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不是报道,一些中小学生因为惧怕作业太多而自杀的吗。
你能有什么办法?
总之,这种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工具。
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校都是搞的应试教育那一套。
听说某省有个大学,学生一入学就被规定考硕士,还研究考研试题的题型、答题方式。
有的学生甚至达到能够背诵教材的地步,但是学生只会考试,不会独立思考,没有看作品,没有做实验,只要被问到“你给我讲讲某某作家的某个作品的故事情节”就哑口无言。
所以过了几年,这个学校的考研率陡然下降,因为各大名牌大学都知道该校的学生不是做研究的料。
用一些学者的话说:“他们光会看教材,不看作品,不看专著,思维完全得不到开发。
”这不是个别现象,思维的僵化和教育的僵化、理想的僵化是一致的。
有的同学引用别人的话说:“没有大师的时代;是永远没有真正文化的时代,没有文化的时代,是没有精神信仰的时代;没有信仰的时代,是无法成为文化大国时代。
”这很有道理!但是必须作出自己的思考。
其一,民国的教育是贵族教育。
孙犁曾说民国时一个富农还供不起一个高中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为1997年扩招之后的大众化教育,所以金字塔底座更大了。
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底座,看不到顶尖,但是你不能否认受教育的人比以前多了不是一种进步。
其二,民国时候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期,大多数受过高等甚至中等教育的人都有较好的国学和西学底子。
我们经过“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六四”,几十年运动下来,死了不少精英和大师。
所以现在从整体而言,文化精英的确一代不如一代,但是不排除从个体而言等同于甚至超过民国时候的人物出现的可能性。
“没有大师的时代,是永远没有真正文化的时代”,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事实,问题是反思之后要行动。
其三,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精英的多少问题,是文化体制、文化精神、文化尊重的问题。
如我们扩招之前入读大学的时候,几乎没人抄袭作业,而现在抄袭成为风气,并且人们不以为耻,这短期内难以改变。
单从这一点来说,现在也缺乏培育大师的土壤。
不过目前教育具有广度,但是缺乏深度和高度也是事实。
中国人本来倾向于实用理性,急功近利,重视经济(金钱)、政治(权力),而非文化,思维缺乏抽象逻辑的深度和信仰的高度,太过重视生活和生存,在“科学技术”里面也重视实用的“技术”,而不是非实用更深远的“科学”。
所以四大发明等,我们都是开其端,但是不能提高,西方借鉴过去则提高很快。
现在我们的科技更加难以超越西方,文科学术我们暂时是可以的。
而我们目前的体制更加强了这一心态。
创造虽然不能说一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但是自由使得极度超越政治的创造成为可能。
在体制暂时未达到更大自由的情况下,心灵自由对创造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