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三成;王小军跑运输,拿两成;其余归集体。
"
"集体?"周雅挑眉,"具体是谁?"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员福利。
"陈志远滴水不漏,"上个月刚给村里小学捐了二十套课桌椅。
"
这倒是实话。
虽然所谓"捐赠"是为了换取更多介绍信,但确实改善了学校条件。
周雅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突然转向排队的人群:"老乡,这搪瓷缸供销社卖多少钱?"
"一块二!"老大爷嗓门洪亮,"这儿只要八毛,还带洋码字!"
周雅又随机问了几个人,问题越来越深入: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为什么不去供销社买?对代销点有什么意见?陈志远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这种随机访谈最能暴露问题。
正午的阳光把地面烤得发烫。
周雅终于结束采访,衬衫后背已经湿透。
陈志远递上井水镇过的毛巾,她接过时突然问:"你真是知青?"
"下乡六年了。
"
"不像。
"周雅拧开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普通知青说不出'渠道价值'这种词。
"
陈志远后背一凉。
他确信从未在周雅面前提过这个词!除非...她看过王建军的检举材料?这意味着她与县里某些人有联系...
"《政治经济学》里看的。
"他勉强笑道,"马克思讲商业资本那段。
"
周雅不置可否,合上笔记本:"稿子下周见报。
"顿了顿,"可能会有些...争议。
"
陈志远刚想追问,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
王建军骑着挎斗摩托扬尘而来,车还没停稳就跳下来:"周记者!县里派我来接您!"
周雅眼中闪过一丝厌烦:"不必了,我坐公社的车回去。
"
"赵副局长特意安排..."
"替我谢谢赵叔叔。
"周雅打断他,转向陈志远,"陈主任,能借一步说话吗?"
两人走到溪边柳树下。
周雅确认四周无人后,突然压低声音:"赵建国在查你。
国库券的事。
"她递过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有情况随时联系。
"
陈志远接过纸条,上面除了号码还写着个"周"字,和名片背面一样。
他刚要道谢,周雅又说:"你那个小会计,看你的眼神不一般。
"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这在报道里会是个好角度——知识青年带领农村姑娘搞活经济。
"
摩托声远去后,陈志远仍站在柳树下。
周雅临走时的话回荡在耳边:"...赵建国最近在省里活动频繁,可能要调任商业厅..."这个情报比今天的采访重要百倍!如果赵建国上位,第一个要掐死的恐怕就是...
"陈志远!"苏晓梅的喊声打断思绪。
少女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挥舞着账本,"今天的营业额...一百八十三块七毛!"
阳光下,苏晓梅的笑容灿烂得不含一丝杂质。
陈志远突然想起周雅那句"眼神不一般",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
前世林美玲从未用这种眼神看过他——哪怕是在婚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