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首页
苗族问题决议》,提出联合苗族,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土司等剥削阶级的压迫,帮助苗族组建游击队,成立乡苏维埃,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并为各族人民所拥护。

    在党的正确引导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许多苗族、土家族等各族青年积极参加红军,献身革命,为黔东革命根据地建设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民族工作的开展,消除了长期以来封建反动统治造成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在黔东这个多民族聚居、杂居区建立起一种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根据地范围内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氛围。

     (六)武装建设的开展和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成为根据地迅速扩大和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地建立了以红军为主体,地方游击队、保卫队为补充的革命武装力量,这些革命武装力量在黔东人民的配合下,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国民党川、湘、黔三省军阀计10多个团兵力的联合“围剿”下,红三军领导机关在认真分析敌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保卫黔东苏区争取击破王家烈的进攻的紧急任务》的指示,各区、乡苏维埃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了《关于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决议》,在反“围剿”中采取“避实就虚”、“分进合击”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取得了反“围剿”战争的重大胜利,保卫了苏维埃革命政权和黔东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胜利成果。

     (七)统筹兼顾,服务战争,服务群众,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是根据地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黔东革命根据地重视发展工业、交通、邮电等事业,加强商业贸易和财政金融,发展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

    在苏区具体工作中,提高工人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武装保护交通,保护当地邮局和邮差的安全、保证邮件畅通;保护合法的商业贸易,成立消费合作和粮食合作社,保障根据地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废除旧的苛捐杂税,建立了崭新的累进税制度,减轻人民的负担;创办苏维埃小学,使苏维埃公民享受文化教育的平等权利;组建红军医院,还义务为根据地群众治病,根据地人民第一次享受了公益医疗卫生保障。

    各项事业建设有声有色,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方式取得的。

    在全国数十个革命根据地中,除部分着名的地域较广的根据地外,大部分是一些小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云贵地区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规模虽然不大,存在时间也不太长,但在中国革命的一个关键时期却发挥了重大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革命之火,点燃了云贵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革命烈火,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坚持农村“工农武装割据”正确道路,保存和发展了革命有生力量 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转战于湘鄂川边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

    ”①由于部队电台丢失,基本上与中央失去了联系,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的重大问题及重大军事行动,无法及时向中共中央报告,党中央的指示也难以迅速到达并加以贯彻落实;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连续四次的“肃反”扩大化,使党和红军的干部遭受重大损失。

    甚至发展到解散党、团组织,撤消政治机关的严重程度,广大党员和红军干部长期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中,革命事业遭受重创。

    为彻底摆脱这一困境,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作出开辟新苏区的决定,将党和红军的工作重心切实转入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上来,按照“工农武装割据”的要求,开展黔东苏维埃革命运动。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党和红军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党的工作、群众工作、地方工作等有了根本转变。

    根据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既保存和发展了湘鄂西以来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也开创了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红军有了这块不算大的根据地,在战略上、精神上有了依托,得以争取某种程度的主动。

    同时由于红军工作的恢复和加强,就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四川、湖北、贵州广大地区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

    ”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为红军创造了休整和发展的条件,促进了人民军队建设,提高了红军的军政素质 红三军自退出洪湖苏区以后,由于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长期处于流动和游击状态,连续奔波作战得不到休整,特别是伤病员无法安置,部队减员得不到补充,给养非常困难,常常缺吃少穿,濒临绝境。

    在黔东开辟了根据地,红三军才有了一个立足之地,才能够得到休整。

    红军在黔东期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黔东人民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积极支持红军队伍建设,将自己的优秀儿女送去当红军,仅几个月的时间,红军在黔东地区就吸收4000余名新战士,队伍壮大改变了初到黔东时那种“枪多人少”的现象。

    红三军在黔东期间重视军队干部建设,开办红军干部培训班,一批批红军干部通过培训和锻炼,被提拔到党、政、军各领导岗位,担负起指挥部队战斗、保卫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等重任。

    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以开办红军学校,举办流动训练班和办《红星报》等形式,提高红军指战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从而达到提高部队整体素质的目的。

    红军与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对敌,部队的战斗力、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都得到很大提高。

    “肃反”扩大化的停止,部队党、团组织的恢复,政治机构的重建等等,这些都是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后的重大转变。

    历史证明,“黔东苏区的建立,对红三军来说是万分必要的。

    ……它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