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救自己。
现在你们找着一条光明的大路了:就是组织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工人农民的红军。
我们有了政府,有了红军,我们就有了权利打倒压迫我们的一切敌人。
这就是自己救自己。
现在你们要立刻进行三件大事:
一、实行土地革命。
要把地主豪绅的土地拿来彻底由贫农中农平均分配。
二、组织雇农工会。
贫农团和苏维埃代表会议,坚决同地主富农作斗争。
并要同一切破坏苏维埃革命之反革命分子作斗争。
三,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一万人的游击队,三千人参加红军。
这样我们有了革命的武力,可以压倒一切!我们大胆的照着苏维埃革命的道路上前去,紧紧的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我们一定可以争取黔东苏维埃的首先胜利!
我们高呼:苏维埃政权和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万岁!”
夏曦致词完毕,红三军代表钟子廷也在大会上致词如下:
“同志们:
我代表工农红军第三军全体指挥员战士,向大会致革命的敬礼!
今天我们举行黔东特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是最光荣的一天!这是苏维埃运动在贵州胜利的开始。
我们工农红军,是苏维埃中国的保卫者,是工人农民的军队。
我们要用我们最后一滴血,来保护你们的利益、保护你们已经分得的土地。
希望你们多动员群众参加红三军,很快的完成党所提出的动员三千人参加红三军的任务!我们的口号就是到前线去消灭王家烈军阀,争取黔东苏维埃的首先胜利!我们高呼:中国工农红军万岁!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代表大会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听了夏曦和钟子廷的致词,全体代表鼓掌欢呼,情绪高涨,万分振奋。
随后讨论了土地、武装等重要问题。
各位代表对于每一问题均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充分讨论,大会通过了以下决议案:
一、没收土地和公布分配土地条例。
二、农村工人保护条例草案。
三、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
四、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
五、关于肃反问题决议。
六、关于苗族自治问题决议
通过上述决议案之后,大会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选举了宁国学、冉云、夏安、刘本玉、孙秀亮、陈正国、邓吉星、夏曦、费龙、关向应、卢冬生、李佛如、朱少田、钟炳然等八十人为委员。
以罗亨举、孙秀亮、符公高、秦育清、陈正国、张均望、胡昌进、黎光富、汤福林等32人为常务委员。
孙秀亮任主席,秦育清、陈正国任副主席;田兴才、王顺邦任土地部长,汤福林、张均望任军事部长,孙永臣任劳工部长,李之兰任经济部长,罗亨举、黎光富任政治保卫局长。
现在尚有记载的20余名委员中,印江县就有宁国学<韩家乡宁家坪人>、陈正国<韩家乡四坳口人)、冉云<即冉少波、何家乡冉家坡人>,夏国安<沙子坡麻竹园人>等四人。
“选举完毕,各委员宣布就职。
当时会场空气异常热烈。
掌声雷动,高呼口号而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黔东人民的临时民主政权。
当时特区人民习惯上都把特区革命委员会称为“省政府”。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组织人员,以印江、沿河、德江三县推选出来的农民代表为主体。
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多数是本地农民。
三名正副主席中,除秦育清副主席是红三军干部外,主席孙秀亮系沿河县白石溪农民,另一名副主席陈正国是印江县四坳口人。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沿河县白石溪的土地湾。
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后来又曾先后迁到沿河县的铅厂坝、瓦场坝、山羊岭、皂角池及照东岩等地。
对黔东特区的估价
红三军自1932年秋退出洪湖苏区时起,基本上都是过着流动的游击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四处转战。
虽然多次企图建立新苏区,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没有根据地,红三军没有可靠的后方,打了仗伤病员无处安置,人员减少又得不到适时补充,疲劳时得不到一个安定的休息场所,革命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了黔东区,便结束了这种艰难的状态。
红三军在黔东特区这个时期,补充了一千多名新战士,队伍得到了壮大,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休整。
加上“肃反”的停止,党团组织的恢复,政治机构的重建,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保证了黔东地区革命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
正如贺龙同志后来回忆说:“黔东这个时期的工作,是红三军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有了这块根据地,红三军才得以休整,补充了人员,恢复了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也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
黔东特区的建立,还为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示范和鼓舞。
其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等一系列实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使革命的火种在黔东大地深深扎根,激发了更多人投身革命的热情。
从经济建设方面来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积极领导群众开展生产活动,努力改善苏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打土豪没收的财物,一部分用于充实红军的物资储备,一部分则分配给贫苦百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苏区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此外,还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采取措施保护中小商人的利益,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活跃了苏区的经济。
在文化教育方面,黔东特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红军干部和当地进步人士仍努力开展扫盲运动,创办夜校、识字班等,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思想。
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唱革命歌曲、表演红色戏剧等形式,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着重要举措。
黔东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特区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参与革命。
在政权建设中,吸纳了不少少数民族代表,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地方事务的管理中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各民族在革命的旗帜下紧密相连,共同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
黔东特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红军在该地区的活动和革命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英勇奋斗的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印江县境内的建政情况
黔东特区时期,印江县的西区、北一区和北二区(即现在的峨岭区、板溪区和天堂区)的部分区域属于根据地范围。
大致涵盖今天沙子坡、凉水、韩家、花园、庙坪、刀坝、兰克等七个乡的全部,毛寨、何家、杉树、天堂、坪底、溪等六个乡的部分地域,以及原属印江西区的袁家湾、上坝(现在的德江县袁长乡和上坝乡),都在特区的版图之内。
在红军干部的具体指导下,1934年七、八两个月内,印江县境内掀起了建政热潮,先后建立了四个区革委,十八个乡苏维埃政府。
在筹备建立区、乡政权时,各地通常首先建立雇农工会、农民协会和少年先锋队等群众团体,为政权建设筑牢根基。
同时,为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黔东特区的政权建设打破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省界、县界限制,将相邻地域划在一起,以便统一领导。
1.旧寨坝区革委
旧寨坝区革委,是印江县成立最早的区政权,由红三军干部张均望、冯启云、陈家其等人协助,于1934年7月中旬建立。
旧寨坝本是沿河县一个不到30户人家的小寨,与印江县宁家坪仅隔着两丈多宽的六井溪河。
为方便领导,黔东特区将旧寨坝等地划入印江管辖,并将旧寨坝区命名为“印江县第一区”。
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印江县凉水、韩家两个乡的大部分,以及沿河县旧寨坝、龙洞湾、照东岩等五、六个村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主要干部构成:
-主席:陈尚质(印江县凉水乡卢塘头人),他出身贫苦,对当地百姓的艰难生活感同身受,凭借自身的热情和领导能力,积极投身革命政权的建设与管理。
副主席:杨光明(沿河县龙洞湾人),协助主席开展各项工作,为区革委的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土地部长:王焕林(印江县韩家乡木棚人),负责土地分配等重要工作,致力于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改善生活。
肃反部长:杨伯昌(印江县韩家乡人),坚决打击反革命分子,维护革命秩序。
游击大队长:邓吉星(老红军)、蒋培二,带领游击队员保卫区革委的安全,与敌人展开斗争。
常驻红军代表:冯启云、陈家齐,他们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为区革委的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是区革委工作的核心引领者。
下辖乡政权:旧寨区下辖七个乡苏维埃政府,各乡政权在区革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凉水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任美忠(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