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首页
称?称诸父兄师友。

    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

    辞穷者何?无母也。

    (礼,有母,母当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

    宋公无母,莫使命之,辞穷,故自命之。

    自命之则不得不称使。

    ) [疏]“辞穷者何”解云:弟子未解辞穷之义,故执不知问。

    注“礼有母”至“师友”解云:即婚礼记云宗子无父,母命之”是也。

    注“称诸父”至“以行”解云:谓使者称之,而文不言使者,以其非君故也。

    注“宋公”至“称使”解云:即婚礼记云“亲皆没,巳躬命之”是也。

     然则纪有母乎?曰:有。

    (以不称使知有母。

    )有则何以不称母?(据非主人,何不称母通使文。

    )母不通也。

    (礼,妇人无外事,但得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耳。

    母命不得达,故不得称母通使文,所以远别也。

    别,彼列反。

    )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据伯姬归于宋不书逆人。

    ) [疏]注“据伯”至“逆人”解云:在成九年春。

     讥。

    (讥,犹谴也。

    谴,遣战反。

    )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

    (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

    于庙者,告本也。

    夏后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

    周人逆于户。

    亲迎,鱼敬反,注及下同。

    先,悉荐反。

    ) [疏]注“礼所”至“先女也”解云:出昏义文。

    注“于庙者”至“于户”解云:即书传云“夏后氏逆于庙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者是也。

     始不亲迎。

    �于此乎?前此矣.(以惠公妃匹不正,不嫌无前也。

    妃,音配,又芳非反。

    ) [疏]注“以惠”至“前也”解云:不以正妃匹者,是不重婚姻之礼,故知往前宜有不亲迎之事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始焉尔。

    (焉尔,犹于是也。

    )曷为�始焉尔?(据纳币不�始。

    )春秋之始也。

    (春秋正夫妇之始也。

    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

    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

    治,直吏反。

    ) [疏]注“夫妇正”至“之端”解云:昏义郑注云“言子受气性纯则孝,孝则忠”是也。

    注“内逆女常书”者。

    即桓三年公子�、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孙侨如之属是也。

     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未离父母之辞“纪履纟俞来逆女”是也。

    未离,力智反,下同。

    )在途称妇,(在途见夫服从之辞“公子结媵陈人之妇”是也。

    ) [疏]“女曷为或称女”者,即此经是也。

    或称妇者,庄十九年“陈人之妇”是也。

    注“在涂见”至“之辞”解云: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传皆云“其称妇者何?有姑之辞也”者,兼二义故也,何者?在涂称妇者,服从夫辞;其至国犹称妇者,对姑生称也。

     入国称夫人。

    (入国则尊,尊有臣子之辞,夫人姜氏入是也。

    纪无大夫,书纪履纟俞者,重婚礼也。

    月者,不亲迎例月,重录之。

    亲迎例时。

    ) [疏]注“入国”至“入是也”解云:在庄二十四年秋是也。

    注“月者”至“例时”解云:不亲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属是也。

    其亲迎时者,即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之属是也。

    有不如此者,别见义,即文四年“夏,逆妇姜”成十四年“秋,叔孙侨如”之属是也。

    当文自有解,不能逆说也。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伯姬者何?内女也。

    (以无所系也。

    不称公子者,妇人外成,不得独系父母。

    ) [疏]“伯姬者何”解云:欲言内女,于纪言归;欲言外女,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不称公”至“父母”解云:正以庄元年传云“群公子之舍,则巳卑矣”明有得称公子之道,故注者决之。

     其言归何?(据去父母国也。

    )妇人谓嫁曰归。

    (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

    明有二归之道。

    书者,父母恩录之也。

    礼,男之将取,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女之将嫁,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内女归例月,恩录之。

    取,七住反。

    ) [疏]注“妇人生”至“为家”解云:谓始生时。

    注“明有二归之道”也。

    解云:即此“伯姬归于纪”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之属是也。

    注“礼男之”至“女将嫁”解云:皆出礼记曾子问。

    注“内女归”至“录之”解云: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

    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

    (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

    “纪子伯,左氏作“子帛”远,于万反。

    燔,扶元反。

    毋,音无。

    ) [疏]“纪子伯者何”解云:欲言纪君,经不称侯;欲言大夫,复叙人君之上,故执不知问。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

    (以不书葬。

    ) [疏]“夫人子氏者何”解云:欲言鲁之夫人,终无葬处,弟子未识,故执不知问。

    注“以不书葬”解云:今隐公欲表巳让,故宜屈卑。

    其母不成夫人之礼,是以见其不书葬,知其是隐公母也。

     何以不书葬?(据姒氏书葬。

    姒,音似。

    ) [疏]注“据姒氏书葬”解云: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

    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书葬。

    今隐公虽欲让桓,不作成君,应比未逾年之君。

    今其母不书葬,故据而难之。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据已去即位。

    去,起吕反。

    )子将不终为君,故母亦不终为夫人也。

    (时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礼葬之,以妾礼葬之,以卑下桓母,无终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书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贤。

    子者,姓也。

    夫人以姓配号。

    义与仲子同。

    书薨者,为隐公恩录痛之也。

    日者,恩录之,公夫人皆同例也。

    下,遐嫁反。

    ) [疏]注“子者”至“子同”解云:上文仲子之下而注云“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因示不�同姓”今此称姓者,亦是示不�同姓之义,故云义与仲子同。

    其不称字之义乃自异,故注云“以姓配号”号即夫人是也。

     郑人伐卫。

    (书者,与入向同。

    侵、伐、围、入例皆时。

    ) [疏]注“书者与入向同”解云:即上注云“凡书兵者,正不得也。

    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是也。

    注“侵伐围入例皆书时”解云:其侵伐书时者,即僖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之属是也。

    入例时者,已说于上,而注言此者,正以文承日月之下,故须解之。

     三年,春,王二月。

    (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

    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

    ) [疏]注“二月至王者,解云:二月有王即此是三月有王者,即定元年王三月之属是也。

    注使统其正朔。

    解云:统者,始也。

    谓各使以其当代之正朔为始也。

    注所以尊至观之。

    解云:春秋黜?而言通三统者,黜?为鲁也。

    通三王之正者,为师法之义 己巳,日有食之。

    何以书。

    (诸言何以书者,问主书。

    ) [疏]注“诸言”至“主书”解云:至此乃解之者,正以有所据。

    下言何以书者,还言据彼难此之例,故不得然解也,即上二年传云“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是也。

    今此直言“何以书”上无所据,则是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