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公卷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首页
郑公子去疾率师伐许。

    (去,起吕反。

    ) 公至自晋。

     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

    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

    (棘民初未服于鲁。

    ) [疏]“棘者何”解云:欲言内邑,不应国之;欲言外邑,不系于国,故执不知问。

    注“棘民初未服于鲁”解云:言初未服者,欲言终服于鲁矣。

    知终服者,正以汶阳田者,大畔之名,棘者乃是其小邑,上二年经“取汶阳田”以知尽得之,但有不服之意,故鲁围之。

    若然,公羊之义,以围者为不克之文,若其得之而言围者,正谓当时未克,何妨终得之乎? 其言围之何?(据国内兵不举。

    ) [疏]注“据国内兵不举者”解云:即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

     不听也。

    (不听者,叛也。

    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围以起之。

    不先以文德来之,而便以兵围之,当与围外邑同罪,故言围也。

    得曰取,不得曰围。

    为,于伪反。

    ) [疏]注“当与围外邑”至“围也”者,欲道国内之兵本自不书,而此书者,恶其失所,令与围外邑同矣。

    注“得曰取,不得曰围”解云:取者是得文,故言得曰取也,即上文“取汶阳田”及哀九年春“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之属是也。

    故传云“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诈之也”何氏云“诈谓陷阱奇伏之类”也。

    其不得曰围者,即定四年“楚人围蔡”之属是也。

    正以围而去者,非克之故也。

     大雩。

    (成公幼少,大臣秉政,变乱政教,先是作丘甲,为鞍之战,伐郑围棘,不恤民之所生。

    ) [疏]注“先是作丘甲”者。

    解云:在上元年。

    云为鞍之战者,在上二年。

    云伐郑者,在上正月也。

    云围棘者,在上文秋也。

     晋�克、卫孙良夫伐将咎如。

    (将咎如,咎音古刀反,左氏作“�咎如”) [疏]“伐将咎如”者。

    左氏将作“�”字。

     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孙良夫盟。

    此聘也,其言盟何?(据不举重,嫌生事,故此以轻问重也。

    ) [疏]注“据不举”至“重也”解云:春秋之义,举重略轻,即庄十年传“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是也。

    今聘盟两受命书,故云不举重矣。

    云嫌生事者,嫌是荀庚初受君命,但聘而己,至及于鲁生事而盟,故曰嫌生事矣。

    云故此以轻问重也者,聘轻而盟重,即此传云“此聘也,其言盟何”是也。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寻,犹寻绎也。

    以不举重,连聘而言之,知寻绎旧故约誓也。

    书者,恶之。

    诗曰:“君子屡盟。

    乱是用长。

    ”二国既�礼相聘,不能相亲信,反复相疑,故举聘以非之。

    绎,音亦。

    恶之,乌路反,下同。

    屡,力住反。

    用长,丁丈反。

    反复,扶又反。

    ) [疏]注“不举”至“约誓”解云:若其特结约誓,当但举重,即文十五年“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皆因聘而为之,不言聘而言盟,故知特结盟。

    此则言聘又言盟,故知非特结盟,而寻绎旧事盟矣,故传云“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郑伐许。

    (谓之郑者,恶郑襄公与楚同心,数侵伐诸夏。

    自此之后,中国盟会无已,兵革数起,夷狄比周为党,故夷狄之。

    数侵,所角反,下同。

    比,毗志反。

    ) 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伯坚,苦刃反,本或作“lt臣又gt”) [疏]“郑伯坚卒者”解云:左氏作“坚”字,�梁作“贤”字,今定本亦作“坚”字。

     杞伯来朝。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公如晋。

     葬郑襄公。

     秋,公至自晋。

     冬,城运。

     郑伯伐许。

    (未逾年君称伯者,时乐成君位,亲自伐许,故如其意以著其恶。

    ) [疏]注“未逾年”至“其意以著其恶”解云:正以庄三十二年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即僖二十五年夏“卫侯毁卒”;秋“葬卫文公”;冬“卫子、莒庆盟于洮”是也。

    合此,郑伯未逾年而已称伯,故如此注矣。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始归不书,与郯伯姬同。

    ) [疏]注“始归不书与郯伯姬同”解云:即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何氏云“嫁不书者,为媵也。

    来归书者,后为嫡也”“弃归例,有罪时,无罪月”是也。

    然则今书月者,无罪之文矣。

     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

    (荀秀,左氏作“荀首”)。

     梁山崩。

    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

    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大也。

    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氵不。

    (故不日以起帧.不书壅河者,举崩大为重。

    壅,于勇反。

    氵不,音流。

    ) [疏]“梁山者何”解云:欲言晋山,文不系晋;欲言鲁物,见在晋竟,故执不知问。

    注“故不日以起之”解云:谓起其三日不氵不也,则但一日,不可不书日矣。

    若无所起,例当书日,即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是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

    河者,四渎,所以通道中国,与正道同。

    记山崩壅河者,此象诸侯失势,王道绝,大夫擅恣,为海内害,自是之后,六十年之中,弑君十四,亡国三十二,故溴梁之盟,遍剌天下之大夫。

    ) [疏]“外异不书”者。

    正以文十一年长狄之齐、晋,不书故也。

    注“河者”至“道同”解云:释水云:“江河淮侪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注“记山”至“河者”解云:壅河不书,而言记壅河者,正以不书日,以起壅河三日不氵不之义,故亦谓之记壅河矣。

    注“自是之后”至“亡国三十二”春秋说文。

    若对经数之,从今以后讫于六十年,则不及于此数,何者?自今以后尽昭十六年,弑君止有十,亡国止有九,即襄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吴子门于巢为巢人所弑,二十六年“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杀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公八年陈招杀偃师,十一年“楚子杀蔡侯般”十三年楚公子比弑其君虔“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是六十年弑君但十矣;其亡国止有九者,成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曾阝”“齐侯灭莱”十年“遂灭t阳”十三年“取诗”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年“遂灭厉”八年“楚灭陈”十一年“灭蔡”是九也。

    然则春秋书遂其可书者矣,说文举者悉言之,是以多少异尔。

    或者此注误也。

    注“故溴梁”至“之大夫”解云:襄十六年春“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剌天下之大夫也。

    曷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何氏云“旒,�旒。

    赘,系属之辞”“以�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是矣。

     秋,大水。

    (先是既有兵甲、鞍、棘之役,又重以城郓,民怨之所生。

    重,直用反。

    ) [疏]注“先是既”至“之所生”解云:作丘甲在元年三月,鞍之师在二年夏,叔孙侨如围棘在三年秋,城运在四年冬。

     冬,十有一月,已酉,天王崩。

    (定王。

    ) 十有二月,已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牢。

    (约备楚。

    �牢,直弓反;下力刀反。

    )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月者,前鲁大夫获齐侯,今亲相见,故危之。

    ) [疏]注“月者前”至“故危之”解云:诸致例时,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齐”;哀十三年“秋,公至自会”之属是也。

    今此书月,故解之也。

    言前鲁大夫获齐侯者,即上二年鞍战时也。

    言今亲相见者,即上五年冬“公会晋侯、齐侯”以下“于�牢”是也。

     二月,辛巳,立武宫。

    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

    (在春秋前。

    ) [疏]“武宫者何”解云:春秋之内,未有武公之文,而立武宫,故执不知问。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

    立武宫,非礼也。

    (礼,天子诸侯立五庙,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庙,至于子孙。

    过高祖,不得复立庙。

    周家祖有功,尊有德,立后稷、文、武庙,至于子孙。

    自高祖巳下而七庙;天子卿大夫三庙,元士二庙;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二庙,诸侯之士一庙。

    立武宫者,盖时衰多废人事,而好求福于鬼神,故重而书之。

    臧孙许伐齐有功,故立武宫。

    复,扶又反。

    好,呼报反。

    ) [疏]“立者何”解云:置庙是常,而乃书立,故执不知问。

    “立者不宜立也”解云:亦有直云不宜立,无在上“立者”二字也。

    注“天子诸侯立五庙”至“元士二庙”解云:皆出祭法也。

    其文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注云“建国,封诸侯也”;“置都立邑”注云“置都立邑,为卿大夫采地,及赐士有功者之地”;“设庙祧坛�单而祭之”注云“庙之言貌也。

    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

    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

    封土曰坛,除地曰�单。

    书曰‘三坛同�单’”;“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单: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注云“王、皇皆君也。

    显,明也。

    祖,始也。

    名先人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之意也”;“有二祧,享尝乃止”云“享尝,谓四时之祭”“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单: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注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