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很多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网络资料整理)
我认为人才大概有两种,即业务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
如果缺乏后者的创造和引领,前者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两者都在低层次重复很麻烦,我很害怕重蹈晚清的覆辙。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培养的杰出人才还比不上只存在30多年的民国呢?
其一,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波折,内忧外患,灾难颇多。
多灾多难。
但是整个民国30多年更多灾多难,基本上都在打仗,而且恰恰是最战乱的20世纪40年代出的杰出人才不比前一时期少。
其二,有人说这是因为社会风气浮躁所致。
的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是政治浮躁,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是经济浮躁。
我们从前,至少我是上到高中,认识了水平较高的语文老师后,才借了一些课外书读。
因为那时候国家穷,人民穷,没有什么钱买书,最多看些连环画图书,但是还是爱读书的。
而现在的学生有钱了,却不爱读书。
其三,有人说这是政治体制导致的。
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驯顺的百姓,而非有感情有思想求自由的公民。
这值得商榷,也不便多言。
其四,有人说这是教育制度的原因。
作家叶开的《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网络上满天飞,如他的名字一样像一片片“叶”子“开”遍网络。
我看了一下,他这种论调以前就有很多了,只是现在以博客的形式再次出现罢了,有点特别的是孩子的父亲是作家。
这又能怎么样呢?有的教育决策者和领导者基本不懂教育。
即使有的学了教育学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也未必懂教育,只懂得让学生、老师为自己的功利目的服务,什么这个分那个率的,其实都是以权谋私。
也因为优质资源较少,所以不少家长逼着孩子往前赶。
你能有什么办法?
其实又岂止语文教育是如此,整个中国的教育基本如此,只是到了大学好一点。
有的管理者甚至为数不少的教师的观念都是如此,压得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童年,没有青春,没有创造性,甚至没有生命。
媒