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 改革深入,万民拥戴

首页
方宝剑,以雷霆之势,先清吏治,再均田地。

     同时,一种被称为“新式龙骨水车”和“改良曲辕犁”的农具,也由官府半卖半送地推广到田间地头。

     起初,当地的百姓也是将信将疑。

    他们用惯了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对这些“新玩意儿”抱着天然的警惕。

     直到第一个敢于尝试的村庄,在官府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新式水车轻而易举地将河水引入了旱田,用改良犁节省了一半的力气,多开垦出两成的荒地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俺的娘嘞!这玩意儿,比牛还好使!”一个壮硕的山东汉子,看着哗哗流淌的渠水,激动得满脸通红。

     怀疑,在亲眼所见的实效面前,迅速消融。

    取而代之的,是近乎狂热的追捧与信赖。

     一时间,整个大明朝的田野上,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曾经死气沉沉的村庄,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

    百姓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干劲。

     --- 改革的成效,很快便通过最直观的数据,汇总到了朱雄英的案头。

     -粮食产量:得益于土地重新分配激发的积极性,以及新农具、新技术的推广,洪武十七年的夏粮,江南地区预计增产三成以上,山东、河南等地增产也超过两成。

     -国家税收:以往被士绅地主隐匿、逃避的巨额田赋,如今随着鱼鳞图册的重新核定,尽数归于国库。

    仅江南一地,预计秋后入库的税粮,就将比往年翻上一番! -民生改善:失地流民大量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开始有余钱购买盐、布等生活必需品,一些市镇的集市,也变得空前繁荣。

     改革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改革后,是仓廪日渐实,百姓始安居。

     这鲜明的对比,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

     然而,朱雄英并不满足于这些冰冷的数字。

    他想亲眼去看一看,亲耳去听一听,这场由他亲手推动的变革,到底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袍,只带了化名“铁牛”的蓝玉之子蓝春,悄悄地离开了南京城。

     他一路南下,深入田间地头。

     在曾经的王家庄,他遇到了正在田里伺候禾苗的陈老汉。

     “老丈,看这苗势,今年的收成错不了啊。

    ”朱雄英笑着搭话。

     陈老汉直起腰,擦了把汗,看到这个气质不凡的年轻人,咧嘴笑道:“可不是嘛!托太孙殿下的福,这地啊,现在是咱们自己的了!伺候自家的地,那劲头能一样吗?以前是给地主干,干多干少一个样。

    现在,多种出一粒米,那都是咱自家的!” 他指着不远处一座新盖的茅草屋,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后生,你看,那是俺家的新屋。

    等秋收了,俺就给娃儿娶个媳-妇,这日子,有盼头了!” 朱雄英看着他眼中那朴素而真挚的光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运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他走进一家茶馆。

    邻桌的几个商人正在高谈阔论。

     “以前总觉得新政是折腾,现在看来,太孙殿下真是高明啊!”一个绸缎商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