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

首页
在风云激荡的1934年,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红三军,踏入黔东大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掀起层层波澜。

     彼时,红三军进入黔东活动的消息,像一阵狂风,令豪绅官吏惊恐万分。

    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匆忙成立了“反共委员会”“剿匪后援会”等反动组织与武装力量,妄图抵挡这股革命的洪流。

    不仅如此,他们还操弄舆论工具,四处造谣污蔑,把红军描绘成“青面獠牙的猛兽”,造谣红军“一烧二杀”“共产共妻”。

     黔东地区,群山巍峨,道路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消息传播迟缓,知识文化落后,封建迷信与愚昧思想弥漫。

    民众本就对红军毫无了解,再加上长期遭受兵匪的祸害,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竟一时迷惑了部分群众,让他们对红军充满恐惧与误解。

     1934年5月,红三军从四川彭水向黔东进军。

    这一路上,他们肩负着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使命。

    战士们不辞辛劳,沿途散发《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等传单,传单上的文字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他们张贴革命标语,让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黔东大地上。

    这些标语和传单,向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着红军的宗旨:中国工农红军,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更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

    红军的使命,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而战,为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而战。

     红军有着铁一般的纪律:不拉夫、不扣船,哪怕请人带路、雇船渡河,也会郑重地给予工资,充分尊重民众的劳动;不筹饷、不派捐、不收税,更不要求民众办招待,绝不增加百姓的负担;除了没收豪绅地主的粮食财产,分发给群众并供给军用外,绝不拿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坚决反对白军和土匪焚烧房屋、抢夺民众财物的暴行;借了门板、稻草、锅碗必定归还,如有损失照价赔偿,红军驻军之处,老百姓甚至能吃红军的饭;不进人家内房,坚决抵制白军中调戏和强奸妇女的恶劣行径,保护妇女的尊严与安全;全力保护商人营业,保障商船和行商的安全,买卖公平,按照时价交易;悉心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庙宇,守护文化的火种;保护邮政局和邮差的安全,确保信息的传递;不乱杀人,除了那些被群众深恶痛绝的官吏豪绅,绝不逮捕和杀戮工农群众;解除武装的白军官兵,会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并且保护军阀军队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家属财产,展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每到一处,红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战士们说话和气,与百姓交流时满面春风;买卖公平,绝不占百姓一丝便宜。

    他们还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打富济贫,将从豪绅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财物分给穷苦大众。

    同时,在街头巷尾书写标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

    就这样,红三军以实际行动,慢慢消除了群众心中的疑惧。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支军队大不同”。

    原本满心恐惧、四处“避乱”的群众,纷纷放下心来,返回家园。

    很快,“仁义之师”的赞誉在黔东大地不胫而走,“打富济贫的队伍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黔东山区的每一个角落。

     1934年农历5月初4日,晨光微熹,红三军首次抵达沙子坡,正是百姓吃早饭的时候。

    先头部队与民团任锡坤部猝然遭遇,民团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可一碰上红军,瞬间土崩瓦解,一触即溃。

    然而,枪声一响,部分群众因受反动宣传的蒙骗,惊恐万分,急忙外逃藏匿。

    战士们见状,心急如焚,赶忙大声呼喊:“老乡,不要怕,我们同穷人是一家”“我们是打富济贫的队伍,我们爱的是穷人”。

    部队驻扎下来后,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