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6章

首页
之急躁、粗糙、不靠谱,完全违背官场四平八稳一切求妥的作风;可是吧,在真正的工业发展中,大量的技术就是靠这种急躁粗糙、近乎疯狂的做派发展出来的——管他三七二十一,搞懂了原理就直接上马;炉子没炸就做先锋,炉子炸了就做先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正常的工业发展下,这种躁急操切的态度当然是要不得的;但在混沌初辟、一切草创,工业的萌芽尚且岌岌可危之时,这种敢想敢做的态度就非常之可贵了……说实话,也就是这个对象实在不太合适,否则上林苑都应该着重褒奖作坊主们的开创精神,呼吁天下一起向他们学习才是。

     刘老登慢慢,慢慢叹了口气: “其实我也想过。

    ”他低声道:“我这一任也就罢了,到了据儿手上的时候,肯定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按着原样继续管理了。

    ” 西汉前期的制度,到了武帝手上已经被开发得至矣尽矣,无以加矣,所有潜力都被挖掘殆尽,再没有留下半点挥洒的余地;于是乎盛极而衰,日中则昃,武帝时可以乾纲独断,一人了结的事情,到了昭宣时就不能不君臣共和,与贤良文学们商量着办;到了元帝、成帝时代么,那就连皇帝自己的话,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够办成了。

     这种由盛及衰的变故,往玄学里说是五德更始、气数使然,往科学里说,那就是利益集团已经固化,旧有体系难以更张——支撑西汉体制的三根柱子,外戚功侯儒生大臣,前两根都在武皇帝竭泽而渔的透支下耗干了一切潜力,成了榨干汁水的烂橙子;此消彼长兴衰注定,朝廷当然只有渐渐依赖尚且还能独美的儒生。

     这种力量的兴衰几乎是无可抗拒的,个人的努力不过是浩大潮流中一点不起眼的浪花而已;就算武帝现在安心收手爱护那一点仅存的制衡力量,外戚和功侯对儒生的压制也不过只能维持一两代人——卫青肯定能压住,霍去病当然也能压住,霍光能不能压住就已经两说了;霍光之后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上没人说话不响,刘据不也只能按老路继续走么? 某种意义上,也正是考虑到如此危险的前景,皇帝才会同意扩散技术、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就会应运而生;新的力量一旦诞生,自然会与旧的力量相对抗;于是天子便可以在新旧之间左右横跳,借助平衡来扩张自己的力量,执行自己的意愿。

    就如武帝先前走过的路一样。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老登能为储君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了。

     不过,设想归设想,如今新生的利益集团扩张如此之迅速,仍然令人有惴惴不安之感——扩张得太快、太强劲了,扩张的力量太大了,而且吧,到现在为止,老登还根本不了解这些新生力量呢。

     就算双方要合作,那合作之前总也得先私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