梁传云“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解云:此经若不言子纠,上纳言纠,有当国之嫌,后人疑其篡矣。

    今作嗣君之称,则知上经单言纠,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从未逾年君例”解云:隐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注云“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然则弑成君者,例皆书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犭皋”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之属是也。

    今此子纠见弑而书月,故知从未逾年君例。

    若然,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传云“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弑未逾年君之号也”所以不月者,彼注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

    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

    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

    乡来所述,皆是外诸侯之例,若其内例,则异于此,是以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义。

    云云之说,已写于上。

    注“主书者,从齐取也”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齐,但因见鲁之恶耳。

     冬,浚洙。

    洙者何?水也。

    (以言浚也。

    浚,思俊反,深也。

    洙,音珠,水名。

    ) [疏]“洙者何”解云:欲言城邑,而无营筑之文;欲言小水,更无比例,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浚也”解云:正以与尚书“浚畎氵会”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

    曷为深之?(据本非人功所为。

    ) [疏]“浚之者何”解云:正以洙是旧水,今始言浚,故执不知问。

    注“据本非人功所为”解云:正言畎氵会之属,是人功为之故也。

     畏齐也。

    (洙在鲁北,齐所由来。

    )曷为畏齐也。

    (据伐败也。

    ) [疏]注“据伐败也”解云:即上传云“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注云“自夸大其伐而取败”是也。

     辞杀子纠也。

    (时鲁新见胁,畏齐,浚之,微弱耻甚,故讳使若辞不肯杀子纠也,齐自取杀之,畏齐怒,为备,亦所以起上胁也。

    ) [疏]注“亦所以起上胁也”解云:言今此畏齐者,由前被胁而杀子纠,因兹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勺,时灼反。

    ) 二月,公侵宋。

    曷为或言侵,或言伐?�角者曰侵,(�角,粗也。

    将兵至竟,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角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 [疏]“曷为或言侵,或言伐”解云: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之属是。

    注“以过侵责之”解云:以其犯过而侵责之。

     精者曰伐,(精,犹精密也。

    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 [疏]注“侵责”至“益深”解云:推,犹举也。

    言浅侵不服,则更举兵深入其竟,而伐击之,益深于前。

     战不言伐,(举战为重,黎战是也。

    合兵血刃曰战。

    )围不言战,(举围为重,楚子围郑是也。

    以兵守城曰围。

    )入不言围,(举入为重,晋侯入曹执曹伯是也。

    得而不居曰入。

    )灭不言入,(举灭为重,齐灭莱是也。

    取其国曰灭。

    )书其重者也。

    (明当以重者罪之,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

    月者,属北败齐之兵,南侵宋,南北有难,复连祸于大国,故危之。

    数,所主反。

    属,音烛。

    ) [疏]注“月者”至“危之”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上九年“夏,公伐齐”之属是也。

    今书月,故如此解。

    是以�梁传曰“侵例时,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于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恶之,故谨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迁宿。

    迁之者何?不通也。

    (以其不道所迁之地。

    ) [疏]“迁之者何”解云:欲言其迁,不言于某;欲言不迁,经书迁宿,故执不知问。

    注“以其不道所迁之地”解云: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实迁矣。

     以地还之也。

    (还,绕也。

    解上不通也。

    不通反为迁者,宋本欲迁宿君取其国,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诈邪?先绕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穷,从宋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