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格格不入。
秦始皇下令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李斯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创造出了更为简便易写的隶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各地的官府开始强制要求百姓学习隶书,无论是文书记录还是民间的契约等,都要用隶书来书写。
一开始,不少百姓觉得学习新文字困难重重,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习惯了以往的文字写法,根本不愿改变。
但朝廷派下来的官吏们耐心地教导,对于那些积极学习的百姓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慢慢地,隶书在全国普及开来,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政令的传达也不会因为文字的差异而出现误解了。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的思想为主导,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朝廷制定了严苛的律法,对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惩处规定。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引起了一些儒生的不满。
他们认为应当以儒家的仁政、礼治来治理国家,对秦始皇的做法多有批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一次,在咸阳的一场宴会上,一些儒生借着酒劲,公然指责朝廷的律法过于严苛,还说秦始皇不尊古礼,是个暴君。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秦始皇的耳中,秦始皇大怒,下令将这些儒生抓了起来。
丞相李斯趁机进言,说这些儒生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若不加以制止,会影响大秦的稳定,建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之举。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及一些实用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外,其他各国的史书以及民间私藏的儒家经典等书籍一律焚毁,同时将那些非议朝廷、蛊惑人心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杀于咸阳。
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时间内压制了反对的声音,让法家思想更加稳固地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怨恨,为大秦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第六章:经济制度的变革
为了让大秦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全新的政治制度相匹配,秦始皇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便是统一度量衡。
以往六国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在贸易往来中常常造成混乱,比如同样是一斗粮食,在秦国和赵国的实际容量就不一样,这让商人们苦不堪言,也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秦始皇下令将秦国的度量衡标准推广到全国,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各地郡县,让官员们监督百姓使用。
无论是市场上的买卖交易,还是官府征收赋税等,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
在货币方面,秦朝废除了原六国的货币,统一铸造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
半两钱造型美观,外圆内方,便于携带和计数。
朝廷在各地设立了铸币厂,严格把控货币的铸造质量,同时打击那些私自铸造货币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了统一的货币,商业贸易变得更加繁荣,各地的物资开始频繁流通,咸阳的繁华集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