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首页
主书,故如此解。

     记异也。

    (异者,非常可怪。

    先事而至者,是后卫州吁弑其君完,诸侯初僭,鲁隐系获,公子�进谄谋。

    杀其,申志反,下“杀其君”同。

    �,许韦反。

    谄,绩检反。

    ) [疏]注“是后”至“完”解云:在四年春。

    注“诸侯初僭”解云:下五年秋“初献六羽”传云“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

    始僭诸公�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

    僭天子不可言也”是也。

    注“鲁隐系获”者。

    解云:即下六年“春,郑人来输平”传云“狐壤之战,隐公获焉”是也。

    注“父子”至“谄谋”解云:下四年“秋,�帅师及宋公”以下“伐郑”传云“公子�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是也。

    此等诸事皆是阴阳之象,故取之日食。

     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

    (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

    此象君行外内虚,是故日月之行无�疾,食不失正朔也。

    ) [疏]“日食,则曷为或日”者。

    解云:即此是也。

    或不日者,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

    或言朔者,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

    注“此象君”至“朔也”解云:外强者,谓外有威严,其民臣望而畏之。

    内虚者,虚心以受物,正得为君之道,故食不失正朔也。

    祭义云:“虚中以治之”郑注云“虚中,言不兼念馀事”是也。

     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

    失之前者,朔在前也。

    (谓二日食,巳巳日有食之是也。

    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故日行疾月行迟,过朔乃食,失正朔于前也。

    )失之后者,朔在后也。

    (谓晦日食,庄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

    此象君行儒弱见陵,故日行�月行疾,未至朔而食,失正朔于后也。

    不言月食者,其形不可得而睹也,故疑言曰有食之。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录内可知也。

    懦,乃乱反,又乃卧反。

    ) [疏]注“不传”至“可知也”解云:正以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传皆云“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今无此传,故须解之也。

    彼不从王内录者,以其皆在晋竟内故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

    (平王也。

    )何以不书葬?(据书葬桓王。

    ) [疏]注“平王也”解云:知者,以本纪当之故也。

    注“据书葬桓王”解云:即庄三年“五月,葬桓王”是也。

     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

    (至尊无所屈也。

    )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存,在。

    )不得必其时也。

    (设有王后崩,当越纟弗而奔丧,不得必其时,故恩录之。

    纟弗,音弗。

    ) [疏]注“设有”至“奔丧”解云:何氏以意言之。

    不言天子崩者,举轻以明重故也。

     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大毁坏之辞。

    )诸侯曰薨,(小毁坏之辞。

    )大夫曰卒,(卒,犹终也。

    )士曰不禄。

    (不录,无录也。

    皆所以别尊卑也。

    葬不别者,从恩杀略也。

    书崩者,为天下恩痛王者也。

    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故为恩录。

    以别,彼列反,下同。

    恩杀,所界反。

    为天,于伪反,下“故为”、“主为”传“所为”同。

    )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

    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以尹氏立王子朝也。

    尹氏,左氏作“君氏”朝,如字。

    ) [疏]“尹氏者何”解云:欲言诸侯,不言国爵;欲言外臣,而书其卒;欲言内臣,内无尹氏,故执不知问。

    注“以尹氏立王子朝也”者。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

     其称尹氏何?(据宰渠氏官,刘卷卒名。

    卷,音权。

    ) [疏]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

    注“刘卷卒名”者。

    解云:在定四年秋。

     贬。

    曷为贬?(据俱卒也。

    ) [疏]注“据俱卒也”解云:据刘卷言之。

     讥世卿。

    (世卿者,父死子继也。

    贬去名者氏,言起其世也,若曰世世尹氏也。

    去,起吕反。

    )世卿,非礼也。

    (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

    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

    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

    见讥于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偿,则众誉不能进无功;案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

    见讥,贤遍反,下同。

    造,七报反。

    ) [疏]“世卿非礼也”解云:诗序云:“古之仕者,世禄也。

    ”于贤者言之也。

    注“齐崔”至“君光”解云:崔氏世者,即宣十年“齐崔氏出奔卫”传云“崔氏者何?齐大夫也。

    其称崔氏何?贬。

    曷为贬?讥世卿。

    世卿,非礼也”者是也。

    言弑其君光者,在襄二十五年夏。

    注“君子疾其末”解云:即襄二十五年与昭二十三年是也。

    注“则正其本者”解云:即此及宣十年是也。

    注“见讥”至“绝之”解云:必因过卒绝之者,过即“崔氏出奔卫”“尹氏立王子朝”是也。

    卒即此文是也。

    若然“尹氏立王子朝”还言尹氏,而“崔杼弑其君光”不复言崔氏者,正以大夫弑君例称其名故也。

    注“明君”至“无功”解云:众誉者,若共工、鲧等迭相为誉之类是也。

    注“案见恶”至“无罪”解云:谓君有明德,案见恶行诛,则刑不滥也,故虽众谗亦不能退黜无罪之善人也。

    旧云言不能退无罪者,谓不能退使无罪,非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据原仲不卒。

    ) [疏]注“据原仲不卒”解云:即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而经不书原仲之卒是也。

     天王崩,诸侯之主也。

    (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傧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于王者,则加礼录之,故为隐恩录痛之。

    日者,恩录之,明当有恩礼。

    ) [疏]注“时天”至“恩礼”解云:鲁隐奔丧而不书者,盖以得其常故也。

    若遣大夫往则书之,即文九年“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辛丑,葬襄王”是也。

    彼传云“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彼注云“重录失时”;“我有往者则书”彼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之会”是也。

    注“恩隆”至“录之”解云:言隐公恩隆于王者,则加礼录其傧赞之人也。

     秋,武氏子来求赙。

    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称武氏子何?(据宰渠氏官,仍叔不称氏,尹氏不称子。

    ) [疏]“武氏子者何”解云:欲言王臣,不言王使;欲言诸侯之臣,文无系国,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注“仍叔不称氏”解云:即桓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是也。

     讥。

    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

    (时虽世大夫,缘孝子之心,不忍便当父位,故顺古先试一年,乃命于宗庙。

    武氏子父新死,未命而便为大夫,薄父子之恩,故称氏言子,见未命以讥之。

    ) [疏]注“时虽世大夫”解云:知者,正见尹氏之属故也。

    注“缘孝”至“宗庙”解云:知如此者,正以此经讥父卒子未命而便为大夫故也。

     何以不称使?(据南季称使。

    ) [疏]注“据南季称使”解云:即下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是也。

     当丧未君也。

    (当丧,谓天子也。

    未君者,未三年也。

    未可居君位称使也。

    故绝正其义,与毛伯同。

    ) [疏]注“未君至伯同”解云:即文九年“春,毛伯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