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

首页
净,一尘不染。

    凡是借住的民房,必定事先征得房主同意,绝不仗势强占。

    军部驻扎在文世忠家,贺军长的床铺安置在文家堂屋的左角,煮饭就借用文家的锅灶。

    那几天,文家老小六口人与贺军长等一同吃饭,贺军长坚决不让文家开钱。

    有一次,文世忠上坡干活未回,军部还特地为他留下饭菜,饭菜冒着热气,就像红军对百姓的关怀,暖人心扉。

    文世忠觉得全家“白吃”实在过意不去,便抓了些酸菜送给红军,可管理人员坚持不收,最后实在拗不过,只好付钱买下。

    5月初8日清晨,红三军即将离开沙子坡,军部人员把文家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洁有序,管理员还诚恳地请文世忠仔细查点一下,看是否有东西被整坏或失落,这般细致入微的举动,让文世忠感动不已。

     红三军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亲人一般。

    他们常常热情款待卖柴卖菜的穷苦农民,让这些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与温暖。

    没过几天,沙子坡一带的农民不仅不再害怕红军,还满心欢喜地把洋芋、四季豆挑到官塘去卖给红军。

    红军除按市价购买外,还会招待这些农民吃饭。

    司务人员热情地说:“老乡,你尽管吃,不要怕”。

    朴实的话语,让农民们心里暖乎乎的,因而有些农民开玩笑说:“红军做的是赔本生意”,看似玩笑,实则饱含着对红军的喜爱与认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关心民众,热爱工农,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

    他们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经常主动帮助群众劳动。

    无论是栽秧、栽苕、薅包谷,还是挑水、推磨、舂碓,战士们样样都干,从不喊累。

    有一次,印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张均望路过红木树和小角庄半坡,看到农民在栽秧,他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下田帮忙。

    张团长一边熟练地劳作,一边耐心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群众看着张团长忙碌的身影,心疼不已,一再叫他休息。

    张均望却笑着说:“红军和穷人是一家,自家人受点累没有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红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

     8月中旬,红三军开往木黄一带,相机歼敌。

    当地群众不明真相,纷纷躲藏起来,满心都是恐惧与不安。

    阳坝农民王永成的耕牛在慌乱中无法带走,他满心绝望,心想耕牛落在当兵的手里,不是被杀就是被卖。

    可几天后回家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不但牛还在,而且依然油光水滑,毛色发亮。

    原来,这是红军战士天天精心喂养的结果,战士们每天按时给牛喂食、饮水,像照顾自己的宝贝一样照顾着它。

    地茶农民杜万年听说有军队来了,赶紧隐蔽,丢下一窝猪崽无人料理。

    老杜满心以为这些猪崽非饿死不可,结果非但未死,还吃得圆滚滚的,活蹦乱跳。

    这都是红军战士的“功劳”,他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猪崽,让杜万年的担忧化为乌有。

    木黄农民王文安的柴火被红军战士烘烤衣服烧掉了一部分,待他回来揭开锅盖一看,不禁惊呆了:锅里放有一堰米,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说米抵柴价,深表歉意。

    纸条上的字迹工整,话语诚恳,饱含着红军对百姓的愧疚与尊重。

    新业农民周永连家的粮食被红军吃了一些,他却在罐子里发现了几银元,这银元是红军对百姓的补偿,也是红军纪律的见证。

    “啊,红军,你们真是我们穷人的军队!”无数群众发出了敬佩的心声,这心声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黔东大地。

     红三军对于“赤贫”的温饱问题,更是倍加关心。

    他们常常主动登门上户,把粮食、衣物送给穷人,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送去生活的希望。

    关向应同志也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把温暖送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