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
礼,司马主兵,司徒主教,司空主土。
春秋拨乱世,以绌陟为本,故举绌陟以所主者言之。
陕,失冉反,何云“弘农陕县”也;一云当作郏,古洽反,王城郏辱阝。
召公,上照反,又作“邵”音同。
绌,敕律反。
)
[疏]注“司马”至“言之”解云:上传云:“诸公者何,天子之相。
天子之相。
则何以三”云云,不道二王之后者何?二王之后何以二也者?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故偏取言之,是以注者解其意。
始僭诸公,�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传云尔者,解不讫始也。
前僭八佾于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
还从僭六羽议,本所当�者非但六也。
故不得复传上也。
加初者,以为常也。
献者,下奉上之辞。
不言六佾者,言佾则干舞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
羽者,鸿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也。
夫乐本起于和顺,和顺积于中,然后荣华发于外,是故八音者,德之华也;歌者,德之言也;舞者,德之容也,故听其音可以知其德,察其诗可以达其意,论其数可以正其容,荐之宗庙足以享鬼神,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
凡人之从上教也,皆始于音,音正则行正,故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徵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所以感荡血脉,通流精神,存宁正性,故乐从中出,礼从外作也。
礼乐接于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观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礼乐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须臾离礼,则暴慢袭之;须臾离乐,则奸邪入之,是以古者天子诸侯,雅乐锺磬未曾离于庭,卿大夫御琴瑟未曾离于前,所以养仁义而除淫辟也。
鲁诗传曰天子食日举乐,诸侯不释县,大夫、士日琴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未制作之时,取先王之礼乐宜于今者用之。
尧曰大章,舜曰萧韶,夏曰大夏,殷曰大护,周曰大武,各取其时民所之。
尧时民乐其道章明也。
舜时民乐其�纪尧道也,夏时民乐大其三圣相承也,殷时民乐大其护已也,周时民乐其伐讨也:盖异号而同意,异歌而同归。
失礼鬼神例日,此不日者,嫌独考宫以非礼书,故从末言初可知。
夫乐,音扶,发句之端放此。
朝廷,徒佞反。
好义,呼报反,下同。
徵,张里反。
施,式豉反。
争,争斗之争。
离也,力智反,下同。
邪,似嗟反。
未曾,在能反,下同。
淫辟,匹亦反。
县,音玄。
治定,直吏反。
韶,常昭反。
夏日,户雅反,下同。
护,户故反。
纣,直久反。
)
[疏]注“传云”至“始也”解云:其�始者,即上二年传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
何以不氏?贬。
曷为贬?疾始灭也。
始灭,�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贬曷为始乎此,�始焉尔。
曷为�始焉尔?春秋之始也”今传亦宜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始焉尔。
曷为�始焉尔?春秋之始也,而云僭诸公犹可言,僭天子不可言,解不得�始意也。
注“前僭”至“公庙”解云:谓自此以前,不必要指春秋前也。
而言惠公庙者,欲道于周公庙时不为僭故也。
注“本所”至“传上也”解云:由非六之故,是以不得复祭传云上古已有六矣。
注“羽者”至“化疾”解云:知鸿羽者,时王之礼,且以举则冲天,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故也。
诗云“右手秉翟”者,其兼用之乎?注“夫乐本起于和顺,和顺积于中,然后荣华发于于外”者,乐记文也。
注“故闻”至“性故”解云:温雅而广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义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齐而好礼者,火之性也;乐养而好施者,水之性也。
注“乐从”至“作也”解云:乐记文。
乐由中出,和在心是也;礼自外作,敬在貌是也,此注皆出乐记。
注“取先王”至“用之”解云:谓同其文质也。
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功成治定同时尔,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故明堂位曰“周公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注“失礼”至“可知”解云:失礼鬼神例日者,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之属是也。
言考宫与献羽实同日,若置日于考宫上,则嫌献羽不蒙之,独自考宫以非礼而已,故从下事言初。
初是非礼辞,则献羽非礼亦可知。
然考宫得变礼,而不置于献羽上者,嫌别日故也。
知初是非礼者,正以“初税亩”同文矣。
邾娄人、郑人伐宋。
(邾娄小国序上者,主会也。
)
[疏]注“邾娄”至“会也”解云:伐宋而言主会者,谓相共伐宋,时邾为首故也。
螟。
何以书?记灾也。
(灾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先是隐公张百金之鱼,设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致。
螟,亡丁反,�食苗心。
苛,音何。
)
[疏]注“灾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解云:欲对异为先事而至故也。
注“先是”至“所致”解云:苛令急法者,即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注云“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是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区卒。
(日者,隐公贤君,宜有恩礼于大夫。
益师始见法,无骇有罪,据侠又未命也,故独得于此日。
�区,苦侯反。
见,贤遍反。
)
[疏]注“日者”至“大夫”解云:正以所闻之世,例不合日故也。
注“益师始见法”解云: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所传闻之世,初始欲见三世之法,故不书日也。
注“无骇有罪”解云:即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传云“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身不氏”是也。
注“侠又未命也”解云:即九年三月“挟卒”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是也。
宋人伐郑,围长葛。
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据伐于馀丘不言围。
)
[疏]注“据伐”至“言围”解云:即庄二年“夏,公子庆公帅师伐于馀丘”是也。
也。
(至邑虽围当言伐,恶其而无义也。
必欲为得邑,故如其意言围也。
所以不知郑者,公以楚师伐宋围缗不言也。
,渠羌反,下同。
恶,乌路反。
)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
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据�会诸侯伐郑后未道平也,何道堕成?输平,式朱反,堕也,左氏作“渝平”堕,许规反。
)
[疏]“输平者何”解云:正以言异于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据�”至“堕成”解云:上四年“秋,�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是也。
败其成也。
(�伐郑后,已相与平,但外平不书,故云尔。
)
[疏]注“�伐”至“云尔”解云:鲁与郑平而言外平者,谓伐郑之后,时公子�在外与郑平,不得公命,是以不书,故曰外平不书耳。
曰:吾成败矣。
(吾,鲁也。
)
[疏]“曰吾成败矣”解云:称鲁人之辞,故加曰。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
(末,无也。
此传发者,解郑称人为共国辞。
)
[疏]注“此传”至“国辞”解云:传发此吾与郑人末有成一段事者,非直解郑擅获诸侯为有罪,而鲁侯不能死难亦当绝,故令郑称人。
言输平,则鲁侯亦合称人矣。
一个人字,两国共有,故云称人为共国辞。
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据无战伐之文。
)狐壤之战,隐公获焉。
(时与郑人战于狐壤,为郑所获。
壤,如丈反。
)然则何以不言战?(战者,内败文也。
据鞍战君获言师败绩。
)
[疏]注“战者,内败文也”解云:即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彼注云“春秋�王于鲁,战者,敌文也。
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贬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是也。
注“据鞍”至“败绩”解云:成二年“季孙行父”以下“帅师,会晋�克”云云“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云云,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注云“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然则彼获言败绩,则知此时鲁侯被获,亦宜言战,故难之。
讳获也。
(君获不言师败绩,故以输平讳也,与鞍战辟内败文异。
战例时,战日,诈战月。
不日者,郑诈之。
不月者,正月也,见隐终无奉正月之意。
不地者,深讳也,使若实输平,故不地也。
称人共国辞者,嫌来输平独恶郑,擅获诸侯,鲁不能死难,皆当绝之。
难,乃旦反。
)
[疏]注“君获”至“讳也”解云:君获不言师败绩,即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注云“举君获为重也”是也。
然则此由鲁公见获,是以不得言战,故以输平讳之。
注“与鞍”至“败文”解云:成二年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注云“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
君获不言师败绩,等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也”然则鞍战之时,实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