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首页
意义是重大的。

    ”① (三)实现红二、红六军团胜利会师,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进入贵州,意与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红三军取得联系。

    在石阡甘溪突与湘、桂、黔敌军遭遇,部队被截成三段,各部虽然分别冲出重围,但处境相当困难。

    在这种严峻情况下,继续寻找黔东苏区,成为红六军团各部的重要目标和迫切期望。

    贺龙、关向应亲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黔东苏区各族人民积极筹备粮草迎接红六军团的到来,终于实现了两军于印江木黄的胜利会师,使红六军团终于得到一个落脚点。

    如果没有黔东特区这块革命根据地,如果没有红三军的主动接应,红六军团的处境是不可想象的。

    贺龙在其回忆录中谈到“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时说:“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那时六军团被敌人切成了三段,会师后连做饭吃的家俱都没有了,马也都丢光了,很狼狈。

    我给他们营以上干部都配上了马,发了七八挺轻机枪。

    ”②会师后,两军形成了一个战略突击单位,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相机发动了湘西攻势,牵制了敌军很大一部分兵力,从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向贵州前进,使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红二、六军团的胜利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四)黔东的革命实践和持续斗争,为新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曾提出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由于种种原因条件不具备,未能付诸实施。

    经历若干挫折后,分局枫香溪会议作出开辟黔东苏区的重大决策,并成功地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有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在木黄实现胜利会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后,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离开黔东革命根据地东征,新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将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黔东革命根据地不仅是红军主力开辟湘鄂川黔新苏区的战略支撑,而且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时所形成的丰富实践经验,也为后来新根据地的迅速开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共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在根据地坚持斗争,黔东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更是直接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五)在云贵地区首举苏维埃红旗,锻炼了黔东人民,播撒了革命火种 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黔东各族人民为建设根据地和保卫红色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红军主力撤离黔东挺进湘西后,黔东军民为反抗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作出了重大牺牲。

    这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源于党和红军的影响,它深深地扎根于黔东人民心中。

    后来,当红二、六军团长征再次踏入这块红色土地时,很快就掀起新的革命风暴,使黔东革命根据地范围进一步拓展。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敢于斗争,勇于革命的地方干部。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黔东各族人民在党的南方局和贵州省工委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和游击武装,发扬当年红军开辟根据地的革命精神,继承根据地的光荣革命传统,为民族独立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继续革命,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不懈斗争。

    为黔东的解放,为当家做主人,黔东各族儿女谱写了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 一、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期间,严格执行纪律,密切军民关系、惩治贪污蜕化行为,保持革命队伍纯洁、巩固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与黔东人民同甘共苦,促进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 红军在黔东宣传革命理论,革命真理在黔东一经传播,就坚定了黔东人民的革命信念。

    波澜壮阔的“神兵”斗争走上了革命道路,“神兵”转变成革命战士。

    傅怀忠受贺龙的重托,转运盐巴和药材到苏区,途中落入敌手,至死不屈,被誉为“特别交通员”。

    红军女游击队员贺咏珍与敌周旋中,在森林里吃树皮草根,坚持战斗半个月。

    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毁房逐民,滥杀无辜,企图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根据地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

    沿河水田坝乡苏维埃代表孔朝廷被敌抓去吊打,坚贞不屈,在遗书中教育其子“要与土豪彻底斗争下去……红军坚决不投敌人的降,等红军回来,你一定要替我伸冤报仇。

    ”革命正气凛然。

     (二)群众纪律严明,军民关系密切 红军是创建根据地的主力军,群众纪律是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军民关系的基础。

    红三军在黔东的各次战斗中,从不毁坏民房,误伤群众,特别强调:烦劳群众的事情给以酬金,部队驻军不要民众办招待,市场交易中公平买卖,按时价付款。

    群众耳闻目睹,感受到红军是打富济贫的队伍,自觉地摆脱反动宣传的影响,陆续返回居住地,参加革命活动。

    红军和苏维埃干部积极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关心特别困难群众的生活,赠送衣被和其他日用品,平时款待卖柴卖菜的群众,而群众也愿意把黄瓜、四季豆等蔬菜挑到红军驻地进行交易。

    看到伤病员的痛苦,老百姓送来草药、药方。

    干群关系融洽,军民鱼水情深。

    为配合红军作战,印江县第一区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尚质,年已六十多岁,仍率领数十名群众组成担架队,亲临战场运送伤员,充分体现了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

     (三)巩固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 黔东历史上,苗族人民深受“赶苗夺业”迫害,而“毕兹卡”(土家人)也被赶入山林,数十万少数民族人民受到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把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政府的一个根本工作方针,在《关于苗族问题决议》里就明确指出要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