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计稳稳停在零下十八度时,工棚里爆发出欢呼。
陈志远把第一筐试验品——老孙头送来的带鱼——放进库房,七天后取出时,鱼眼依然清亮,鳃色鲜红。
"神了!"老孙头捧着鱼像捧着金元宝,"陈厂长,这鱼送我老伴看看行不?她不信现在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
冷链建设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天早晨,陈志远刚到办公室,就听说有"外国专家"来访。
来人是个身材魁梧的苏联人,自称是"渔业考察团"的技术顾问伊万诺夫。
"你们,这个,很好。
"伊万诺夫用生硬的中文说,指着冷库,"但是,太贵。
"他比划着,"中国农村,应该用这个。
"说着从公文包里取出几张照片。
照片上是西伯利亚渔民用棉被包裹鱼获,夹层塞满冰块的土办法。
伊万诺夫解释道:"高科技+土办法,最经济。
"
陈志远茅塞顿开。
当晚的策划会上,他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发高端制冷设备,另一方面推广改良版的"棉被冷链"——用志远食品厂的特制保温棉被,配合定点设立的加冰站。
"每个环节温度可控,成本只有纯机械冷链的三分之一。
"陈志远在黑板上写下一串数字,"关键是布点,从渔港到省城,每五十公里一个加冰站。
"
"赵家会让我们顺利建站?"张建军问。
陈志远笑了:"记得咱们收购的那些倒闭供销社吗?"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棉被冷链"带鱼运抵省城时,引起了小小轰动。
菜市场里,老孙头亲自操刀卖鱼,嗓子都喊哑了:"渤海湾带鱼,跟刚捞上来一样鲜!"家庭主妇们排起长队,有人甚至捏着鱼鳃闻了又闻,不敢相信这季节还能有这么新鲜的海货。
躲在人群中的陈志远注意到,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买了条鱼就匆匆离开。
他悄悄跟上,看见那人钻进一辆黑色伏尔加——车牌是赵建国公司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果然,第二天就出了事。
五个加冰站同时被举报"违规用地",被迫暂停运营。
更糟的是,张建军订购的二十台冷藏车底盘,供应商突然"无货可供"。
"是赵建国的小舅子搞的鬼。
"周雅把调查结果拍在桌上,"他控制了全省冷藏车配件供应。
"
陈志远不怒反笑:"好啊,正愁没理由自己研发呢。
"
他当即拍板两件事:一是收购县农机厂,转产特种车辆;二是派马占山去大连,联系远洋渔业的退役冷藏船工程师。
最困难的还是冷藏车。
没有现成的底盘,张建军带人把三台报废的解放卡车大卸八块,重新焊接加固。
制冷机组更是从零开始——伊万诺夫偷偷提供的苏联图纸帮了大忙,但很多零件国内根本买不到。
"这个轴承必须用特种钢。
"张建军指着图纸上一处关键部位,"国内只有赵家控制的钢厂能生产。
"
陈志远沉思片刻,突然问:"摩托车厂的德国老机床能不能加工?"
"理论上可以,但......"
"没有但是。
"陈志远脱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