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韬晦

首页
午,耀眼的阳光把金銮宝殿辉映得格外明亮,愈显得庄严肃穆。

    上朝的大臣文左武右已分班列好,静候着天子垂询。

    虽然百官都无语恭立,但是全感觉到今日早朝与以往大不相同,似乎要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

    因为今天朝臣的行列中,多了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

     尚书仆射高俊最为敏感,他用眼角扫视一下杨广,见晋王神采飞扬喜溢其表;再看杨勇,却是双眼发黏,似乎尚未睡醒。

    心中说,看来这位不可一世的太子,并非晋王的对手。

     龙位上的文帝杨坚,也在注视着太子与晋王的表情。

    看到杨广精神焕发英气勃勃,甚为满意,及见杨勇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的样子,心中残留的一点爱怜也就荡然无存了。

     他终于开金口了:“众卿,我朝立国以来,全赖文武百官用命,开疆拓土,基业日丰,八方臣服,四夷来朝。

    惟有陈叔宝偏据一隅,隔江对峙,且又昏愦已极,使江南万民挣扎于水火之中。

    朕应天顺人,焉能坐视,决计发兵平陈,使天下一统。

    ” 百官齐声称颂:“万岁英明,我主圣德!”杨坚发布谕旨:“为有利指挥,于江北寿春置淮南行省,命晋王为尚书令大元帅,总领五十万人马。

    清河公上柱国杨素为行军元帅,尚书仆射高俊为元帅长史,韩擒虎、贺若弼为大将,分领人马渡江……” 杨广等一干受命将佐逐一叩首谢恩,纷纷表示决心,克日破陈,全胜回兵。

    只有高俊默然,一言不发。

     文帝感到奇怪,不由发问:“高爱卿,为何独你无语?莫非嫌官职小吗?” “万岁错怪为臣了。

    ”高俊觉得不能不说了,“臣以为,太子已立,且正当年,这等军国大事,应以太子统军为宜。

    ” 杨广一怔。

     文帝在思考如何解释与回答。

    岂料杨勇接过话头:“父皇,儿臣近日身体欠佳,且武艺不及晋王,还是晋王出征为宜。

    ” 高俊真心为杨勇着急:“殿下,统帅无需上阵,指挥自有在下与杨大人。

    殿下尚无军功,时机不可错过。

    ” “高大人此言差矣。

    ”杨勇惟恐领兵出征,“父皇旨意已下,焉能更改,你就莫再多嘴多舌了。

    ” 高俊遭到杨勇一番抢白,有苦说不出,只有张口结舌。

     文帝心想,太子不可教也。

    又对高俊说:“高卿,如何?知子莫若父吧。

    ” 高俊沉吟一下又奏:“万岁,太子既然无意出征,亦不好相强。

    但臣以为,五十万大军的兵权交晋王一人,似乎不妥。

    ” 杨广再也忍耐不住:“高大人,你这是何意?难道我还会有异心吗?你分明是在挑拨我与父皇的关系。

    ” “千岁此言差矣,为臣之意是王爷一人掌管五十万大军过于劳累。

    ”高俊转对文帝奏曰,“万岁,秦王业已十六岁,将及成年,亦当让他历练一下。

    ” 高俊一番话,倒是把文帝提醒,虽说杨广可信,但军权过于集中,历来为用人大忌。

    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文帝不觉接受了高俊建议:“高卿所言有理,着加封秦王杨俊为副元帅,协助晋王参赞军机,调度人马。

    ” 对此决定,杨广当然不喜,但他并不表现出来。

    回到府中,对宇文述提起此事,则是咬牙切齿:“高俊那厮,本王早晚要他好瞧!” “千岁莫要动怒,如今兵权在手,就是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宇文述低声说,“但从秦王随征之事来看,万岁对你仍有戒心,高俊的态度也不只一人独有,群臣中焉知有多少人其观点与之相同。

    因此,仍需认真筹划。

    ” “依你之见呢?” “欲成大事,非有权臣呼应不可。

    而遍观我朝,能左右万岁决断的,只有杨素一人。

    ” “杨素官高极品,一人之下众人之上,才及文武,如能为本王所用,当然求之不得。

    ”但杨广毫无信心,“可是,杨素为人高傲孤僻,独往独来,难以接近,只怕结交不上。

    ” “千岁,没有蒸不烂的牛筋,只要火候到,何愁不揭锅。

    ”宇文述顿了一下,“我愿为千岁攻下这个堡垒,只是……” 杨广何等精明:“有什么条件尽管明言。

    ” “千岁要舍得三样东西。

    ” “便百种千种也在所不惜。

    ” “一要舍得工夫。

    ”宇文述加以解释,“常言说欲速不达。

    千岁要让我从从容容见机行事,才不致做出夹生饭。

    ” “这一点本王明白,我不催促,你也自会着急。

    ”杨广又问,“第二呢?” “千岁要舍得财帛,举凡府中金银珍玩,许我随意馈送。

    ” “好说,钱财乃身外之物。

    府中一切,你只管用就是。

    ” “这第三嘛……” “痛快说嘛。

    ” “府中年轻貌美歌姬宫女也要随意供我支配。

    ” “怎么,这也要送人?”对此,杨广似乎有所保留。

     “千岁既然舍不得,卑职的想法只得做罢。

    ” 杨广一狠心:“也好,随你。

    ” 宇文述一躬到地:“多谢千岁。

    ” 杨广不解地问:“宇文先生,你为我出谋划策,是我谢你才对。

    ” “千岁。

    ”宇文述有些动情,“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

    我得侍王爷左右,深得王爷器重,若无您信任,我便有千般智谋万种才能,也是平民一个。

    故而,真诚感谢王爷为我提供用武之地。

    ” “人生难得知己。

    宇文先生,他年本王若得遂青云之志,定不吝封侯之赏。

    ” “千岁,杨素之事包在卑职身上,敬请恭候佳音。

    ”宇文述信心十足。

     太子府花园,有一座百尺楼。

    名为百尺,实则三层。

    它造工精巧,装饰华丽。

    紧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