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拓展

首页
保靖、慈利等县广大地区,从而,不仅实现了占领永、保、龙、桑的战略计划,击溃了敌军15个团,消灭了4、5个团的有生力量,而且打乱了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部署,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地区的行动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党中央电示,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在大庸县永定镇成立,任弼时为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等为委员。

    又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军区,贺龙兼司令员,任弼时兼政委。

    两军团由贺、任统一指挥。

    同时还成立了临时政权机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

    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了《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

    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后,领导湘鄂川黔边各族人民,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从而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任弼时在1935年1月6日的报告中指出:“在红军胜利影响和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慈利的工农群众都踊跃起来革命,到处撑起红旗、组织游击队,普遍建立了工农的临时政权。

    现在从洗车河到溪口有四百多里,从桑植以北到永顺石堤溪以南有二百四十里,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了。

    ”“这一区域有四、五十万人口”,“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上具有极大意义。

    ”①至此,以大(庸)、永(顺)、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中共黔东特委成立和黔东独立师重新组建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在实施东进湘西战略计划的同时,两军团领导人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实现两军团的会师起了重要作用;要发展、扩大根据地的范围,在湘鄂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仍然是基础。

    它有梵净山这个适合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根据地干部和战斗考验的地方武装,是红二、六军团东进的战略后方。

    因此,在红军主力离开后,黔东特区仍应“加强苏区党和武装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原有苏区”。

    ②为此决定: 首先,建立中共黔东特区委员会,负责领导黔东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对敌斗争。

    成员由红军干部及印江、沿河、松桃等县地方干部组成,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段苏权任特委书记。

    第二,组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会同各区、乡游击队,坚持黔东斗争。

    红六军团第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担任独立师师长,段苏权兼任政委。

    新成立的黔东独立师辖3个团:第一团以原黔东独立团为主体,团长秦贞全;第二团由原德江独立团组成,团长潘××;第三团由原川黔边独立团改编,团长马吉山。

    独立师总人数700余人,其中地方独立团500多人,红六军团留下的伤病员200多人。

    武器有重机枪16挺,轻机枪2挺,步枪300余支。

     此时,四川军阀刘湘为阻止红军入川,派第五师达凤岗旅和田冠五所率的独立旅驻守川黔边境;割据湘西的军阀陈渠珍派周燮卿旅向南腰界急进。

    当红二、六军团向湘西挺进时,达凤岗部已进至沿河晓景一带,周燮卿部抵达川黔边境南腰界、晓景一带。

    黔敌傅衡中旅及达凤岗部已向沿河城方向开动。

    王家烈声称要把红军“追出黔境百里以外,与川、湘友军围剿。

    ”①并率特务团到达思南,任命刘民杰为前敌总指挥,兵分两路:一路由第二旅旅长李成章率第二团(团长戴玉堂)、第三团(团长周相魁)、第十团(团长宋华轩)进至松桃红石板一线;另一路由前敌指挥王天锡率第五团(团长李维亚)、第六团(团长刘鹤鸣)、第九团(团长罗习斌)进至印江天堂至松桃火烧桥一线,以第十三团(团长袁锦文)驻印江刀坝。

    面对于己十余倍敌军兵力围攻的态势,黔东特委和重组的黔东独立师,把巩固、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作为实施红二、六军团东进战略计划的组成部分,把如何牵制敌人,策应军团主力东进作为最紧迫的战斗任务。

    独立师成立后,当即从南腰界出发,大张旗鼓地挥师向西南方向前进,吸引敌军,掩护红军主力向湘西进军。

     二、以梵净山为依托的游击保卫战 (一)根据地中心区域的坚守战 在红三军开辟黔东特区之前,国民党湘、鄂、川、黔当局在重庆成立了“剿共联防指挥部”,将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划为重点“剿共”、“防共”区。

    各省建立了团防机构,四川成立了民防总指挥部。

    刘湘还“价拨”了1万多支枪械给酉、秀、黔、彭四县,仅酉阳一县就有8千人枪。

    贵州则成立了全省保卫团,各县、区成立团防指挥部。

    湘、鄂两省亦建立了相应的民团组织。

    敌人施行所谓“军团合一”(即军队与民团合一)。

    “剿共联防指挥部”由刘湘任总指挥,贵州的保卫团由王家烈兼理。

    各地民团的头子多为反动军队中的大小头目。

    如铜仁、松桃、江口、省溪(即万山)民团指挥杨德村,原是黔军第一师的参谋长;思南、石阡、印江、沿河民团指挥周世勋曾是黔军旅参谋长。

    许多又是土匪头子,如青溪县的保卫团队长蒋云青、彭德胜就是当地着名的匪首。

    “军团合一”实质上就是兵匪合一。

    在独立师回到黔东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时,这伙熟悉情况和地形的民团积极配合正规部队围攻独立师。

    这样一来,包围红军的敌军:北面,川敌达凤岗部2个团于晓景一线,湘敌周燮卿部控制南腰界至晓景一带;西面,黔敌第三师第到黔东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时,这伙熟悉情况和地形的民团积极配合正规部队围攻独立师。

    这样一来,包围红军的敌军:北面,川敌达凤岗部2个团于晓景一线,湘敌周燮卿部控制南腰界至晓景一带;西面,黔敌第三师第四旅杨畅时部控制从沿河至土地坳各要地;东面,川敌田冠五旅及秀山杨卓之民团在龙潭、清溪一带,以及松桃的李成章、王天锡两部6个团和驻刀坝的第十三团共7个团;南面,黔敌姜兴尧1个团驻德江张家湾一带。

    敌人四面围攻,紧缩包围,妄图压迫留守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于狭小地域消灭之。

     自红三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后,川、湘、黔敌军趁根据地一些区、乡军力空虚之机,又一次进行大规模“围剿”。

    根据地不断被敌占领,红色区域越来越小,从方圆200余里缩小到“南北只有六、七十里,东西只有30里,人口3万余”,仅剩下12个区的范围。

    “地方武装扩大的3000名新战士,缩小了一半。

    ”在红二、六军团主力撤离后,黔东苏区大部分区域已被敌军占领。

    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秦育青带领的各区、乡游击队,在瓦厂坝、铅厂坝、白石溪、谯家一带中心区活动,处境十分困难。

    因此,中共黔东特委决定坚决迎击来犯之敌,保卫苏区,同时,更多地牵制“追剿”红军主力之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0月29日,独立师从南腰界出发,返回黔东苏区中心区,进入沿河晓景、三合、铅厂坝一带。

    11月初,在淇滩、沙子坡、小河场一带抗击川黔敌军从北面和西面的进攻,在土门消灭了地方反动武装杨通显1个营。

    之后,黔敌又从西北、西南发起进攻,独立师、游击队在枫香溪、袁家湾、张家湾、印山堡等地与黔军激战,新组建且装备低劣的独立师及游击队,不畏强敌,勇猛拼杀,以游击战术克敌制胜,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基本完成了滞敌,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

    王家烈得知黔军在黔东苏区接连受挫,急令尾追红二、六军团的黔军速返黔东,与川、湘敌军“围剿”独立师。

    这样,敌军兵力达到10多个团,加上返回根据地的反动民团,近万余人。

    “敌人还控制了四周的县城和小场镇,严密监视群众,不准与独立师和游击队联系,使独立师、游击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① 天大的困难难不倒红军,难不倒独立师。

    11月8日,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赶到沿河县瓦厂坝,召集附近苏维埃政府及游击队负责人开会,下达分头行动,保卫苏区,牵制敌人,策应军团主力东进的战斗任务。

    11月10日,由于川敌达凤岗旅又占沿河晓景,特区政府和黔东独立师面临左右夹击之势,于是决定各部转移到印江沙子坡集中,然后转入梵净山打游击。

     独立师主力转移梵净山后,留在根据地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